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紀念碑無人不知,可是下方漢白玉浮雕上的畫面的細節很少有人知道是怎麼回事?說起它,那就不得不提一個人——粟裕,因為這三幅浮雕畫的戰役都是由粟裕指揮。右側浮雕上畫的淮海戰役映入眼簾,征戰沙場的粟裕所向披靡,敵方陣營的黃百韜遇到粟裕確實死得不怨。淮海戰役還未開始,黃百韜的催命符已經開啟,要說粟裕滅了黃百韜是穩勝,那還不是,粟裕雖勝券在握,但是還是驚魂未定。
淮海戰役雙方亮牌
粟裕,這是一位沒有讀過一天軍校的“戰神”,靠實戰學習,編導了“十三場”運動戰案例,歷史學家拿他與孫武、孫臏、韓信作比較,結果認為粟裕編導的運動戰更勝一籌。
黃百韜,正兒八經的軍校畢業生,閃閃發光的學歷,先在江西陸軍第九混成旅學兵營,後又畢業於江西省軍官教導團第五期,後又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學習。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雖然聽起來覺得陌生,它的另一個名字一提及,幾乎人人都知道,就是中國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黃埔軍校。
看生平經歷,似乎看不出誰更厲害,現在我們從史料中可以得知,粟裕和黃百韜算是死對頭,一生交手四次,淮海戰役是最後一次,這四次,黃百韜都是粟裕的手下敗將。
雖說現在已成定局,但是當時可是驚心動魄,粟裕後來回憶到:“如果我軍再遲到四個小時,黃百韜就會順利撤到徐州,那麼戰局將會是另一個樣子。”
憑什麼說粟裕是勝券在握?
淮海戰役之前,粟裕雖已和黃百韜交手三次,足夠了解對手,但是當時的粟裕可不知道淮海戰役自己的第一個對手是黃百韜,那粟裕為何覺得是勝券在握。
其實這不只是說粟裕勝券在握,更合理地說是中央軍委勝券在握。從人數來分析,就發現了國民黨對外公佈參加淮海戰役的軍人共80萬人,其實這都是注了水的80萬人,實際上就40萬人,不過對於這一點習慣就好,國民黨總是在造勢,以他們的話來說,這就是戰術,從心理上壓倒敵人。
反觀我軍,給出的人數是60萬,如果你是當時的一名百姓,聽到這個數字,這時可能會有點小小的不安,60萬對80萬,能贏嗎?
當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歷史,我軍的60萬隻是軍人60萬,還有40萬民兵在背後作戰。這時可以發出自古就有:得人心者得天下,古人誠不欺我的感慨了。
黃百韜肯定也知國民黨的80萬是注水的80萬,可是不知我軍的60萬隻是60萬軍人而已,黃百韜看著國民黨這虛假的數字也不能說什麼,他是一個好的軍人,軍人是要服從命令。
黃百韜的催命符源頭到底是誰
蔣介石自然是佔主導,兩軍對峙,總有人負責指揮,毛澤東把指揮權交給了粟裕,自己坐鎮後方,而蔣介石雖表明坐鎮後方,其實步步緊控指揮權,蔣介石派的是劉峙。
為什麼是劉峙?因為劉峙是蔣介石為數不多的幾個親信,劉峙的特點也很明顯,忠心耿耿,作戰無能,這就是蔣介石選他的原因,畢竟劉峙的決策其實就是蔣介石的決策,蔣介石骨子裡是獨裁,他的蔣家王朝可不能被顛覆,即便有帥才,那要先看看是不是自己的直系,不是的必定是打壓,就這點他和皇帝沒什麼區別,任人唯親,把所有的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上。
這時黃百韜還未出現,為何還說黃百韜之死的源頭是蔣介石?因為黃百韜並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必定遭受打壓,即便黃百韜具有扭轉乾坤的力量,也無法發揮作用,雖然此時黃百韜透過自己的努力,逐漸取得蔣的信任,但是擁有的權力並不是可以帶給他一定的決策權。黃百韜的位置是劉峙的手下,蔣介石控制劉峙,而黃百韜自然而然地受到蔣介石的控制。
粟裕開啟催命符
淮海戰役的第一步就是調軍到徐州,粟裕知道國民黨素來輕敵,而且對於共產黨的電臺監視甚嚴,因此在山東開了大功率的電臺,造成了華東野戰軍的主力在山東的假象。果然,國民黨相信了這個假象,向徐州的行軍速度慢了下來,而且指揮官是劉峙,根本不會聽他人之言,黃百韜覺得有詐,根據他和共產黨的交手經驗來說,絕對不是這麼簡單,而且是粟裕,他已經在粟裕身上吃了好幾次虧了,這次可不能栽在粟裕身上。
黃百韜選擇自救,將自己得到的資訊和自己的想法上報劉峙,但是劉峙選擇不信,就這樣,黃百韜自救的第一步失敗。而劉峙,這次是蔣介石任命的徐州剿匪總司令官,擁有如此大的權力,劉峙自然把自己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只求無過,不求有功,完全按蔣總裁的指令行動,因此他在徐州率領軍隊無任何頭緒。可是解放軍不會因為他什麼也不會,就放棄自己的計劃,應了黃百韜的預料,解放軍主力挺近徐州。
這時劉峙慌亂起來,後悔沒聽黃百韜的話,可是於事無補,劉峙沒有任何對策,更怕自己的決策失誤被蔣介石責罰,只得請示蔣介石,蔣介石命令撤退,他自然照做。但是全部撤退就意味著投降,國民黨投降的訊息傳到國際上,國民黨的軍心必定渙散是一部分,蔣介石更加無法取得美國的支援,沒有美國的支援,蔣介石就成了光桿司令,蔣介石自然是不可能讓局勢成這樣,對於這些壞了他大計的人自然也饒不過,劉峙,作為蔣介石的心腹,自然要傳達蔣介石的想法,當然要留下一部分人在徐州。
危!!!黃百韜的命該不該絕
黃百韜的第七兵團,李彌的第13兵團,孫元良的16兵團,邱清泉的第二兵團被命令死守徐州,這道死守徐州的命令就是黃百韜的第一道催命符,但黃百韜絲毫不知,還推遲了7日西撤,結果被華東野戰軍追上,自然而然雙方展開了激戰,華東野戰軍迅速殲滅黃百韜的部分軍隊,這就是他的第二道催命符。
第三道催命符來得也很快,黃百韜看著自己陷入不妙的局勢,致電李彌請求支援,可是李彌保持著國民黨一貫見死不救的作風,怎麼可能願意把自己的部隊,自己的命搭在黃百韜身上,所以李彌以執行劉峙的撤退命令為由,拒不援助,孤立無援的黃百韜氣急敗壞,但也沒法子,只能設法儲存實力,寄希望於蔣介石,等待救援。
黃百韜被圍困中得到國防部致電,國防部覺得黃百韜如果可以的話選擇和解放軍交戰,黃百韜心冷了半截,但是為黨國效忠是他的追求,而且黃百韜是一個國民黨清流,不貪生怕死,自然是選擇交戰,在他眼裡,為黨國戰死沙場就是至高榮譽,這時黃百韜和他的第七兵團已被華東野戰軍合圍。粟裕眼看就能把黃百韜消滅,做好了消滅的準備。而另一方的黃百韜抱著破釜沉舟的念頭要為黨國獻身,就這樣雙方都抱著死的念頭要決一死戰。
粟裕和黃百韜與時間賽跑
緊急時刻黃百韜似乎有救援了,這對解放軍來說可是不妙的局勢。原來蔣介石覺得自己忠心耿耿的老部下劉峙確實難堪大任,於是把杜聿明調來擔當新指揮。杜聿明看著黃百韜為黨國拼命,自然不能任由黃百韜被圍死,命李彌,孫清泉解黃百韜之圍。
一時間,國民黨在徐州的兵力大增,粟裕忙派華東野戰軍的第七,第十,十一縱隊阻援。此時,雙方軍隊大軍都到場了,兵力,武器準備就緒,鹿死誰手還未可知,而黃百韜知道有人解圍,自然抱著置死地而後生的念頭,他的信念又堅定起來了,奮力突圍。
可是天命就是要讓他命喪在碾莊,因為國民黨第三綏靖區的中共秘密黨員張克俠、何基灃策動國民黨起義成功,令華東野戰軍順利的穿過了第三綏靖區,將突圍的黃百韜部隊頭部成功阻截在曹八集。
看起來似乎一切都剛剛好,可是粟裕卻驚出一身冷汗,如果策動沒成功,如果策動遲一點成功,華東野戰軍沒有趕上,讓黃百韜逃脫,淮海戰役的局勢可能會更復雜。
現在而言,歷史似乎可以輕飄飄的一筆帶過,可是當時局中人的愁緒誰懂,最後這一道催命符是時間,黃百韜恨時間不足,否則自己早就撤退,怎麼可能命喪在此。
粟裕也後怕,戰後說出:再晚4個小時,戰局將會是另一個樣子!時間如此重要,張克俠、何基灃的起義並不是那麼簡單,說起義就能起義,國民黨早就懷疑張和何是共產黨,自然要嚴加監視,在這樣嚴峻的局勢下,躲過監視還及時策反真的是讓不由得膽戰心驚,晚一會或沒有完成任務,後果不堪設想。
慶幸的是他們成功了,成功地為粟裕爭取了時間,也為黃百韜的死加速了進度,可以這樣說,黃百韜的死在淮海戰役打響前就註定了,陳毅派出去的秘密任務,傳遞運河兩旁的相關情報,並設法策反第三綏靖區的國民黨軍隊起義。
如果黃百韜知道這些的話,可能覺得自己死的一點也不冤,事實上,要是他也知道這一切,他可能覺得可悲吧!
畢竟自己早就料到會死,因為在他多次向劉峙上報自己的情報時,劉峙選擇了不理會。而我黨下了一盤很大的棋,將所有人都調動起來,贏得戰局。反觀國民黨,首先無將可用,內部勾心鬥角,自上而下的腐敗,唯恐天下不亂。
是國民黨的運勢早已結束了,無將可用,無兵可用,那注水的80萬,早已說明了一切,只是他們不願承認罷了。與國民黨內部格格不入的黃百韜可能在死的時候解脫了吧!至少以後他不會痛苦,為自己的信念和無法施展抱負割裂痛苦不已。
感悟:如果來生,黃百韜還會選擇國民黨的路嗎?
淮海戰役的艱辛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知道,很少有人關注這些經歷戰場的人的精神世界,很少有人想知道粟裕當時面對局勢慌不慌?很少有人想知道黃百韜死前想的最後一件事是什麼?這些人都留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如果淮海戰役敗了,中國又會怎麼樣,沒人知道,但是堅信歷史會選擇最合適的一切,而歷史目前正確的選擇是淮海戰役勝利。
雖然說黃百韜死得不冤,粟裕是虛驚一場,可是,黃百韜死的一點也不值,因為在很多人共產黨眼裡黃百韜是一位可敬的對手,而不是無惡不作的殺人狂魔。如果他是共產黨,如果他選擇了另一條路,可能會為人民創造一番功績。畢竟他的人物評價是愛國將領,是職業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