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一則“天才科學家莊小威加入美國國籍”的新聞在網路上引起了熱議。
15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9歲公費赴美留學,29歲進入哈佛擔任雙科教授,這樣不可多得的人才到最後竟然沒有選擇回國幫助祖國發展,卻轉投美國懷抱?
這樣的訊息讓不少網友怒不可遏,有人抨擊她加入美國國籍的行為忘恩負義,有人怒斥她對祖國的背叛,並要求讓她歸還國家數十年的培養費用。
想來,只有莊小威自己明白,於她而言,加入美國國籍,不過是為了實現自己從幼年起便紮根心底的夢想——成為一名真正的科學家。
“我想成為和父親一樣的科學家。”年僅五歲的莊小威臉龐稚嫩,語氣卻格外堅定。
那時的她剛剛離開爺爺奶奶,來到父母身旁,沒讀過書,也不認識幾個字,更不清楚科學家是什麼,成為科學家又需要什麼。單純的小女孩只是每天看著父母忙碌的身影,而渴望成為與父母一樣的人。
不過,即便清楚女兒可能完全不清楚“科學家”這三個字的含義,莊小威的父母卻還是對她的願望喜出望外。
他們兩個本就是中科大的教授,倘若自己的女兒能夠子承父業,繼續走上科研的道路,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更讓他們驚喜的是,莊小威似乎真的具有成為科學家的天賦。
某個悠閒的下午,莊小威專心致志地玩著玩具,父親莊禮賢正在考察哥哥的物理功課。
正當哥哥問父親的問題“水杯放在桌子上承受幾種力”苦惱時,一旁的莊小威卻突然插嘴,“還有一種,空氣對水杯的作用力。”
這個回答嚇了莊禮賢一大跳,女兒剛從父母身邊接回,連幼兒園都沒上過,竟然能夠無師自通地想到這個初中才會學習的問題的答案,實在讓人震驚。
這樣的表現不得不讓莊禮賢陷入深思,他想起從前一直被自己忽視掉的細枝末節。
莊小威學下象棋,一遍便能夠牢記所有的棋子與走法。自己與妻子整日忙於工作,疏於對莊小威的照顧,她卻自學了打掃衛生、做飯、洗衣服這樣的家務。
那時不過1978年,沒有如今便利的網路,莊小威沒辦法從網路上搜索到五花八門的教程,全靠對父母做家務的記憶,復刻父母的行為。
自己照顧自己,對成年人來說這並不是什麼難事,可對於一個五歲多的小女孩來說,卻實在令人感慨。
思及至此,莊禮賢恍然大悟,自己的女兒可能有著遠超他們想象的聰慧與天賦。
莊小威的學習經歷也驗證了父親的猜想,小學時,莊小威僅一遍就能背誦下冗長的文言文,跳了級,學習成績也沒有絲毫落下,始終名列前茅。
初中時,莊小威的天賦更耀眼,榮獲全國中學生數理化競賽第一名後,年僅13歲便轉入了中科大預備班。
15歲時,莊小威以600多分的優異成績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想來,或許正如莊小威父母自己所說,“小威就是上天賜予他們的禮物。”
莊小威曾經的班主任提起這位數十年前的學生也是記憶猶新,“莊小威上課非常專注,老師走到哪,她的目光就轉到哪。”
而這樣的專注,莊小威維持了一生。
進入中科大後,在天才如雲的夥伴們當中,莊小威也絲毫沒有遜色。
在校期間,莊小威將她所有的專注都投入到了學習當中,尤其是她從小熱愛的物理。
在她看來,物理並不是尋常人眼中深奧的學科,而是“嚴謹而美麗,順著邏輯推理便能輕鬆理解物理、學會物理。”
當然,這樣看似毫不費力的學習背後卻少不了辛勤的付出。
每每學習一條物理定律,哪怕是最角落的細枝末節,莊小威都勢必要將它瞭解得透徹清楚。每一次與同學們討論學術問題,平日裡好脾氣的莊小威就會變成最執拗的人,不與對方討論出結果,絕不肯罷休。
中科大的老師也欣慰於她的表現,誇讚莊小威,“求知慾非常強,對於學習上的疑惑一定要弄清楚。”
也正是得益於這樣的追求與執著,在中科大學習期間,莊小威在數學和物理中的每場考試都近乎滿分,甚至還在中科大物理系創下了一個流傳至今的傳奇記錄——四大力學,這個記錄至今仍無人打破。
真正的天才絕不是隻能在一個領域大放異彩的,莊小威也同樣如此,除了數學、物理,在化學,計算機等課程上,她也同樣保持著優異的成績。
想來,這或許也是在她拿到物理學博士學位後,選擇踏入全新的生物領域攻讀博士後的底氣——她從來不忌憚於未知的挑戰。
中科大畢業後,本著學無止境的想法,莊小威以公費留學生的身份前往美國加州大學學習。
初到美國,專心研究的莊小威便感受到了與國內截然不同的研究氛圍。
美國原本就擁有更加深厚的科技實力,在各大物理領域也是遙遙領先世界,這也就意味著,她在這裡能夠開展高於國內水準的研究。
宛如久逢甘霖的枯草,莊小威在美國瘋狂地學習著那些從前不曾涉及或者難以涉及的深奧領域,學習研究也近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五年時光轉瞬即逝,莊小威成功拿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博士學位。
在導師沈元壤的建議下,莊小威向各大名校投遞了簡歷,希望自己能夠獲得一份教職工作,以便維續自己的科研道路。
但一向順風順水的她卻第一次遇到了人生的滑鐵盧,原本向她丟擲橄欖枝的斯坦福大學突然變卦,認為她目前還不足以擔任教職工作。
她向來驕傲慣了,從小到大,無論是在學業還是生活上,她都從沒經歷過任何打擊與挫折。即便同齡人以及更早赴美留學的好友仍在攻讀博士後,她卻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以博士身份擔任斯坦福助教綽綽有餘。
現實卻讓莊小威狠狠摔了個跟頭,她難得生了些鬱悶,但好在沒過多久,她便想明白了斯坦福的好意。
讓一位剛剛畢業的博士生擔任助教,難免助長她急功近利的思想,再三思量,莊小威決定來到斯坦福繼續攻讀博士後,師從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朱棣文。
不過,讓她沒有想到的是,當她嚮導師提出自己的研究方向時,老師不僅不建議她繼續深研物理,反而詢問她要不要進行生物學與化學的交叉研究。
渴望挑戰的莊小威沒有拒絕導師的建議,但事實上,生物學對於一直深研物理的她來說,完全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想要有所成就絕非易事。
為了儘快熟悉這個全新的領域,她開始了沒日沒夜的摸索,失敗了就繼續嘗試,一次次失敗就一次次嘗試。最終,在導師與自己的嚴格要求下,莊小威終於在這個陌生的領域做出了不菲的成就。
見此,不少頂級學府也紛紛向這位前途不可限量的博士後遞來了橄欖枝,莊小威也終於如願以償,成功進入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物理系任教。
不過,這可並不是莊小威科研生涯的終點,相反,於她而言,成為哈佛助教是一個全新的起點。
進入哈佛任教後,莊小威沒有放鬆,反而加快了自己的研究程序,每天早上十點就趕到實驗室,直到晚上十二點才會出來,是當之無愧的“工作狂”。
每當有人希望莊小威能夠多加休息放鬆時,她也只是微笑回應,她深知,在哈佛這樣的頂尖學府中,她與旁人不會存在任何智力上的差距,唯一能讓她脫穎而出的辦法就是努力。
事實上,她從小便恪守“努力”這條準則,小學時能名列前茅離不開她私下對課本的學習,在中科大始終成績優異也離不開她對知識的渴求與執著。
正如那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賦,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然而,有太多人卻因為不夠努力,將自己的失敗歸結於自己缺少天賦,然後自顧自地躺平,看著那些自己難以企及的天才,不屑一顧,“要是我有那麼聰明,我也可以。”
可他們卻忘了,沒有哪一位天才的成功,是僅僅只依靠天賦的。
莊小威的努力沒有白費,2003年,她以首位女性華人科學家的身份,榮獲“麥克·阿瑟夫獎”,年僅31歲的她也是24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一位。
要知道,每一位榮獲該獎的科學家,無一例外的都是行業中的佼佼者與領軍者,獎項的含金量不言而喻,而莊小威能夠獲此殊榮,不僅為所有外國科學家證明了華人科學家的實力與魅力,也向所有人證明了自己的科研實力。
訊息傳到國內,大家也是歡呼一片,但接踵而來的,就是莊小威變更國籍的訊息。
原本的誇讚,轉瞬間都變成了義正言辭的批判,國家培養你,難道就是為了讓你為美國科研做貢獻?
面對這些質疑,莊小威卻不置一詞。
或許連她自己都無法肯定自己加入美國國籍是否正確,但對於她的科研事業而言,這大約是一個再正確不過的事情。
早在她初到美國留學時,她便體會到了中美雙方之間的科技差距,那些在外行眼裡或許不過一星半點的差異,可落在專業研究工作者中,這“一點差距”猶如天塹。
而科技差距也不過是她選擇變更國籍的原因之一,中國人同樣可以留在美國搞科研,但中國人卻無法享受美籍科學家能夠享受的福利待遇,以及科研機器、場地、資金的資助。
莊小威照片
實驗室向來就是一個鈔票焚燒爐,沒有啟動資金支援,無疑也意味著,她的實驗可能沒有合適的場地,沒有足夠優良的機器。
那即便她的科研實力再如何優越,最終也都不過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罷了。
更重要的是,國內外迥然不同的研究氛圍也是莊小威選擇加入美國國籍,留在美國專心科研的一大要素之一。
相較於國內有些功利與僵硬化的人才培養方案,美國的科研氛圍明顯更加適合科學家專心科研,自由研究方向與命題。
正如她自己所說一般,“與中國相比,美國的科研氛圍更加濃厚,我的想法可以更好地實現。而加入美國籍,則可以更好的幫助我申請到各類資源。”
莊小威自然也看過網路上對於她的批判與嘲諷,可在她心裡,唯一的要事不過是做研究罷了。
但無論是詆譭與批判,還是鮮花與榮耀,這些都並不會讓她做科研的初心有所改變,她只是想成為一位對人類有貢獻、能夠做好科研的科學家而已。
這一點,從莊小威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時,表現出的從容與淡然就可見一斑。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之一就是美國科學家艾力克·貝齊格,巧合的是,他與莊小威同為“超解析度熒光顯微鏡”的研究。
這個名單一出,在華人科學家中引起一片譁然。
不少學者紛紛為莊小威打抱不平,北大教授饒毅表示,貝齊格與莊小威的研究原理完全一致,發表論文的時間也十分相近,諾貝爾化學獎名單上不提及莊小威,實在有失偏頗。
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也認為,在“超解析度熒光顯微鏡”這項研究中,莊小威的貢獻更大,諾貝爾頒獎實在是帶有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
莊小威對此卻相當平靜,她做科研從來不是為了獲得諾貝爾獎,從始至終她也只是想做好科研,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面對旁人詢問,莊小威語氣平淡,“為了獲獎而研究,實在太過功利。”
一位連諾貝爾獎都無法打動的科學家,批判她因貪圖金錢而背叛祖國,實在有失邏輯。
事實上,與其批判莊小威變更國籍,不如仔細思考一下,這些科學家究竟為何會變更自己的國籍,我國的科研領域又究竟存在怎樣的問題。
更何況,莊小威即便成為美籍華裔科學家後,她也時刻心念祖國,也為我國培養了無數人才精英。
受聘為中科大講席教授後,莊小威努力推動相關領域的發展與建設。
數年來,她為中科大本科生與研究生授課,也曾幫助北大建立超高解析度成像的實驗室,與其他教授共同指導研究生與博士後。
哈佛大學博士畢業典禮上演講的首位華人何江,就正是莊小威的得意門生。
除此之外,莊小威還在國內組織了多次高水平學術會議,在多個大學與研究所中演講,激發了大量青年學子對科學研究的熱情。
想來,改變國籍也並不意味著背叛。國籍不過是科學家們在法律上的選擇,他們依然可以懷著中國心,為祖國服務,為中國做貢獻。
莊小威正是如此,她的中國心也從未停止跳動,我們又何必指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