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緊IPO是長安新能源,是東風集團亦或是廣汽埃安這類車企們以大量資金支撐起市場佈局與擴張的野心。但正是這份野心,也有望讓未來新能源賽道更有看頭。
在經歷了為期兩年“陣痛”的上升期後,向來被資本青睞的新勢力車企在汪洋中慢慢趨於平靜,不過面對新勢力此前受資本的青睞、使用者的追棒、技術的疊加,自主品牌們顯得格外著急,他們試圖擺脫傳統車企的形象枷鎖,曾經安穩固化的自主品牌們也正式踏出向“新勢力”轉型的第一步。
而在這場轉型之路上,大家似乎都從同一起點開始,無論是打造高階車型還是建立全新品牌,還是如今的IPO之路。
轉型之路上的自我蛻變
2018年9月12(北京時間)蔚來在美上市成功,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赴美上市第一家。
這並不是一次簡單意義上的車企上市,更多來自資本對於新型產業未來發展的暢想,這是一場賭局,一場完全區別於過去造車行業全部利益關係的遊戲,網際網路資本的介入,讓“車”徹底脫離了簡單的製造業,而蔚來就是一次冒險的試水。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註定要承擔起肩挑重任的英雄形象,蔚來亦是如此。在後來的日子裡,無數湧入的新勢力車企,也無疑將蔚來作為偶像,甚至也將IPO作為能否步入2.0時代的標誌。
在我們當下所熟知的新勢力已成功上市,而像威馬、哪吒、零跑這樣的第二梯隊正在籌備上市的新聞也從年前傳至年尾。在不久前,華人運通還被媒體爆料正在與瑞銀集團和摩根士丹利合作安排潛在上市事宜,或將考慮最快於年內(2022年)在香港上市,募集不超5億美元。
在外界的普遍認知中,上市無疑可以緩解資金壓力,而從蔚、小、理這類新勢力車企上市速度來看,上市後可以全球投資人手中拿錢,這顯然解決造車“現金流”的最快的方式。
然而更為重要的部分是“開放”。
顧名思義,如今汽車人造車的心態早已發生改變,汽車生態並不是一家獨大,開放的生態環境也讓資本有了更多話語權。不僅如此,當下開放的汽車生態環境不僅僅只在新勢力車企間發酵,頗為深遠的影響也傳到了像自主品牌這樣的傳統車企中。
越來越多的傳統自主品牌需要藉助生態完成轉型,不過問題也接踵而至。
雖然自主品牌有很強的先發優勢,無論是市場口碑還是使用者基礎,但在新勢力車企以強大的智慧化和多元化迅速搶佔年輕使用者市場後,不斷攀升的使用者口碑和銷量也讓自主品牌開始心急如焚。
所以IPO也成為了自主品牌在轉型之路上的關鍵一舉。
1月24日,長安新能源表示,目前他們的B輪融資完成簽約,共募集資金約49.773億元。B輪融資完成的同時,長安新能源也給出了IPO的明確日期。
在長安新能源的本次B輪融資中,共有包括長安汽車在內的10家企業投資,還引入了員工持股的激勵機制,共有97名核心骨幹員工合計出資1.17億元參與B輪融資。這和上文說到的“開放”不謀而合。
為此長安新能源相關負責人表示:“資本是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必不可少的資源之一,長安汽車支援長安新能源透過股權、債權和公開上市等方式獲得發展資金。長安新能源完成本輪融資後計劃於2025年前後完成公開上市,長安汽車支援長安新能源根據發展需要決定是否在IPO前繼續開展下一輪融資。”
我們可以從這段話術中明確看到長安新能源對於當前IPO的局勢非常客觀,那就是承認資本、接納資本,請進多元化的資源。
將IPO進行到底
在長安決心IPO之前,2021年12月11日,東風集團擬融資210億元的上市申請過審,又再度掀起自主品牌衝擊高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巨浪,如果成功,東風這波有望成為創業板史上最大IPO。
東風集團迴歸A股迅速引起行業熱議,行業分析師認為,東風此舉也是欲借上市突破自主品牌之困,從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博得一席之地。
目前東風集團在衝擊新能源汽車中嵐圖品牌首當其衝,自2021年8月交付以來,嵐圖FREE交付量實現連續5個月環比上漲。其中,12月交付3,330輛,成為最快實現單月超3,000輛交付的電動汽車新品牌。
無形之間,長安和東風IPO之戰也正式打響了,孰不知這樣的IPO時間之戰正在為自我轉型提供著“勇者”的能量。但不管哪家摘得頭籌,都可為自主品牌樹立一個標杆。
除了長安、東風之外,廣汽埃安在2021年啟動品牌獨立後,也當即啟動混改。2021年11月29日,廣汽集團官宣:廣汽埃安資產重組、增資及其後的混改事宜。目前,廣汽埃安的國有持股比例約50%左右;混改後,國有持股比例將會下降至20%-30%。
這被行業分析師認為,“清晰穩健的上市規劃之路,正在廣汽埃安內部啟動。”就在完成增資後,廣汽埃安也正式公佈向社會融資。
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指出:“2021年底前,廣汽埃安將確定第一批戰略投資者,實現A輪融資。2022年一季度廣汽埃安將完成員工持股,下半年啟動B輪戰略投資擇機上市。”
除此之外,吉利汽車旗下高階智慧電動品牌極氪CEO安聰慧也曾在去年表示,極氪Pre-A輪融資專門針對戰略投資者開放,不代表極氪未來的估值。接下來還有多輪融資,直至實現IPO。去年8月27日,極氪獲英特爾資本等五家公司5億美元的Pre-A輪投資。
除了上述幾家車企外,奇瑞新能源也在藉助奇瑞公司增資擴股中完成上市計劃,這一樁一件,無疑不是自主品牌藉資本之力,長自主優勢的典型,而這一切也將在不遠的未來塵埃落定。
雖然這一切都已在市場預期之中,但基於自主品牌多年以來所傳遞出的固化形象,能否依靠創立全新品牌或是IPO的形式成功轉型,行業內持保留觀望態度的也不在少數,例如認為自主品牌完成轉型更多的是形式主義,比起新勢力造車不斷加碼科技、迭代產品、打造個性品牌之時,傳統自主品牌的轉型依舊有些謹慎。
不過顯然自主品牌不斷深耕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當下,自主品牌們無疑已經感受到資本的“魅力”,借力打力,讓羽翼更加的飽滿些,正如長安新能源所說,“上升到產業鏈的整合能力和生態系統建設能力間的融合。我們需要資金支援。”
就像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所說:“在巨大變革的推動下,汽車產業將呈現出一個全新的生態。但生態的問題根本就不是任何一個企業做得到的,也不是一個企業能解決得了的問題。”
所以不可否認,抓緊IPO是長安新能源,是東風集團亦或是廣汽埃安這類車企們以大量資金支撐起市場佈局與擴張的野心。但正是這份野心,也有望讓未來新能源賽道更有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