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有著“動物天堂”的美稱,這裡擁有300多種哺乳動物、800多種禽類以及其他數不清的小動物,而袋鼠、鴨嘴獸、考拉均源自澳洲。
澳洲之所以是動物的天堂,還因為這裡並沒有豺狼虎豹,因而頂級獵食者除了人類就是“澳洲大黃”。
有人好奇,“澳洲大黃”到底是什麼生物?真的有這麼厲害嗎?其實它是一種保護動物,但不能否認它是澳洲的“頂級殺手”,除了人和鱷魚,其他動物均在“澳洲大黃”的食譜上,我們就來看看“澳洲大黃”的前世今生。
01、澳洲大黃“似狗非狗”
乍一看,澳洲大黃和中國農村的“村口大黃”毫無違和感,它們通體為黃色,腿部修長,和中華田園犬相似,體長在0.88-0.92米,重量為10-20千克,它們是一種群居性生物,通常會合作捕捉大型哺乳動物,如袋鼠、牛羊等。
澳洲大黃說到底就是澳洲野狗,它們對食物要求比較雜,不僅會捕捉野生動物、飛禽,也會從海邊撿拾鯊魚,或去垃圾堆中尋找丟棄的米飯。正因它對食物不挑剔,因而種群的存活率大大提高。
澳洲沒有猛獸,因此澳洲野狗反而“當大王”,成為這個生態鏈的頂級獵食者。它們通常由3-12只成員組成一個團體,再選出領袖,由領袖指揮活動。
澳洲野狗這個群族等級嚴森,成員間不能隨便交配,唯有雌雄首領才可繁殖,再加上它的叫聲更像“狼嚎”,因此人們對澳洲野狗的歸屬產生了懷疑。
儘管澳洲野狗習性上更傾向於狼,且不像家狗搖尾巴,還擅長爬高、挖掘等,但其基因和野狗更接近。
對於這種“似狗非狗,似狼非狼”的生物,科學家思考後,將其歸於新的亞種,也就是澳洲野狗亞種。
02、“澳洲大黃”的前世今生
澳洲並沒有狼,因此澳洲野狗沒有被劃歸狼科。研究發現,澳洲野狗是5000年前從東南亞移民而來,之後很快適應這裡的環境。而後,這些家犬和本土的新幾內亞藏犬繁殖,進而誕生出澳洲野狗的前身。
不過,隨著狗狗數量越來越多,很多狗被丟棄野外,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澳洲野狗。
當時的澳洲還有袋狼這一猛獸,兩者的生存環境、捕獵物件重合,必然會產生衝突,但分析認為,袋狼可能非“澳洲大黃”的對手。只是,當時袋狼、野狗的繁殖力都不是太強,彼此間相安無事。
但18世紀歐洲殖民來到這裡,將當地的袋狼滅絕,“澳洲大黃”就此一家獨大。同時,歐洲殖民者還帶來了新的家犬,這些家犬再次和野狗交配,從而形成了如今的“澳洲大黃”。
此前,“大黃”的繁殖力不太突出,但和歐洲家犬交配後,後代的繁殖力大增,一胎可生下4-10只小崽,且3-4個月後這些幼崽就可獨立捕獵,因而“澳洲野狗”這一群族開始壯大,並逐步氾濫。
03、“澳洲大黃”為何讓人頭疼?
澳洲大黃在這片土地上幾乎沒有天敵,它們的食物豐富,且是機會主義者,如果是小型動物,那它們會獨立行動;如果碰上大型動物,它們就會密切分工狩獵,因懂得團結,且身體比家狗靈活,因此就算面對袋鼠、牛羊也不會畏懼。
然而,隨著澳洲“大黃”數量增多,造成的麻煩事多了起來。這些野狗將捕獵目標盯上了更容易捕食的綿羊、牛,牧民們因此損失慘重。據悉,18年時澳大利亞就有上萬只綿羊被“大黃”咬死,且這一資料逐年增加。
因此,澳大利亞每年要賠償給牧民的補償超1個億美元。
據悉,目前澳洲野狗數量超300萬隻,政府每年透過各種方式也只捕殺2萬隻,可野狗並沒有收斂行為,反而繼續侵擾人類社會。為了避免野狗對農業、畜牧業的傷害,政府鼓勵人們捕殺野狗,還提供了獎金,但效果不佳。
其實,就算捕殺野狗,澳洲人也不願吃“狗肉”,很多野狗直接被丟棄在野外。再加上它們生活在野外,身上攜帶潛在的病菌,因而再次限制了當地人的食用慾望。
那麼,為何說“澳洲野狗”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呢?
其實他們保護的“純種”野犬,目前純種野犬數量越來越少,反而雜交澳洲野狗數不勝數。如果不加以保護,可能要不了多久,純種澳洲野狗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