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受訪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 孫宏豔
本報記者 張 健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團體中備受歡迎,成為“主角”。實際情況是,總有一些孩子不適應,甚至被邊緣化。對此,網上有人總結,以下3種情況的孩子容易被排擠:一是喜歡欺負人;二是“玩不起”;三是愛打小報告。對此,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並不認同。她表示,不能這麼簡單粗暴地劃分。
孫宏豔說,小孩子的同理心還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在小學、初中階段容易出現排擠同學甚至校園欺凌的現象。家長要認識到,孩子在學校被排擠,不一定完全是孩子的原因。當孩子在學校出現不合群、被排擠的情況,可能有以下幾種因素:1.性格差異。相比外向的孩子,內向的孩子喜歡獨來獨往,因此比較難以融入群體。2.興趣愛好差異。擁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同學更容易玩到一起,反之則不能。3.行為習慣不同。有些讓其他小朋友感到不舒服的做法容易使孩子被孤立,比如過分以自我為中心、過度有優越感、抬高自己看低別人等。4.人格特質。比如,自私霸道的孩子相對來說不受歡迎。
孫宏豔提醒,兒童時期是身心共同發展的重要階段,在學校被排擠可能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創傷。如果長期受排擠,孩子的性格可能會發生改變,變得畏縮、自卑,更容易焦慮、沮喪,也有可能對學校、學習、同學產生敵意、仇恨、憤怒等負面情緒。而且受到排擠的時間越長,這些表現越明顯,甚至可能發展成抑鬱情緒、人格缺陷等。
當孩子告訴家長自己在學校受到排擠、孤立時,家長該怎麼辦?孫宏豔表示,首先,家長不要急於責備、說教,也不要急於給出建議。其次,耐心傾聽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痛苦和憤怒,給予關愛和支援,和孩子一起面對這件事。千萬不要因為工作忙或看到孩子哭哭啼啼,就覺得麻煩、孩子事多等。最後,溝透過程中,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家長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同時瞭解具體情況,弄清楚事情原委,並採取相應策略。
1.同學間的小矛盾,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家長如果覺得問題比較嚴重,可以引導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並及時與老師溝通。
2.如果是孩子自身原因,家長應以適當方式給孩子指出,重視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以及換位思考能力,告訴孩子怎樣才是更合適的說話做事方式。可以在家做些情景模擬訓練,教孩子學會與人相處。
3.如果主要是環境因素所致,家長可以採取以下兩種措施給孩子提供支援:一是為孩子提供參與積極社交的機會,幫助孩子建立新的朋友圈。例如,閒暇時間帶孩子參加不同群體的活動,鼓勵孩子多與人交往,結交新朋友;家長也要透過組織家庭聚會、組織小夥伴徒步等方式,為孩子提供一些社交平臺與機會。二是及時與學校老師溝通,瞭解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困難,爭取老師的支援與幫助。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