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說虎
美文心閱
金牛辭舊歲,瑞虎踏歌來,十二年一輪迴,老牛下臺,福虎登場。
虎別稱大貓、大蟲、山大王、山獸之君、寅將軍、斑子、山君、於菟、李父、李耳、伯都、封使君等。大型貓科動物,毛色淺黃或棕黃色,滿有黑色橫紋;頭圓、耳短,耳背面黑色,中央有一白斑甚是顯著;四肢健壯有力;尾粗長,具黑色環紋,尾端黑色。它體型碩大,嬌健敏捷,能以每秒20多米的速度奔跑、前肢一揮可達1000多公斤的力量、一次跳躍可達6米的距離,集速度力量敏捷於一身,是自然界食物鏈中最為兇殘的捕食者。
虎棲息在亞洲。不論在熱帶還是寒帶,只要有茂密的森林和豐富的獵物,就有老虎生存。從朝鮮半島到裡海之濱,從西伯利亞到南洋島,到處都有老虎的蹤跡。老虎的種類共有八種。有東北虎、華南虎、巴釐虎、印度支那虎、馬來虎、爪哇虎、蘇門答臘虎、孟加拉虎等。其中我國佔有兩種,東北虎和華南虎。
虎被古人稱為“百獸之王”。虎前額上的花紋構成中國的“王”字,事實上,中國的“王”字就是因了老虎而來的。《說文解字》稱:“虎,山獸之君也。”《風俗通義·祀典》稱:“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曰:“虎,山獸之君也,狀如貓而大如牛,黃質黑章,鋸牙鉤爪,須健而尖,舌大如掌生倒刺,項短鼻。夜視,一目放光,一目看物,聲吼如雷,風從而生,百獸震恐。”廖廖數語,老虎之形象栩栩如生也。
早在兩千多年前,它很早就成為中國的圖騰之一,具神靈的崇拜造型特徵。白虎神是中國古代道教的守護神,原為古代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因其呈虎形位於西方,按五行配五色,故稱。它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之四靈之一,《周易·乾卦文》說:“雲從龍,風從虎。”《禮記·曲禮上》有“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
關於虎的傳說流傳久遠,《山海經》中講述了關於老虎的故事。在很久以前,在一座風景秀麗的山上有一片桃林,看管桃林的是神荼和鬱壘兩兄弟,他們力大無比技藝高強,馴服山上的虎群,來共同守護枝繁葉茂桃林。又到了收穫季節,一群惡鬼結隊衝上山來,想要霸佔成熟的桃子。兄弟倆率領群虎奮起反抗,哥哥用桃木棍將惡鬼擊倒,弟弟用葦繩將惡鬼綁住,讓老虎將惡鬼吃掉。神荼和鬱壘的名字傳遍人間,被後人尊奉為門神,老虎也威名大振,成了惡鬼的剋星,成了人們心中的保護神。
歷代文人墨客對虎更是推崇備至,贊虎的名句很多,如:唐朝張籍的《猛虎行》“南山北山樹冥冥,猛虎白日繞林行。向晚一身當道食,山中麋鹿盡無聲。”描寫生動,寓意深刻。南朝宋謝惠連的《猛虎行》:“猛虎潛深山,長嘯自生風。人謂客行樂,客行苦傷心。”廖廖幾筆刻畫出了老虎的威風凜凜和不可一世。
“寒亦不憂雪,飢亦不食人。人肉豈不甘,所惡傷明神。太室為我宅,孟門為我鄰。百獸為我膳,五龍為我賓。蒙馬一何威,浮江一以仁。彩章耀朝日,爪牙雄武臣。高雲逐氣浮,厚地隨聲震。君能賈餘勇,日夕長相親。”這是唐朝儲光羲的《猛虎詞》。他以行雲流水的筆法、對偶排比的句式讚揚了猛虎。
虎也是歷代畫家喜歡的素材。清代傑出繪畫大家華喦,畫虎驅狼、為民除害,從此狼群再也不敢來犯了;著名畫家張大千所畫的“虎”圖,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國畫家張善孖,號“虎痴”,對畫虎特別痴迷,愛虎畫虎,情有獨鍾。畫了十二幅虎圖,取名為《十二金釵圖》。圖譜中“虎兒”或蹲或臥,或伏或躍,或潛行或狂嘯,千姿百態,無不神形兼備,栩栩如生;再配以摘自《西廂記》十二句豔詞,將可愛的老虎加以人格化,百媚柔美,古今絕倫。
虎是權力、地位和權威的象徵。中國古代掌管軍隊者的標誌就是虎符。虎符用銅鑄造成虎頭狀,中間一分為二,一半存於朝廷,一半執掌在帶兵將帥手中。只有合二為一時,方可調兵遣將。
虎是吉祥的象徵。虎由於有強健的體魄,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戰鬥力,所以,老虎被視為吉祥的象徵。民間視虎為神獸,借它的威武和莊嚴來鎮祟辟邪和保佑安寧,由此而衍生出許多習俗。如端午節戴艾虎,以虎做中堂畫,兒童穿虎鞋、戴虎頭帽、睡虎頭枕等。
老虎的皮可製成名貴的“虎皮大衣”,骨頭和內臟可做藥,肉可吃,老虎渾身是寶。據《本草綱目》記載,虎全身都可入藥,特別是虎骨加名貴中藥對人體具有溫腎補陽、強筋健骨、填精益髓、通筋活絡和治療陳年風溼、臂脛疼痛、腰腿不遂等有奇特功效。
虎年到來之際,祝願所有的朋友,在工作中虎虎生威,事業如虎添翼,身體如熊腰虎背,生活如生龍活虎,家庭幸福如虎男虎女!
作者:美文心閱, 公眾號:meiwenxinyue,天津人,熱愛文學,用筆墨愉悅心靈。作品散見報刊、雜誌,天津市作家協會會員。
—《END》—微信公眾號:美文心閱,meiwenxin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