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號稱自己的是世界第三強國,擁有著超過140萬的軍隊,也是世界上少數擁有航母的國家之一,可卻在幾十年間的時間裡從沒有打服過只有60萬大軍的巴基斯坦,甚至說的上是屢戰屢敗,這種情況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巴鐵又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還請各位幫忙“長按2秒點贊按鈕”來個強烈點贊。並且“關注”一下,以後常來,不迷路。
早期的印度和巴基斯坦
很少有人知道在歷史上,印巴兩國曾經是一個整體,有著同宗同源的密切關係,早前也都受到英國的殖民統治,其實我們在電視上也能看出來,兩個國家的人民也都是長得很相似的甚至是一些打扮和習俗,也有許多共同之處。曾經的關係也沒有現在這樣充滿火藥味,那麼兩個國家的關係是從什麼時候發生變化的呢?
其實這還是要從當時的殖民者英國說起,英國大家都懂,歷史上的某段時間十分熱衷於海外殖民擴張,印度就是那時候和英國產生了關係,但不管是誰都不願意別人在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上作威作福。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印度也在甘地的領導下,開始反抗英國殖民者,爆發了大規模的獨立運動。
當時的英國在歐洲戰場上應顧不暇,在加上國力也沒有之前那樣強大,對於印度的掌控力也在逐年下降,恰逢印度獨立運動,因此只能選擇眼睜睜的看著印度獨立。不過英國在離開印度之前卻使用了一個小計謀,他在兩地挑唆起一些同的旋律,並將印度拆分成若干個不同的幫派,讓他們互相之間看不順眼,最終這些幫派和爭鬥也就演變成後來的兩個主要陣營,印度和巴基斯坦,從此印度和巴基斯坦就像我們經常見到常鬧鬧矛盾的兩個小鄰居一樣,今天你摘了我家樹上的棗,明天又打了你家的狗一樣,不是在幹架就是在幹架的路上。
事實上兩個國家的不同之處還有很多,雖然大家早前也都一樣,但後來為不一樣了,矛盾升級也是因為地盤歸屬的爭奪,以及在宗教和信仰問題上矛盾,但究其根本還是之前的《蒙巴頓方案》,在雙方利益等各種問題的加持下,逐漸演變成後來幾乎不可調和的矛盾。
從1947年開始,印度和巴鐵一共進行了規模比較大的三次戰鬥,當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一個克什米爾這個19萬平方公里地塊的歸屬問題,那麼克什米爾因何如此重要,令印巴兩國都不願意放手呢?
從地理位置上看,克什米爾位於青藏高原與印度河平原的中間位置,這兩種特殊的地形竟然在此地形成可完美的融合,並且對兩國來說都有必爭的充分理由。對印度來說,克什米爾是邊界的保護線和與中亞地區來往的交通要道。而巴基斯坦的理由要來的更加直接,主要是印度河的水源問題,巴基斯坦在印度河的下游,而這條河恰巧要經過克什米爾流入巴基斯坦。當然了克什米爾也是巴基斯坦和東亞地區的交通要道。這兩位鄰居幾次三番的鬧彆扭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次戰鬥扯出來的力量問題
印巴兩國打了很多架,多到其他的人都有點習慣了,他們也曾進行了三次比較大規模的爭鬥,不過在結果上卻讓人很是不理解。最開始,印度確實佔有更大的優勢,不管是地盤大小還是位置和經濟實力上,都比自己的老鄰居強一些。那麼為何沒有延續優勢呢?或許我們可以從這三次戰鬥中找到答案。
第1次印巴大戰是發生在1947年10月,這一年印度也才獨立不久,若干的個遺留幫派經過數次重組,最終只剩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按照一般的程序來說,大戰一觸即發,誰是最後的贏家在此一戰。至少印度就是這麼想的,想要一舉拿下巴基斯坦,然後讓兩個地塊恢復到之前一個地塊。
當年的印度有軍隊,有武器,有大量正規軍隊,甚至還有坦克等重型武器,反觀巴基斯坦只有民軍部隊和輕型武器,雙方實力一目瞭然。這次戰鬥雙方誰也不服,打了一年多,很有一直打下去的趨勢,不過最後階段,卻被聯合國叫停製止了,時間剛剛好,雙方都累了。對於印度方面來說,雖然戰力更強,但在開戰的地區在環境和地理位置上都沒有佔太大優勢,打起來也很累,有人勸架便順理成章接受了聯合國的建議,雙方都停止了戰鬥。
不過兩國的戰鬥並不會輕易停止,印度多少也在這次戰鬥中佔了點小便宜,便想繼續擴大這種優勢。這次戰鬥距離第一次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的時間,巴基斯坦已非吳下阿蒙,比起當年的民兵和少量槍炮,這次雙方的戰鬥要更高階一些,甚至一度擴充套件到了空中,雙方再次來到克什米爾地區,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印度方面似乎要開啟全面攻勢,結果打著打著又僵住了,打又打不下去,停又停不了,雙方互有勝負,最後只能由聯合國再次出面調停,暫停戰鬥。
你以為這就完了?其實並沒有,時間來到1971年,印度又來了,氣勢上也不一樣了,大有一鼓作氣的趨勢。恰巧巴基斯坦方面內部也發生了一些問題,便逐漸落入下風,最後只能向中國求助,中國方面經過慎重考慮後決定伸出援手,給予物資支援。這次戰鬥並沒有像前兩次進行的那麼久,只有大概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結束了,聯合國第三次出手,雙方戰鬥結束。在之後的歲月裡幾乎就沒有大規模的戰鬥了,取而代之的是小規模的摩擦和大範圍的競爭。
不過我們不難發現,不管是之前的三次大規模作戰還是之後時不時的小規模摩擦,印度似乎都佔不到太大的便宜,和巴基斯坦的爭鬥,表面上怎麼看都好像印度更有優勢,但就是啃不下巴基斯坦這個硬骨頭,即便進入現代化軍事時期,有了核武器,也有了航母,都難以拿到優勢,甚至落入下風的時候更多,這到底是印度太弱還是巴基斯坦太強呢?
印度到底為啥總是打不過
其實印度和巴基斯坦持續了多年的戰鬥,雙方的勢力並不能淡出年的從武器方面找原因,即便是找也很玄學,要知道印度方面每年要購買多少武器,花費了多少軍費,這些數字在全球看來都很驚人,但他打不過巴基斯坦或許是有著多方面的綜合原因。
首先雙方戰鬥人員的素質上看,也可以理解成專業的培訓以及堅定維護國家的意志有多強,從歷史上看,團結意志堅定捍衛國家戰士們最終都不會太吃虧。要有為國家風險犧牲的勇氣,別看之虛無縹緲摸不到的東西,但很多時候勇氣是要勝過千軍萬馬的。
但印度方面是全球都知名的等級制度森嚴,這就導致了國內貧富差距太大,窮的太窮,有錢有地位的甚至可以向血脈一樣傳承還好幾代,這也就直接造成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一些人根本吃不飽,這個時候國家軍隊拋來了橄欖枝,當兵不僅能吃飽還能有工資,至於目的未必都是保家衛國,多數只是將當兵作為自己的一份工作,誰會為了工作不要命?所以這種情況就直接導致了印度軍隊戰鬥力下降,當然也可以理解為信仰不足。
其次,還真就出現在信仰問題上,不過卻是在宗教的信仰上,我們都知道玄奘前往天竺取經的故事,天竺也就是印度,這裡是佛教的發源地。可現在我們看到的反而是佛教在印度籍籍無名,這種奇怪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印度國內的宗教太多了,大家來到部隊後,信什麼的都有,想要達到一致基本上不可能實現,思想都不一樣了,怎麼可能是鐵桶一塊?反觀巴基斯坦,雖然也有別的宗教,但大體上都是一個,所以也就很容易在思想和信仰上產生一致和共鳴。
第三點就是軍事武器的自主研究問題上,就像是我們平時消費看到的那樣,有些人喜歡自己做衣服,或者是花一些小心思,弄出來和別人不一樣的屬於自己的東西,而有些人則是看到新品釋出就兩眼放光,完全不顧是不是適合自己,就開始買買買。
印度就很有點買起東西不管不顧的架勢,隔壁的巴基斯坦致力於自主研究,在軍事科技上進行更深的鑽研,幾十年的時間也研發製造了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平時自己生產就夠軍隊使用,即便有時候做不出來或者不夠用,也都是買一些適合的東西加以利用。
印度就不一樣了,論錢那是真比巴基斯坦強很多,有錢就買新武器,今天從這裡買點,明天那裡出了新品也要擁有,什麼強買什麼,什麼先進買什麼,不能說這點不好,但買的多了維護起來也是問題,關鍵買的時候畢竟買到的是物品,可不包含技術,這些裝備和武器一有點“頭疼腦熱”自己都沒法修,平時還好,要是戰鬥上出現了這種問題呢?
不過近些年來,印度也開始重視起來自主研發的問題,但究其實質卻讓人啼笑皆非,他的自主研發,不過是從各個國家買零件,然後自己組裝起來,做成名副其實的“萬國牌”,從長遠來看,就顯得有些漫不經心了。
最後便是核武器問題,早前在常規武器上印度佔有很大優勢,裝備的幾乎都是頂尖的東西,但現在不一樣了,巴基斯坦也有核武器的能力,印度瞬間就失去了優勢,更要命的是,雙方都沒有防禦核武器的能力,這就導致了誰也不敢在這個問題上動手,畢竟一旦使用就是兩敗俱傷。
綜上所述,也就不難看出印度方面為何有那麼多軍隊,那麼好的武器總是佔不到優勢的原因了。不過歸根究底,戰爭都是能不打就不打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