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是一種常見病症,可以因為主症而單獨出現,亦可伴發於他病的過程中。因胃失和降,飲食、痰水等物從口中吐出者謂之嘔吐。歷代醫籍對嘔和吐的解釋不盡一致,比如成無己認為嘔以聲言,吐以物言;王履、林珮琴等則以聲物並出謂嘔,物出無聲謂吐;李梃又以有聲有物謂溼嘔,有聲無物謂乾嘔。
嘔吐的病因病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外邪侵襲
風、寒、暑、溼之邪,以及穢濁之氣,侵犯胃腑,以致胃失和降,水谷隨氣上逆,發生嘔吐。正如《古今醫統嘔、吐、妄門》所指出:卒然而嘔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長夏、暑邪所幹,在秋冬風寒所犯。
2、飲食不節
飲食過多,或過食生冷油膩,不潔等食物,皆可傷胃滯脾,而致食停不化,胃氣不能下行,上逆而為嘔吐
。
3、情志失調
惱怒傷肝,肝失條達,橫逆犯胃,胃氣上逆;憂思傷脾,脾失健運,食停難化,胃失和降,均可發生嘔吐。
4、脾胃虛弱
因勞倦太過,耗傷中氣,或久病中陽不振,脾虛不能承受水谷,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以致寒濁中阻而引起嘔吐。亦有因胃陰不足,失其潤降引起嘔吐。
除此之外,嘔吐分型治療主要有以下幾點:
5、外邪犯胃
症狀:嘔吐食物,吐出有力,突然發生,起病較急,常伴有惡寒發熱,胸脘滿悶,不思飲食,舌苔白,脈濡緩。
治法:疏邪解表,和胃降逆。
方藥:藿香正氣散。
6、飲食停滯
症狀:嘔吐物酸腐,脘腹脹滿拒按,噯氣厭食,得食更甚,吐後反快,大便或溏或結,氣味臭穢,苔厚膩,脈滑實。
治法: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方藥:保和丸。
7、痰飲內停
症狀:嘔吐物多為清水痰涎,胸脘滿悶,不思飲食,頭眩心悸,或嘔而腸鳴,苔白膩,脈滑。
治法:溫化痰飲,和胃降逆。
方藥: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
8、肝氣犯胃
症狀:嘔吐吞酸,噯氣頻作,胸脅脹滿,煩悶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嘔吐吞酸更甚,舌邊紅,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嘔。
方藥: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湯。
9、脾胃虛弱
症狀:飲食稍有不慎,或稍有勞倦,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
治法:益氣健脾,和胃降逆。
方藥:香砂六君子湯。
10、胃陰不足
症狀:嘔吐反覆發作,但嘔吐量不多,或僅吐唾涎沫,時作乾嘔,口燥咽乾,胃中嘈雜,似飢而不欲食,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滋養胃陰,和胃降逆。
方藥:麥門冬湯。
總之,嘔吐的病因有外邪、飲食、情志、臟腑虛弱。嘔吐的病位在胃。病機分虛實兩類,實者為邪氣犯胃,虛者為脾胃虛弱,也多虛實並見者,基本病機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在臨床上應注意與反胃、噎膈相鑑別。
辨證要點以辨虛實和嘔吐物為主。其治療原則為和胃降逆止嘔。但應分虛實辨證論治,實者重在祛邪,分別施以解表、消食、化痰、理氣之晶;虛者重在扶正,分別施以益氣、溫陽、養陰之法,均輔以和胃降逆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