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是一個已經在國內網際網路上被神化的名字,一個讓我們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字。
我們可能多多少少都聽過一些他有關的都市怪談,諸如雙魚玉佩、外星人劫持、羅布泊喪屍等。但在這些獵奇說法的背後,卻很少有人深入探究過這樁建國以來最大的懸案之一。
那麼,彭加木在羅布泊失蹤的這42年裡,他究竟去了哪裡?
彭加木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從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畢業之後,便一個猛子扎進了有關植物病毒學的海洋。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彭加木更是將自己的足跡踏遍了雲南、福建、陝西、新疆等多個省份。由於彭加木學問紮實,幹勁兒也足,1956年組織上經過慎重考慮後,決定派彭加木出國,到蘇聯去學習有關核磁共振的技術。
但彭加木稍作考慮後,卻一口拒絕了組織的這個安排,已經成為了黨員的彭加木、給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長信,他說想到邊疆去,因為他有從荒野中踏出一條道路的勇氣。
也是趁著這次寫信的機會,他把自己的名字由“家睦”改為了“加木”,準備為西北荒涼的戈壁灘添草加木,而且加跟木合起來就是一個“架”字,他甘願把自己變成一架橋樑,將祖國的東端與邊疆連線起來。
就在組織批准了彭加木的請求後不久,彭加木的身體卻出現了問題,他被查出了患有兩種惡性腫瘤,必須要接受深度X光照射治療,才能把命給保住。於是,彭加木在上海與新疆之間開始了不停地穿梭,只要病情稍有好轉,他便會立馬奔赴新疆,投身到考察工作中去。
1964年3月,彭加木第一次帶隊進入了傳說中的羅布泊,而彭加木團隊也被寄予了一個厚望,那就是在羅布泊中尋找能夠製造原子彈的重水。數日的奔波下,考察隊雖然沒找到重水,但也並非一無所獲。
因為在彭加木跟幾位科學家繞羅布泊一週,採集了大量的水樣和礦物標本之後,發現當時注入羅布泊的三條內流河中,鉀含量異常豐富。
這對於我們這個農業大國來說,也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好訊息,畢竟當時中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鉀肥,都需要從國外進口。而彭加木團隊的這一發現,無疑會解決我們這個卡脖子的肥料問題。
雖然羅布泊已經被科考隊確認,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但此時的彭加木已經被醫生下了病危通知書,說他活不過三個月。但彭加木卻不信這個邪,偏要跟病魔鬥上一鬥,結果,這一斗就是16年。
1979年11月,彭加木再次披甲上陣,在國務院的批准下,為《絲綢之路》攝製組擔任科學顧問。在正式開拍之前,彭加木跟同事們一起二進羅布泊,為攝製組探路。
而這次特殊的經歷,也徹底點燃了彭加木心中的那股熊熊燃燒的科研之火。畢竟這個時候的彭加木已經55歲,而且還患有癌症,這個倔強的中年人,想要在自己的生命走到盡頭前,多發掘一點羅布泊背後的奧秘。
當時有一個主流說法是,羅布泊雖然在國內,但是對它的研究卻大都集中在國外。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有俄國、日本、瑞典等國的探險家來到此地,並做了大量細緻的考察,但中國對於羅布泊的考察,卻幾乎是一張白紙。
彭加木越想越興奮,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組建一支更大更全面的羅布泊科學考察隊,好將羅布泊的神秘面紗徹底撕下。
1980年5月,彭加木一行人來到了位於新疆的馬蘭基地,準備在羅布泊徹底被酷夏統治之前,結束這次為期兩個月的科學考察。
對於隊中的大多數人來說,只要能活著穿越羅布泊,就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勝利。但彭加木還是默默地將探尋重水跟鉀肥這兩個科研重任,放進了心裡。
在他們剛進入湖盆內部的時候,就像是進入了一個巨大且沒有參照物的深井,四周全都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黃土。在這樣極熱的環境下,短短的幾十分鐘之內,就可以把一個大活人烤乾。
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彭加木給科考隊的眾人立下了一個規矩,大家必須集體行動,誰也不能在沙漠中單人、單車的亂跑。就這樣,在車隊艱難前進了七天之後,考察隊才冒著極大的危險,從羅布泊裡囫圇著走了出來。
這次穿越羅布泊的行動,本應該到這裡就可以被完美地畫上一個句號。但彭加木覺得,就這麼回去的話,對不起國務院批下來的那兩個月的考察期,畢竟批一次通行證也不容易,倒不如趁著這次機會,到羅布泊東南部考察一次,說不定會有意外之喜。
但此時考察隊的眾人已經見識了羅布泊中的奇幻與詭譎,稍有不慎的話就會把整個科考隊給搭進去。因此,除了彭加木之外,考察隊中的其他人都是興致缺缺。最終,在大家的多次討論跟上級的批覆下,眾人定了一個折中的法子,去可以,但當水和油消耗到存量的一半時,我們就必須立刻返回。
為了可以補給到充足的水分,科考隊根據一張前蘇聯時期留下來的地圖,準備去尋找位於庫木庫都克的水井。彭加木相信,即使到不了庫木庫都克,那也可以再向東走,走到八一泉那兒,那也是一個水源補給站。
但科考隊低估了羅布泊險惡的環境,就在大家前往庫木庫都克的時候,一場突如其然的大風,將科考隊的營地吹了個七零八碎。
那一晚,彭加木帶頭,跟眾人一起死死地抱住被風吹得顫巍巍的帳篷杆,迎接著羅布泊中的又一個考驗。
等到在羅布泊邊緣前行到第六天的時候,油跟水已經只剩下了原來的四分十一,更讓眾人感到絕望的是,他們費盡心力趕到的庫木庫都克,不過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原。
當時的彭加木並不知道,水是羅布泊中最捉摸不透的東西,庫木庫都克在維語中確實有“水井”的涵義,但經過幾十年的地質條件變遷後,那片水域或許早已被黃沙覆蓋。在缺水少食的情況下,科考隊好像已經陷入了深深的絕望當中。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一群野駱駝出現在眾人面前,隊伍中當過兵的陳百錄立馬扣動了扳機。大家飽餐了一頓野駱駝肉後,彭加木也終於做出了決定,向馬蘭基地求援。
但一向不願意給組織添麻煩的彭加木,也只是在電文中寫到,科考隊缺水缺油,並沒有明寫要水要油,運一桶水進來,可能要花費國家幾千元,彭加木替國家心疼。而且,彭加木已經暗下決心,自己明天要外出找水。
當初由彭加木立下的,不能單獨行動的規矩,也被心焦不已的彭加木親自打破。在留下了一個寫著“我往東去找水井”的字條後,彭加木消失在了世人眼中。
隊友們兵分兩路,一隊結伴出去尋找彭加木,一隊則留守在營地裡,不停地點起篝火,發射訊號彈,希望彭加木可以順著光發出的方向回到營地。但種種努力都是白費,彭加木始終沒有回來。
第二天,營地中的隊友等來了前來送水的直升機,應隊員們的要求,直升機駕駛員在向東的方向反覆低飛了二十分鐘,在這樣的高度下,駕駛員連草叢中那些受驚的小獸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但卻沒有發現彭加木的絲毫蹤跡。
在科考隊餘下人員順利撤出羅布泊時,解放軍和中科院方面也迅速出動,動用了大量飛機和一支地面部隊,全力尋找彭加木。但這支隊伍僅僅在距離庫木庫都克15公里外的地方,發現了彭加木留下的椰子糖紙跟幾個腳印,除此之外,什麼也沒有發現。
1980年6月23日,新華社播報,科學家彭加木在一次科學考察中,已經7天毫無音信。彭加木,究竟去了何方?
在彭加木失蹤多年後,有關彭加木的傳說層出不窮,有人說彭加木被外星人劫持了;有人說彭加木在羅布泊中發現了雙魚玉佩,在對雙魚玉佩進行科學研究的時候,一不小心被複製出了另一個彭加木,官方為了掩人耳目,只能對外宣稱彭加木失蹤;還有人說,彭加木是在羅布泊的神秘磁場中穿越到了古代,那個發明了遊標卡尺的王莽,就是彭加木穿越過去的。
可惜的是,這些種種怪力亂神的說法,大都是網友們的牽強附會,沒有半點科學依據,只是被編造出來博人眼球賺流量而已。
稍微現實點的說法則有,彭加木從羅布泊叛逃出國了,還有人言之鑿鑿地說,自己在紐約跟莫斯科見過他。但稍微動動腦子我們也能想到,羅布泊位於新疆腹地,科考隊想要橫穿羅布泊都是九死一生,彭加木單槍匹馬的,又是怎麼在穿越羅布泊的同時,翻越國境線的呢?
編造這一謠言的人,真當我們的邊防武警官兵不存在嗎?見這一說法被戳破,造謠者又想出了另一個蹩腳的藉口,是外國人開直升機來把彭加木接走的。
可是,彭加木消失的時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的國防實力早就有了大幅度提升,原子彈氫彈都已經完美實爆,早已不再是百年前那個積貧積弱、列強可以肆意進出國門的舊中國。
一架外國的直升機進入了我國領空,竟沒被立即擊落,還從我國境內帶走了一個大活人,怎麼想都是一件絕無可能的事情。
而最後一種陰謀論則是,彭加木因為想立功,不顧隊友們的死活,最終把隊友們帶入了絕境當中,隊友們氣不過,就合謀將彭加木秘密殺害,再製造出了彭加木消失的假象。不然的話,怎麼解釋彭加木留下的紙條上,落款日期的16號被塗改成了17號。
這個猜想估計是所有猜想中,最具有可行性的那個。因為彭加木跟隊友之間,確實存在著不小的矛盾,在那個極度缺水的密閉環境下,也極有可能激發出潛藏在人心中的最大惡意。但在多年之後的採訪中,彭加木的隊友們卻對於雙方之間的衝突直言不諱,如果他們心中有鬼、內心有愧的話,在鏡頭前絕對做不到那麼坦坦蕩蕩。
其實,不管是叛變說還是謀殺說,我們的推理都是建立在對那些科考前輩的猜忌之上,我們並沒有充足的證據,可以佐證那些天馬行空的種種假說。
如今,距離彭加木失蹤,已經過去了42年,彭加木先生,大機率已經無法生還。恐怕,只有彭加木的遺體跟遺物,才能最終解開彭加木失蹤的謎團。
2006年,一具乾屍在羅布泊東側被發現,當這具乾屍被媒體與失蹤多年的彭加木掛上鉤時,整個新聞界都沸騰了起來。
在關於這份乾屍的屍檢報告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具軀體從頭部到腳尖一共161.5釐米,根據齒槽脫落癒合狀況,可以確定他生前是一名身高約165釐米的成年男性。
而彭加木生前則有172釐米,光是身高這一條,就與彭加木嚴重不符。但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確定這具乾屍到底是不是彭加木的方法,還得對他進行DNA鑑定。
雖然提取乾屍的DNA並不容易,但相關的DNA鑑定專家還是從屍體的毛囊中,提取出了足夠的DNA樣本。就當人們以為,結果就在眼前的時候,彭加木的子女卻發出了反對的聲音。
只有當相關工作者確定,乾屍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可能性是自己的父親時,他們才願意提供血液樣本。這個要求乍一聽有點無理取鬧,不就是一滴血的事兒嗎,為什麼要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呢?
但當我們深入思考時,也就不難明白彭家人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古怪的要求了。因為這並不是羅布泊第一次發現乾屍了,而每一次有乾屍被發現的時候,一些媒體總會把他們跟彭加木聯絡起來。
彭家人也是在一次次的失望中,衍生出了悲觀與絕望。這一次發現的乾屍,光是在身高這一條上,就跟彭加木對不上號,這個時候,DNA鑑定做與不做,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了。
現如今,羅布泊中的鉀鹽礦已經被逐步勘探發掘,羅布泊鉀鹽公司也建成了年產4萬噸的硫酸鉀示範廠,數以萬計的鉀肥被生產出來,滋養著650萬平方公里上的農作物。
當我們吃著國產的小麥跟玉米時,我們不應該忘記,那位曾在羅布泊中發現過鉀鹽的,有些執拗的老人。
彭加木在三進羅布泊前曾經說過,就算死在羅布泊,也要用肉身為羅布泊增添一點屬於中國的有機質。或許,從踏入羅布泊的那一刻起,彭加木就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彭加木是消失了嗎?其實,他只是與羅布泊長眠在一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