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者
按
根據近期發表於Hypertension
的一項研究,青春期動脈硬化可能是青年高胰島素血癥和胰島素抵抗的風險因素,增加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1]。
芬蘭東部大學公共衛生與臨床營養學研究所臨床流行病學家、urFIT兒童研究小組首席調查員Andrew O. Agbaje教授表示:“對健康成人隨訪(中位隨訪3.72年)的新證據表明,動脈硬化可能較空腹血糖升高出現更早,並且可能是導致2型糖尿病(T2DM)的一個新的危險因素。青少年和年輕成人的動脈功能及結構改變是否獨立於已知的危險因素,並先於血糖異常、高胰島素血癥和胰島素抵抗,增加青年型T2DM的發病風險,還有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迄今為止,在青少年中進行的最長時間的縱向研究表明,動脈硬化可能是導致部分早發代謝疾病的新風險因素,如高胰島素血癥、胰島素抵抗和血脂異常。我們之前已經證明,青春期動脈硬化程度升高可能會導致年輕成人出現高血壓、超重/肥胖。這些研究可能會改變我們對疾病發展的看法——動脈硬化很可能是青春期多種代謝性疾病進展的‘沉默’病因。因此,與其將動脈硬化作為代謝功能障礙的後果來治療,不如把動脈硬化當成導致高血壓升高、超重/肥胖的原因來預防。”
動脈結構變化帶來的影響
Agbaje及其同事分析了Avon父母及子女縱向研究(ALSPAC研究)中3862例受試者的資料,隨訪長達7年。研究人員分別在受試者17.7歲和24.5歲時測量頸動脈-股動脈脈搏波速度和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同時,採集受試者的空腹血樣,計算穩態模型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HOMA-β)。
在24.5歲時,分別有9.2%、41.6%、24.5%、7.5%和10.3%的受試者存在血糖、胰島素、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風險。不足8例受試者在17.7歲或24.5歲時患有青年型2型糖尿病。
研究人員發現,17.7歲時的頸動脈-股動脈脈搏波速度越大,24.5歲時的胰島素水平越高(OR=1.25;95%CI:1.08~1.44;P=0.003);但調整心臟代謝和生活方式因素後,這種相關性並未持續。
17.7歲時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越厚,24.5歲時的胰島素水平越低(OR=0.06;95%CI:0.01~0.95;P=0.046),且調整其他因素後,這種相關性依然持續。
在混合效應模型中,頸動脈-股動脈脈搏波速度的7年進展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估計效應值:0.58 mmol/L;95%CI:0.29~0.88;P<0.0001)和甘油三酯水平(估計效應值:0.15 mmol/L;95%CI:0.01~0.28;P=0.036)的7年升高直接相關。僅在超重或肥胖的受試者中,頸動脈-股動脈脈搏波速度的進展與β細胞功能增加相關(估計效應值:0.53;95%CI:0.06~1.01;P=0.027)。
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7年進展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血糖水平的7年升高直接相關,但與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HOMA-β)呈負相關(–0.06;95%CI:–0.09~–0.04;P<0.0001)。
針對風險因素,及早預防
研究人員寫道:“在我們的受試者中,動脈硬化先於胰島素水平升高和胰島素抵抗升高,但並不先於血糖升高。這與一項成人研究的結果相反,其研究顯示肱踝脈搏波速度的增加先於空腹血糖升高[2]。這項成人研究缺乏關於空腹胰島素和胰島素抵抗的相關資訊,研究結果的差異也可能與測量的動脈硬化程度和受試者的年齡有關。”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糖尿病治療的同時,針對動脈硬化的新治療方法可以帶來更好的健康獲益。與此同時,這些新研究表明動脈硬化具有潛在的有害影響,因此,確定導致青少年動脈硬化的可改變危險因素至關重要,尤其是體重正常的健康青少年。
[1] Agbaje AO, et al. HyPertension. 2022;doi:10.1161/HYPERTENSIONAHA.121.18754.
[2] Zheng M, et al. Circ Res. 2020;127:1491–1498. doi: 10.1161/CIRCRESAHA.120.31795
(來源:《國際糖尿病》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