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6日半夜的1點23分,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忽然發生洩露並爆炸事故,31人當場死亡,320多萬人受到了超量的核輻射,大量的輻射塵更是飄散到了蘇聯許多的地區。
截止2006年,根據資料研究,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已造成9.3萬多人直接或間接死亡,導致27萬人因為核輻射的原因患了癌症,普里皮亞季城徹底被廢棄,成為了荒城。
同時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切爾諾貝利周圍的很多植被都發生了基因突變,大部分生長在核事故發生以後的樹木更加難以忍受環境的惡劣,表現了核輻射對於生態環境的影響。
而科學家們估計,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完全消除對自然的影響還需要最少800年的時間,甚至該地區的輻射將會一直到10萬年左右才能消退。
切爾諾貝利的真菌
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以後,居民從相關地區撤離了出來,事故發生地點成為了隔離區。雖然這裡依然有著大量的核輻射,這些危險的放射性物質會對周圍不論是人類還是其他的生物都造成威脅。
但仍然有一部分的野生動物們因為人類的離去而進入了切爾諾貝利,或許是比起人類的危險來說,核輻射對於它們而言根本算不上太大的災難。
在核輻射隔離區,除了老鼠以外,還有一些自動進入或被動引入的動物,比如貓頭鷹、黑鸛、浣熊、狼等等,它們都在其中自在地生活著,免受人類的打擾。
在1991年,也就是核事故發生的五年後,雖然無法親自前往切爾諾貝利裡去檢視情況,但科學家們能夠利用不會受到核輻射影響的機器人前往切爾諾貝利發生事故的地點,進行觀察與遠距離的研究。出乎他們意料的是,科學家們在核反應堆冷卻水裡,以及周圍的牆壁上發現了一種神奇的黑色真菌。
要知道這可是在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以及爆炸的中心,核反應堆的輻射尤其極端,源源不斷地朝著四周散發大量輻射,這裡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懂得趨利避害的動物敢靠近,一個人類在沒有防護下很容易就會因為輻射過量而死亡。
但是這種黑色真菌卻看起來一點都不害怕可怕的核輻射,並且不僅不害怕,它們還具有抵抗超強核輻射的能力,甚至會不斷朝著輻射強烈的位置靠近進行繁殖,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切爾諾貝利核反應堆處有著這麼多真菌的原因。
這種真菌的名字為新型隱球菌,英文名字是Cryptococcus neoformans,它可以說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對人體和動物都有著一定的危害性,最常見的來源是鴿子的排洩物。
新型隱球菌能夠順著呼吸道進入肺部,或者順著傷口甚至是腸道傳播到其他的地方,當它來到中樞神經系統時,便會造成腦炎等症狀,有時候還會導致其他的病變。
這種新型隱球菌在實驗中能夠發現它屬於球形,大概有5微米到20微米之間的直徑,由於它存在著較強的折光性,通常情況下比較難發現,這也是為什麼它的名字裡會帶著一個“隱”字。
新型隱球菌的生長速度非常迅速,僅僅三天就能長成,菌細胞會出芽,但不會形成菌絲,一般在25攝氏度到37攝氏度能夠生長較好。
也因此,在1890年新型隱球菌被發現時,人們並不喜歡這種會導致生病的微生物,然而在2007年,經過了十幾年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這種真菌之所以會生存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中心,其實是因為它們會“吞食”核輻射。
原來,新型隱球菌含有黑色素,這也是所有動植物以及原生生物都具有的生物色素,它可以保護生物不會被太陽的紫外線的輻射傷害到。
同時新型隱球菌的黑色素還能夠吸收輻射,並將這種本來極具破壞性和致命性的核輻射轉化為了能夠被自身使用的化學能。這就像是植物的光合作用,黑色素就是新型隱球菌的葉綠素,是其轉化核輻射產生能量的催化劑。
宇宙黑科技?
其實黑色素在生物中並不少見,比如我們的頭髮、眉毛就是因為黑色素的存在,才使得它們具有了黑色的顏色,同時我們體內的黑色素也會起到幫我們吸收紫外線的作用,卻並無法抵抗強大的核輻射。
科學家們在發現了新型隱球菌的神奇作用後,希望能夠用新型隱球菌的這項能力開發出一些新技術。比如美國航天局的科學家文卡特斯瓦蘭表示,新型隱球菌可以被製作成抵抗核輻射的“防曬霜”,這樣不管是在宇宙環境中,還是在一些核電站裡,人們都不需要擔心遭到太過的核輻射的威脅,生命的安全可以受到很大程度的保障。
如果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發生以前,科學家們有根據新型隱球菌研發出了上面所提到的“防曬霜”,那麼世界上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因為這場核爆炸直接或間接死亡,我們甚至可以將核輻射的危害完全不用放在眼裡。
抱著這樣的想法,美國航天局的科學家們將新型隱球菌的樣品帶去了國際空間站,並把這些真菌塗抹在了一個裝有放射性檢測的儀器內,當然,為了形成對照,這些新型隱球菌只在上面塗抹了一半。
透過照片顯示,我們可以發現左邊塗了新型隱球菌的區域在短短48個小時以內,真菌就已經在真空的太空環境下迅速覆蓋了半塊的儀器,繁殖速度十分之快。就這樣1個月以後,科學家們發現新型隱球菌依舊能夠在充滿著輻射的儀器上面存活,同時還比起另外一半沒有突破真菌的部分少了2%的輻射。
雖然減少的幅度並不大,但這仍然顯示出了新型隱球菌的強大減輻射的能力,它甚至能夠在未來成為航天領域的黑科技,為航天員們的太空任務加上一道巨大而厚重的安全防護。
畢竟儀器上塗抹的新型隱球菌僅僅只有2毫米,如果再塗厚一些,比如21釐米的厚度,是否就能阻擋宇宙環境下大多數的致命輻射,能夠方便航天員們更加安全且順利地執行任務。
要知道宇宙中有著大量的輻射,不僅僅是有來自太陽的太陽風粒子,還有著從宇宙深處而來的宇宙射線,這些都無疑會都航天員造成危險。
其實在國際空間站裡,空間站整體都曾裝上了防輻射的材料,同時航天員們的宇航服也自帶一定的防輻射功能,但是哪怕是有著重重的保護,在國際空間站執行太空任務的航天員們仍舊會每天遭受0.5到1毫西弗的輻射。
而只要我們能擁有成熟利用新型隱球菌的技術,由於它在太空環境下強大的繁殖能力,可能我們只需要在執行太空任務以前帶上一點點的新型隱球菌,就能在太空中快速地繁殖,從而獲得大量的新型隱球菌,並給自己增添一份“防輻射層”。
除此之外,隨著太空技術的不斷改進,人類將會朝著越來越遠的地方航行,而最危險的宇宙威脅之一就是輻射。只要新型隱球菌被科學家們發展出了相關的黑科技,那麼航天員們也就能夠前往宇宙中的任意地區,當然,前提是我們能夠到達,說不定未來我們還能透過新型隱球菌技術在月球、火星等天體地面上建立龐大的居住地。
並且在生活當中,患了癌症等疾病的病人也不需要再痛苦於輻射的折磨,飽受輻射摧殘,一度成為了荒城的切爾諾貝利也能夠在新型隱球菌技術下重新回到人類的懷中,周圍受到輻射危害的動植物們也能恢復健康。
我們可以開展更多的核試驗,以及其他的含有輻射的實驗,從而推動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如此看來,這幾乎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大好事。在2030年左右,全世界的航天大國都會開始對火星展開深入研究,而這顆只有寥寥大氣層的行星時常會受到輻射的侵蝕,等到了那個時候,新型隱球菌技術將會成為登陸火星的密碼,只有具有能夠防禦輻射的國家,才能在未來的火星探索站穩腳步。
只是這距離如今的我們來說還比較遙遠,或者說,現在的航天技術才處在開端,任何一個發展都要腳踏實地,穩步前進,比起美國所說的打算在本世紀30年代嘗試載人登陸火星,我國更加穩紮穩打,計劃將在30年代期間實現從火星上獲得火星地面樣本。
在時代的發展下,不久後的世界必然會進入太空時代,我們遲早有一天會進入宇宙,只是時間的快慢而已,這也是因為地球的環境正在不斷惡化,內部的不可再生資源越來越少,等到它被耗盡的一天,人類必然會遭受巨大的科技和經濟上的重創。
因此,發展太空技術,來到宇宙中獲取更多資源,已經是以後各個國家勢必要走的道路,而誰能在一開始就站穩,誰就能在以後獲得主要的地位,所以新型隱球菌的抗輻射性是非常關鍵的技術,它或許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