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整個廣東,在俗名上,幾乎是鯔鮻不分的。只微博廣州朋友 Hui-K 一直堅持把鯔鮻分開對應俗稱。在廣府白話區,鯔鮻一般被叫做劑(zai1)魚,也有不少人寫作鱭或鱭,但在廣州音字典裡,鱭的讀音同齊(cai4)。潮汕地區的俗名更復雜,稜鯔、厚鱗、白弦、尖頭等,我先不管了。按照標題那樣,先把廣府白話語系裡,幾個常見的俗名搞清楚再說。注意:俗名和物種名不一定是一一對應的。
鯔/Mugil cephalus——烏頭,劑魚,烏魚,(圖一)
鮻/Liza haematocheila——黃劑,黃油劑,(圖二)
前鱗骨鯔/Osteomugil ophuyseni——蜆魚,黑耳劑,潮汕叫白弦。(圖三)
鯔/Mugil cephalus——烏頭,劑魚,烏魚:
烏頭在市場上量大很大,新鮮程度好,規格比較大,一條主骨無小刺,價格比較便宜。缺點口感粗,有土腥味,魚味淡。一般做法皆可,可針對性烹飪,最有名的做法是做潮州烏頭魚飯,鹽醃加熱冷藏後,口感味道都有針對性改善。另外試過用豉汁蒸,效果不錯。湛江習慣切段煲瘦肉湯,味道鮮濃,滋補上佳。
烏頭在海水、鹹淡水、淡水都可生活,整個廣東都很多。很早就大量養殖。不同水域、野生或養殖,有不同的味覺感受,但總體上不算好吃的魚,但大件抵食。另外烏魚子,就是雌性烏頭的整個魚卵。
鮻/Liza haematocheila——黃劑,黃油劑:
黃劑,因為其皮下有一層黃色的魚油而名。其鮮味、口感都比烏頭好,價錢也略高。特別是足夠肥的,食味更佳,略顯不足是口感嫩滑但有點綿。食法和烏頭類似,各種做法皆可。記一個貓唔食素老哥的做法:黃鯔若肥,普寧醬豆腐炆之,大䓤大姜待候,收汁是關鍵,若能見到有一圈黃油邊,下飯一流。
廣東的黃劑沿海也多,也是海水、鹹淡水、淡水都可。經常市場會有活的銷售,但沒有烏頭多,一般都是野生的,價格也不高,大致上可以說得上是物美價廉。
前鱗骨鯔/Osteomugil ophuyseni——蜆魚,黑耳劑,潮汕叫白弦:
蜆魚是小型的鯔魚,長不大的,是典型的淺海河口小海鮮。新鮮的小蜆魚,味道鮮美,口感嫩滑,無小刺,各種做法都好。以煎、蒸、燜(煎燜,醬油水,豆醬煮等)為主,深受沿海和河口人們的喜愛。
蜆魚在廣東沿海和河口,都有大量分佈,也是廣鹽類鹹淡水都有。市場上量比較大,價格也便宜,都是野生的,新鮮度夠的,真正稱得上價廉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