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離不開生老病死,到了一定年紀之後身體衰老速度加快,各器官功能也會退化。但是,我們如何知道自己身體的情況,提早預防,延緩衰老呢?
權威研究指出,最早在去世前10年,身體就曾給過預警訊號!
權威研究:去世的10年前,身體就有訊號
2021年8月,《英國醫學雜誌》(BMJ)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從65歲左右開始,隨著身體運動機能的下降,死亡風險也會增加。而這些衰退的跡象,最早在死亡的10年前就有徵兆,例如難以從椅子上起身或更衣困難。專家認為,及早發現運動功能的變化,可以提前預防衰老加劇。
所有參試者在2007~2016年間接受3次運動功能評估,這些測量包括步行速度、從椅子上坐起來的時間和握力的測量,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困難程度,如換衣服、如廁、如廁和購物等。
結果顯示,步行速度、坐站能力、握力差分別會使死亡風險增加22%、14%、15%,日常活動困難則使死亡風險增加30%。而且,這些差異在去世之前呈現穩步增加態勢,尤其是在去世前4~10年。
對已去世的參試者進一步分析顯示:
在死亡前10年,坐站能力就較差;
在死亡前7年,自我報告運動功能較差;
在死亡前4年,日常活動更困難。
而且,隨著年齡增加,這種關聯變得越來越強。
這4個指標與壽命長短息息相關
1、步行速度
北京老年醫院老年健康與醫養結合研究室主任宋嶽濤2015年接受北京晚報採訪時指出,走路快慢可預測壽命長短是有一定道理。
宋嶽濤表示,走得快特別能說明心肺功能好。正常人的心率在每分鐘60到100次之間。走路的時候,心臟需要強有力的支援,“就像汽車跑得快,發動機必須要強勁有力。”試想一下,一名心臟病患者肯定走不快。同時,走路的過程中也離不開呼吸系統的支援。如果一個人的肺臟功能不好,走幾步甚至沒走路就喘起來了,那麼這樣的老年人肯定也走不快,預期壽命也不容樂觀。
應該如何判斷或計算步速?宋嶽濤建議老年人可以在地板上畫一條4米線,以正常速度從起點走到終點,記錄下所用時間,再除以4,就可得出走路速度。老年人最好每年自測一次走路的速度,然後記錄下來與上一年的資料進行比較。“一年間如果發現步速減少過多時,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
2、坐站能力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體檢中心主任陳發葵2014年接受揚子晚報採訪時介紹,坐站測驗動作中的深蹲姿勢,能幫助測試下肢關節韌帶的柔韌性和膝關節的健康程度。韌帶柔韌性好與這些關節健康的人,出現下肢功能障礙的機率會相應減少,有利於為長壽加分。盤腿坐的測試,有助於檢測腰椎健康程度,腰椎不好的人難以維持正常的運動強度,不利健康。
從坐姿恢復到原來的站姿,不能借助雙臂的幫助作用,主要是測試身體的平衡性與協調性,對於中老年人而言如果平衡性不好容易摔跤誘發骨折甚至腦血管意外,也不利長壽。
3、握力強弱
2015年,加拿大研究人員在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表研究揭示了握力與健康的關係。他們調查十多個國家近14萬名患者,發現握力每減五公斤,死亡的風險就增加16%,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則分別上升7%和9%。
航空總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董鵬2015年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表示,握力確實是身體狀況尤其是心臟狀況的一個指標,每個人都應該監測自己的握力水平,保持較好的握力。
心臟對於人體就像車的發動機一樣,心臟健康跳動正常,人體渾身是勁;一旦心臟疾病影響了心臟功能,心臟的輸出量減少了,各個組織器官的血液供給也就減少了,人的力量自然變小。另外,心臟類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冠心病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在心血管的體現,動脈粥樣硬化也可以體現在全身各個血管,影響人體力量。
一般來說,40歲左右男性握力在43~50千克為合格,女性27~31千克之間為合格。握力體重指數能夠更好地顯示握力與體重之間的關係,計算公式為:握力體重指數=握力(Kg)÷體重(Kg)×100,一般正常握力指數應大於50。
一旦發現握力下降,就該考慮是不是心臟功能下降,或者出現了全身性的動脈硬化,應去醫院心內科做個檢查。
4、日常活動
日常活動能反映老人的自理能力。如果穿衣、如廁、做飯和購物等日常活動都受限,說明衰老在加劇,肌肉在減少,尤其要警惕肌少症。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營養科周卉珺2019年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指出,肌肉減少症是一種進行性的全身肌肉總量減少,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減退的綜合徵。一般表現為虛弱、易跌倒、四肢纖細和無力等。有的人會逐漸變得像“乾癟的氣球”,而這並不是健康的狀態。
患有肌少症的老年人對各種應激事件的抵抗以及應對能力均很差,會帶來一系列後遺症導致人體衰弱、器官衰竭,不但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縮短老年人的壽命。
想長壽,記住5招提高身體機能
1、每天喝牛奶
提高身體4個指標的能力,離不開骨健康,而為了讓骨頭流失得不那麼快,要注重多吃富含鈣的食物。
牛奶是最好的補鈣食物,每天都應攝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中建議,牛奶以及奶製品每日推薦攝入量是300克。以普通的200毫升的袋裝奶為例,每天喝1~2袋。
2、戶外曬太陽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夏維波2016年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指出,如果缺失維生素D身體難以吸收鈣,所以在補鈣的同時維生素D也是必不可少的。
夏維波提醒,我們的面板就是天然的維生素D合成器,透過曬太陽的方式獲得維生素D效果最好,每天上午9點~下午4點間曬半小時太陽就足夠人體所需維生素D的合成。一定要到室外曬太陽才有效。
3、堅持做運動
要想身體機能好,得牢牢記住一句話,運動不是一項任務,它是生活的一部分,運動應該是快樂、享受。
世界上最好的運動就是走路。經過步行運動鍛鍊,對血壓,對膽固醇、體重都很好, 而且,能夠預防,甚至改變血管硬化。走路不僅可以幫助使動脈硬化變軟,還能減少糖尿病,降低血脂,使腦子清楚,不容易摔跤,還可以防止老年痴呆,使人輕鬆愉快,而且,每一個人都能做到。
4、保持好身材
“中年發福”並不是什麼好事情。身材走樣,是衰老的外在體現。30多歲後,身體各器官開始走下坡路,相應的代謝也會受到影響,身體熱量的消耗會減少,導致脂肪堆積,身材就容易發胖。
《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預防控制指南》推薦腰圍應控制在:男性腰圍<85釐米;女性腰圍<80釐米。
5、日常勤用腦
生活要多動腦,人才不老。用腦會使腦血管多處呈擴張狀態,腦組織有足夠的血液、營養供給,從而為延緩大腦衰老提供了基礎。堅持看書學習、多與人交流、經常理財、下棋等都是很好的辦法。
當老年人出現愛忘事、不會算賬、出門迷路的情況時,就表明其智力和記憶力已經受損,發展下去可能會導致老年痴呆。這時家人要引起警惕,帶老人去醫院進行智力、記憶力測驗。
亮出黨員徽章的牧民大叔,找到了!
10年還原青銅神樹!網友:超級拼圖
責編:呂霞 | 編輯:許曉華
來源: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