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神宗熙寧九年,蘇軾在密州做太守,蘇轍遠在齊州任掌書記。
這時他和弟弟子由分開了整整七年,中秋很快就到了,按照序中所寫,明月當空,歡飲達旦的他,醉後寫了這首詞寄子由。
天上的明月幾時有的,詩人執酒問青天。東坡的率性,有些像那個把酒問月也曾舉杯邀明月的李白,他們兩個一生中都寫過無數篇對月抒懷的詩,明月雖然不語,卻承載著無限的寄託。
天上的宮闕,詩人想乘風而去,想象著它瓊樓玉宇的瑰麗模樣,卻又擔心天上比人間定然是高處不勝寒的,故曰“何似在人間”。
當時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自請外任來到密州的蘇東坡,那“天上的高處不勝寒”定然是有所寄託吧,想來是既關心著時局變化,渴望被重用回到汴京,又對當前政治有所擔憂而想避開風波的複雜心情。
東坡畢竟是生性豁達的人,當一切不能如願的時候,他也只好選擇面對現實,繼而寬慰起了自己:“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只覺空靈蘊藉。
這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最是難能可貴的,也是貫穿他一生的令人敬佩的精神。
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懷著這種願望,寄給自己的弟弟子由,是非常讓人感動的,其境界之高逸又在文字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