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的戲份很多,可以算作個準主角,二流明星。呂布身手了得,射術精湛,打仗也很有兩下,是三國時一眾強人的剋星。但此人壞事做盡,好事卻了了,唯一值得稱道的則是轅門射戟——以箭止戰。
相比呂布,太史慈的戲份則相對較少,在三國這個大舞臺上,只能算個配角。但戲劇界有句名言——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太史慈雖是個配角,但憑藉著自己的武功和神勇,也揚名一時,獨步天下,特別是其百步穿楊的射術堪稱一絕。可遺憾的是,因上場時間不同,呂布與太史慈沒能同場競技,因此,二人的射術究竟誰更高一籌?一直是一樁歷史懸案。今天,我們將二位高手強拉於一起,讓其一比高下。
呂布在歷史上是個熟面孔,一出場就不同凡響,為了一己之私利,先後手刃自己的義父丁原和董卓,後又多次與曹操、劉備、袁紹、袁術等一眾強人“打架鬥毆”。曾一度打得曹操滿地找牙,抱頭鼠竄。後又被曹操打敗,投靠了劉備,並乘劉備與袁術交戰時,背後捅刀,鳩佔鵲巢,搖身一變,取代劉備,自封為徐州牧。後又反客為主收留此時已無處可歸的劉備。
公元196年,見劉、呂二人又和好如初,看不得他人好的袁術,遂動起了歪心思,一面好言好語穩住了呂布,一面又專揀軟柿子捏——派大軍攻打時已失勢的劉備,欲將其置之死地而後快。
當年十月袁術派大將紀靈帶領三萬多人馬征討劉備,勢單力薄的劉備只好向呂布求援。一番權衡之後,呂布親率步兵千人、騎兵二百,飛速趕往小沛。呂布乃當時武林大拿,懾於呂布之勇的紀靈等人,聽說呂布領兵前來,只好按兵不動。呂布見紀靈頗給面子,遂在距小沛西南一里之地安營紮寨,而後又派衛士請紀靈等一干將領來自己營中飲酒擼串。紀靈也禮尚往來回請呂布等來營中飲酒作樂。
酒至半酣,呂布遂開宗明義,對紀靈等人道:“玄德,布弟也。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鬥,但喜解鬥耳。”說完,呂布便令手下在營中二十米開外,就地將自己隨身所帶的鐵戟豎於地上。然後,又齜著牙,不容置疑地對紀靈等說道:“諸位看我射戟上的小支,如一發射中,諸君當立即撤去,如射不中,那你們可留此與劉備決一死戰。”言畢,呂布遂搭箭引弓,只聽嗖的一聲,正中鐵戟小支。諸將大為震驚,齊口誇讚:“將軍真天威也!”第二天,呂布又與諸將把酒言歡,而後各自回兵。
這是《三國志》中唯一記載呂布箭術的一個橋段。
再看太史慈。
太史慈也是一位60後,比呂布稍晚了幾年,生於公元16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人。太史慈是個標準的山東大漢,長得也很山東,身“長七尺七寸,美鬚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練武之餘,太史慈還十分好學,廣泛涉獵,博聞強記,可謂文武兼備。成年後即被東萊郡領導相中,擔任了奏曹史,也即通訊員。
太史慈運氣不錯,參加工作後不久,便遇上了一個令其大放異彩的機會——郡長與州長因爭權奪利產生了嚴重的糾紛。按彼時的潛規,上下級領匯出現矛盾,不論是非曲直,而是看誰能“惡人先告狀”,往往是先告者佔得先機。為了與時間賽跑,郡、州兩級皆各呈其能。
此時的太史慈,剛剛二十一歲,新兵蛋子一枚,小鮮肉一個,但卻頭腦靈活,再加長得高挑出眾,英俊瀟灑,遂被領導慧眼選中。一番交代叮囑,太史慈當天即帶上奏章飛馬而去,經日夜兼程,第二天一大早,太史慈即趕到了洛陽,氣尚未喘勻,便搶先來到相府門外等候開門。不一會兒,州里的信使也飛馬趕到。
太史慈估計此人大機率是州里的信使,於是,便虛情假意與其大套近乎,經三套兩套,不僅套來一個大哥,還將大哥手裡的奏章也一併套出,然後又乘其不備,將奏章一撕兩開。見奏章被毀,州使大驚,當即便吵吵嚷嚷不依不饒,拖著太史慈要到相府裡討個說法。太史慈倒是不慌不忙,先是坦誠認錯,後又好言安慰:“如今奏章已毀,雖責任在我,但您也難辭其咎,回去後,我估計您小命難保。與其坐以待斃,不若我們一同逃之。”州使低頭不言,沉吟有頃,覺得太史慈說得頗有道理,便一不做,二不休,與太史慈一起小腿一尥,飛馬而去。
可是太史慈卻多了個心眼,出城後,沒有一跑了之,而是兜了一個大圈,又偷偷地潛回城中,將自己懷中的奏章完好無損上報相府,完成了使命。幾天後,訊息傳來,州領導被貶,而郡領導則官升一級。
此事一經傳開,太史慈名聲大噪。當然,也因此而開罪於州里,州里的官員多次揚言,要取太史慈腦袋。為免受無妄之災,太史慈遂遠走高飛,一飛便飛到了大海的北面——遼東。
後來,時為北海相的孔融聞知此事,對太史慈大加讚賞,並愛烏及屋數次派人帶著大魚大肉和厚厚的紅包到太史慈的家中看望慰問其母。
一年後,洶湧而來的黃巾軍將戰火燒向了北海,孔融調兵遣將與黃巾軍幾次交手,皆敗下陣來,無奈中,只好退守都昌。恰在此時,太史慈從遼東返家探親。見恩公遭難,母親不忍,力勸太史慈出手相助。
太史慈留家三日,第四天,天剛破曉,即單槍匹馬直奔都昌。當時,都昌尚未盡圍,太史慈遂乘夜伺隙,衝入城中,見到了孔融,並拍著一堆腱子肉的胸脯,信誓旦旦地要求立即帶兵討賊。孔融見太史慈年紀輕輕,一頭的汗水,一臉的鬍鬚,一身的傲氣,心中不快,只是哼哼哈哈,既不點頭也不搖頭。後來,隨著黃巾軍越來越多,包圍圈越織越密,眼見得危在旦夕。無奈中,孔融決定派人出城請求近鄰平原相劉備出手相救,可是,遍問身邊諸將,卻無人願接活。見此,太史慈當即挺身而出,請求一試。孔融沉吟良久,這才點頭應允。
第二天一大早,太史慈先是整裝飽食,天明之後,即帶上箭囊,攬弓上馬,同時又令兩名騎從各自攜帶一人頭高的箭靶相隨。三人走出城門後,黃巾軍中的一名頭領當即率領百餘人馬衝到護城河外邊,搖旗吶喊。可是,太史慈卻不管不顧,從容引馬至護城河內岸,而後又令兩名隨從,分別沿河岸,向左右兩側,各走出二十米開外,插好箭靶。太史慈遂搭箭彎弓,左右開弓,不多不少先後射完一百支箭矢後,即收靶返回。第二天仍“濤聲依舊”。
在第一天射箭時,圍城之敵,還頗為捧場,不少人瞪大雙眼,嚴陣以待,奉陪到底。第二天,當太史慈故伎重演,眾黃巾已是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且充耳不聞,置之不理。第三天,太史慈仍照方抓藥,做完常規動作後,尚未收靶,即令城內迅速放下吊橋,然後縱身一躍,快馬加鞭,奪路而出,眾黃巾見太史慈不按常理出牌,驚愕之餘,大呼上當,待回過神來,太史慈已越過重圍,跑出數里。眾黃巾急忙拍馬尾追,見敵人漸漸靠近,太史慈遂放慢馬步,取弓搭箭回身即射,七八人應弦而倒,餘敵見之,只好止步。
第二天,劉備親率三千精兵,與太史慈一起殺回都昌,黃巾軍見援兵已到,即撤圍而去,孔融得救。
不久,太史慈的發小好友,時為揚州刺史的劉繇聽聞太史慈返鄉,便極力邀請太史慈來曲阿相會。恰在此時,另一位三國強人孫策也不請自來,發兵曲阿。太史慈當即請命,帶上一名騎卒前去觀敵瞭陣。當太史慈二人行至曲阿城外的神亭時,突然與孫策和其十三太保黃蓋、韓當、宋謙等不期相遇。
太史慈二話不說,抖擻精神,拍馬上前,逮住孫策,揮槍即刺,二人你來我往,大打出手,經過二十多個回合,竟勝負未分。二人勇氣不減,打起精神,挺槍再戰。交戰中,孫策挺槍刺向太史慈的座下騎,太史慈轉馬一避,孫策順手將太史慈背上的手戟挑落馬下,而太史慈則在轉馬的同時搶得孫策的頭盔。後來黃蓋、韓當等人一擁而上,十三對一,一番混戰,這才將太史慈捆於馬下。
孫策素聞太史慈其名,今又見其驍勇善戰,以一當十,遂走上前去,親自為太史慈鬆綁,並虛心請教破敵之策,太史慈見孫策也是好漢一條,且虛懷若谷,當即表示臣服,並進獻一計:“揚州軍近日新破,士卒皆離心失志。慈願入城宣德示恩,以安其心,並集其眾。”孫策聽罷,立馬跪而答道:“誠本心所望。明日中,望君來還。”當即送馬還槍,令太史慈縱馬而去。
見馬走人去,黃蓋等人皆疑心重重,而孫策卻信心百倍:“太史子義,青州名士,向以信義為先,終不欺策。”
第二天,孫策大請諸將,預先設下三桌酒食,並將一根竹竿立於營中以觀察日影。至日中,太史慈果然踏影而回,孫策大喜,自此之後,遂將太史慈視作心腹股肱,每有急難險重,皆令其衝鋒在前,縱馬揚刀。
見證神奇的一刻說到即到。一次,太史慈跟從孫策到麻保討伐叛軍。大軍剛到城下,叛軍中一頭領見到孫策後,當即便噔噔噔三步並做兩步登入城樓亭中,一手挽著亭欄,一手指著孫策,高聲開罵。就在眾人引頸觀望,不知所措之時,只見太史慈搭箭引弓,只聽嗖得一聲,箭簇不偏不倚正中此人手腕,且將手腕牢牢釘於亭欄之上,一動不動。數萬兵眾,當即歡聲雷動。
後來孫策去世,孫權主事,對太史慈更是高看一眼,不久後,即委以重任——鎮守南方。
公元206年,或許是水土不服,或許是思鄉心切,太史慈不幸去世,享年四十一歲,一代名將就此告別人間。
毫無疑問,呂布與太史慈皆是三國時射箭界的頂尖高手,二人的射技可謂數一數二,可是究竟誰更技高一籌?從二人戎馬一生的軍旅生涯中可以看出,呂布平時使用的武器主要以戟為主,而較少使用弓箭,唯一一次開弓,則是為了勸架。在此次秀技中,可以看到呂布的箭法可謂一流,在二十米開外,輕輕一拉,一箭即將鐵戟中的小枝射中,的確身手不凡,射術了得,稱其為神箭手,當之無愧。
可是與太史慈相比,則要略顯下風,為何?一則,從距離看,呂布所射距離約在二十米左右,而太史慈從城外射向城上,需飛越城壕城牆,怎麼說也不會低於三十米,距離明顯要遠於呂布。二則從難度看,呂布是在營內,雖然鐵戟小枝比手腕要細小數倍,但卻是平射、靜態,且射中如否,皆可,毫無壓力可言,換言之,相對較易。而太史慈則是上射,人與手皆為動態,且是在兩軍交戰數萬人馬眾目睽睽之下,如射不中,不僅影響聲譽士氣,也影響升遷去留,不容失誤,心理壓力不是山大,也是城大。因此,技術含量相對較高,難度較大。三則從效果看,呂布只是射中了鐵戟的小枝,至於是上是下,是左是右,或射在戟身之上,皆算射中,無人也不敢過於計較。而太史慈則不然,在如此遠的距離直接射中了敵人的手腕,並將其牢牢地釘在亭欄上,角度和力度都要拿捏得恰到好處,且有數萬人見證。
由此觀之,太史慈的箭術似乎更勝呂布一籌。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叢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