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9月18日少帥通電入關,支援老蔣,至此本來就已經有些眉目的中原大戰已經完全能夠看清楚了戰爭走向。
雖然那時候的西北軍已經被老蔣總糖衣炮彈砸得暈頭轉向,但是再死硬地打下去對於老蔣也說也無異於是個噩夢,況且在津浦路上的晉軍出工不出力,按照閻老西的算計,打仗也得用上太極拳一般四兩撥千斤的功力,然後再空手套白狼。
那時候閻馮二人的名頭特別嚇人,分別是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副司令,加上桂系的李宗仁也是個副司令,這幾派公開對老蔣撕破臉皮。
這個司令部屬於反蔣聯盟,大概70萬人,老馮一人就佔了一大半,且不說日後如果打勝了老蔣這幫人怎麼分贓,就是在整個中原大戰的戰事中,他們的關係也顯得特別掣肘。
這個聯盟打起來也是相互坑,後來老蔣也是明白咋回事,其實打起來沒有怎麼發力。
從戰鬥力上看,蔣軍是打不過西北軍的,這個老蔣自己都說過,中央軍士兵技不如人,也不愛惜武器。
可是就是這麼個情況,老蔣還贏了,而且還贏得挺徹底,擁有世界上最大私人軍隊的老馮梭哈全輸,最後連基本部隊都沒保住,成了孤家寡人。
論兵力,老蔣不如反蔣聯盟,但是老蔣鈔能力沒問題,真氣比較足,所以那個時候他基本上不是很慌,因為他就喜歡看反蔣聯盟這些人沒見過世面的樣子,高階的獵人往往以獵物的形式出現,這邊反蔣軍一出現疲憊之勢,老蔣那頭就開始打糖衣炮彈。
關於老蔣的鈔能力怎麼用的,我在之前的文章裡說過不怕子彈怕銀彈,說說民國風雲派系西北軍到底是怎麼垮掉的,就不在此贅述,就說當老馮等人準備梭哈的時候,東北軍從北方殺來,其實就這麼一夾擊,反蔣聯盟土崩瓦解,所部都被少帥收編。
少帥是如何把控東北軍政大權的
中原大戰除了老蔣,最大的利益既得者就是少帥,東北軍一時間可謂是風頭無倆。
只不過這裡面東北軍有點下山摘桃的意思,同1929年東北易幟之後堅定地支援老蔣有差異的是,中原大戰前期,少帥是明顯地在持中立和觀望態度。
至於為什麼是中立和觀望立場,這個和中東路事件還是有關係的。
老蔣除了在這場事件中給少帥搖旗吶喊之外,其他的啥也沒做,這就讓少帥疏遠老蔣,因為他這人真的不能交,有事兒真不上啊。
話說老蔣平時確實也是這麼辦事,加上當時中東路事件善後問題沒有結束,瀋陽還得依附南京,所以這事就顯得比較曖昧,但是並不甜蜜。
當然了反蔣聯盟也想把少帥作為籌碼,可是這些人實在是有點不入流,所以少帥也是個假笑青年,就那麼一直地按兵不動。
其實那時候少帥是政治上的新星,瀋陽也是有各大勢力的辦事處,都想拉攏少帥,那個時候如果真加入反蔣聯盟,老蔣什麼結局不好說,難受肯定是相當的難受,吃不了兜著走是肯定的。
這個時候的少帥名頭沒有馮閻二人那麼嚇人,憑心而論地講,當時少帥的職務是東三省保安總司令。
東北地區屬於獨立王國,所以也有自己的一些特點,在少帥東北易幟前,東北的政權架構是這樣的。
最高立法機關———東三省省議會聯合會。
最高行政機關———東北臨時保安委員會。
最高軍事機關———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
最高司法機關———東北最高法院。
保安是什麼保安什麼玩意?為啥不叫東北軍總司令或者是其他的番號,而叫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呢?
這個和大帥之前搞得東北“自治”有關係,正所謂自治嘛,保境安民,所以叫做保安總司令就比較和諧一些。
但是從這個機構角度來看,少帥只有一個保安總司令的名頭,行政似乎不在他手裡,要說他掌握槍桿子就能管所有人似乎也太簡單,那麼少帥是如何把持行政權力的呢?
就是來自於臨時保安委員會的委託,委託給某官員了,這個委託完全就是政治上的一種權術。
比如:“東北臨時保安委員會委託常蔭槐為黑龍江省長”。
再比如: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任魯穆庭為財務稽核處處長” 。
這兩個機構對於官員的委任情況從詞語的使用上就能看出來。
對於涵蓋整個東北地區的職務,都是由保安司令部進行任命。
說白了,就是少帥一人軍政當家了,而保安委員會,有名無實。
這個是東北易幟之前的少帥情況,明顯帶有北洋及聯省自治的色彩,和老蔣在南京那頭的不一樣。那麼在東北易幟之後,老蔣肯定要把自己的那一套帶到東北區,所以少帥後來就成了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
這個是東北軍事最高長官,東北邊防軍分為國防軍和省防軍,同時成立東北政委會。
那麼東北的軍政機構也就成了這樣:
最高行政機關:東北政委會。
最高軍事機關: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
最高司法機關:東北最高法院東北分院。
那麼少帥在這個地方政權裡擔任的是什麼角色呢?
答案就是,少帥為東北政務委員會主席,也就是說,掌握了行政大權,張作相、萬福麟、湯玉麟三人為委員,同時,三人為吉、黑、熱三省主席同時兼邊防軍副司令,民國時期的省主席是軍政一把抓,所以,連同少帥加這三人,也就說明了當時南京方面的政治體制。
另外還有一個東省特區,其實也就是中東路附近的集中於行政和外交事宜的一個省級單位,奉天省主席同樣也是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但是主席不是東北邊防軍副司令。
所以少帥無論是透過帶有北洋色彩的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還是帶有南京色彩的邊防軍司令長官,都是做到了地方軍政一把抓,這一點,在東北如人能敵。
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吧,本來各省隸屬於南京政府,但是有少帥的存在,那麼中間就多了一層關係,也就是說,少帥的角色相當於前清時候的兩江或者是湖廣總督。
那麼那時候少帥在南京方面又是怎樣的呢?
他是國民政府委員,但是僅僅如此,這時候的少帥坐擁30萬東北軍,他不光是個籌碼,簡直就是個秤砣,往哪個陣營一扔進去,基本上就天下大定了。
可是他還是覺得老蔣是個人物。
少帥如何入主華北
老蔣的發家不是打出來的,有點像玩股票的,一漲一跌的就給發了,要說打仗,蔣軍從建軍開始就在戰略戰術上沒有出過頭,可能唯一的大方向,就是持久抗戰了。
對於老蔣來說,中原大戰不是打贏的,而是玩了政治手腕,所以一直以來蔣軍素質良莠不齊,都是他在圖省事,畢竟他進行的不是革命戰爭。
老蔣拉攏少帥主要是三個通道,第一就是他親自給少帥發電報遊說;第二是透過何成浚這樣的非嫡系八面玲瓏之人保持密切聯絡;第三就是派出嫡系進行拉攏;可謂是全方位無死角的進行滲透。
對於少帥,老蔣透過三方面的滲透,基本上就可以做到這樣:我會給他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
什麼國家統一之類的都是冠冕堂皇的話語,如果一個人很慷慨,那他就必須把自己的慷慨表現得充滿感情。
所以老蔣就是這麼做的,1930年3月26日,老蔣致電吳鐵城說:“內政部長及軍事參議院長與外交次長,請漢兄即推人電保,以便提出。”
然而隨著戰局的深入,老蔣顯得更加慷慨,6月12日,他對吳鐵城說表示以北方政治委託張少帥,並催促其三日內出兵,以救危局。
僅僅過了9天,南京就任命少帥為陸海空軍副司令。
那時候的老蔣掌握著中國的外交權、行政權,從這個段位上來說他比反蔣聯盟靠譜多了,畢竟他也算是正統,所以老蔣連半壁江山都給少帥送上了,大概的內容是這樣的:東北軍入關後,平津地區的軍政和財政完全由奉系掌握,黃河以北的軍事亦全部歸少帥節制。
另外一個手段,就是老蔣開始從東北買軍火,指示宋家保證東北的金融穩定,這些手段,反蔣聯盟別說是有,想都不敢想。
反蔣聯盟只給少帥畫了一個大餅: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並且許諾出來冀察平津的地盤,但是少帥只是呵呵了一下。
這些老頭子,都壞得很吶,這幫人,反覆無常啊。
所以直到8月15日,蔣軍佔領濟南,局勢已經明朗,少帥做出了出兵的決定,這時候既能滿足老蔣的要求,也能讓奉系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在9月19日的時候,東北軍最後一次入關,開始了武裝調停,就這樣反蔣聯盟全盤崩潰,開始撤退。
少帥接收華北整頓軍事,成為北境守護
對於山西方面的人員設定,少帥明確提出由商震負責,因為商震屬於晉軍客軍,不是嫡系,勢力單薄,必須由東北軍進行撐腰。
人員方面這樣設定,那麼在財稅方面少帥更是要準備要了老蔣的半壁江山,最好的方法就是截留,反正是北境守護,這塊我就說得算了。
在華北方面的入駐,少帥可謂是全方面的,按照要求,在遣散收編了西北軍和晉軍之後,少帥開始在華北搶佔資源點,尤其是鐵路交通方面,而且對於津浦路,雙方搶的更是激烈,為啥呢,因為起點天津終點南京浦口,如果奉系把控,那麼東北軍就可以直接打到南京來,想想就嚇人。於是乎南京方面把津浦鐵路總局放在了浦口,東北方面不幹,於是在天津和浦口分別設了兩個局。
所以說別看什麼老蔣和少帥倆人是異姓兄弟,老蔣又送給他半壁江山,這背後都是算計。
除去上面這些,最重要的,就是軍權了,沒有軍權,上面說的這些全都是無本之木。
1931年1月到2月,南京政府和總司令部相繼釋出了一系列的命令,把東三省、熱、察、冀、綏一帶的所有軍隊全都歸少帥節制,4月,陸海空軍副司令行營在北平成立,副司令的職權為“輔弼陸海空總司令統理一切軍政、軍令事宜,連署各項軍事命令,在陸海空軍總司令委任之區域內代行總司令職權”。
此時的少帥,除了30萬東北軍之外,在他的號令下,還節制被肢解的西北軍以及晉綏軍,反蔣聯盟的遺產全都給了少帥。
東北軍進入華北的部隊總共兩個軍,9萬人,這兩個軍是臨時成立的,第一軍于學忠,第二軍王常樹,目的就是在華北設定的地圖裡走一圈,把零零碎碎全都拿下,這裡面有重要的一點,就是佔領平漢、平綏、津浦鐵路沿線。
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編遣反蔣聯盟的軍隊。
晉軍10個軍,30個師,90個團,10個炮兵團,騎兵5個師,這些部隊所編成4個軍,總共32個步兵團,騎兵1個旅,共3個團。當然了,這裡面和少帥還是有摩擦,最後晉軍人數和番號都增加了,勢力還是挺強悍。
而投靠少帥的西北軍則更是比較慘,西北軍一部分歸順了南京,另外一部分只能投靠少帥,當時投靠少帥的西北軍所部為宋哲元、孫良誠。後來經過一系列的運作,負責人為宋哲元,後來成立了29軍,之前番號貼牌東北軍,關於29軍怎麼成立的,可以看看這篇文章從鐵血戰將變成豆腐將領,宋哲元在抗戰前後到底經歷了什麼?
當時西北軍沒多少部隊,說是在山西還有12個師,其實根本沒有那麼多,因為總共就沒多少人,這些部隊被壓縮成1個軍,8個團。
而龐炳勳呢,改編成1個師,直接隸屬少帥。
整個北方部隊,從紙面上看,反蔣聯盟的軍隊被裁了40萬人,只保留了5個軍12個師,20萬人。
這時候的北方各軍閥應該是徹底地服了,比如孫魁元就表示:惟鈞座命令是聽。
如此一來,中原大戰讓少帥一下子就成了天底下的二號人物,這一年他還不到30歲,就連甘肅省都感覺不妥,致電少帥“伏望指示”。
更有意思的是,1931年5月,全國還發行了紀念統一郵票,郵票上是老蔣,孫中山,少帥。
就這樣,少帥的勢力空前膨脹,除東北地區外,華北還有晉察冀綏加京津青島四省三市,連老蔣直接掌管的地方也就那麼幾個省份,這時候,老蔣還沒有收服陳濟棠和西南諸軍閥,所以這樣一來,少帥從紙面上來看,也就能和老蔣分庭抗禮了。
但是隨後的一切,都在九一八之後全都成了過眼雲煙。
在東北淪陷之後,奉系流亡關內,等於失去了基地,所以在權力上也就式微了,其後閻老西復出,奉系的影響力也就越來越弱了,直到最後宋哲元在平津的做大,日本人的步步緊逼,華北地區進入了權力真空時期,也就有了後來的華北危機和七七事變。
民國的權力遊戲,都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所有的軍閥戰鬥力都是紙面上的,所以面對外患,軍閥的崩潰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