《又到月圓時》
又到了中秋月明的時候了,我獨上月臺,憑欄仰望著這天上的一輪明月,它毫不吝嗇地撒下一地清輝,普照了萬物。古人曾借月抒懷,託月懷想,寫下許多不朽篇章,讀著這些詩篇,我也遐思漫漫……
中華民族歷史久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對月亮的描寫之美之全,世界其他民族大概無出其右者。從屈原《天問》描寫“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服”的終極之問開始,歷代文人對月亮的讚美就從沒有中斷過。唐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描寫江畔月亮的同時,也提出了宇宙奧秘之問和人生哲理之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表達了人間共情的大愛;“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寄託了李白的思鄉之情;“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表達了杜甫對舍弟遠離家鄉的擔擾和對舍弟的思念;“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褘”表現了婦人的寂寞之情和對遠方丈夫的思念;“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則又烘托了李白從寂寞到“熱鬧”的場景轉換,李白豁達的性情在詩句中表露無遺;“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夜鎖清秋,”這是南唐後主李煜面對故國家園發出的亡國之嘆……這些優美的詩句讓人浮想聯翩、歎為觀止,它們或表達思鄉,或表達思人,或表達遺恨,讀之讓人有如身臨其境一般。
但我覺得,人們對中秋之月的描寫又稍勝一籌,因為中秋做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正是舉家團圓之時,而古時“車馬慢,書信遠”,人們分別就可能永不相見,在中秋之時尤其思念親人,所以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醉拍手狂歌,舉懷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不錯,他們以月為載體,表達各種情感和思想。
當此良辰美景之時,一輪清光如玉盤,兩地共賞寄相思,即使月圓人未圓,未妨將月託我念。而我此刻正就著這明月,看著樓下的萬家燈火,燈光與月光交輝相映,他們也許都在與家人團聚,這場景引發了我的共鳴,受此感染,寫下我的感懷:
《中秋遐想》
空中懸月年年明,
今年不與去年同。
金錢難換月歸我,
持筆寫文月有聲。[微笑][祈禱][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