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最後階段,渡過長江的我百萬野戰軍,從三個方向對國軍展開了進攻。3野大戰滬寧杭,消滅湯恩伯最後中央軍嫡系;4野在中南展開南線大追殲,在湖南和兩廣和白崇禧主力決戰;而2野則是向西席捲大西南。
不過要說這3路大軍中,殲敵最多的反而是人數最少的劉鄧的2野,當時算上配屬的4野和賀老總部隊,人數才45萬人。在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我軍就殲滅敵軍近90萬人,幾乎相當於東野在遼瀋殲敵的2倍。
那是什麼原因,讓2野在短短不到2個月時間裡,可以消滅2倍於己的90萬國軍呢?
戰前雙方兵力對比
在渡江戰役之後,我軍對於關內解放作戰方向分為3條支線,粟裕的3野負責東南和華東,林總的4野負責中南5省加上雲南,而劉鄧的2野則是黔渝川西南方向。要知道,在渡江之後劉鄧所部精銳的陳賡4兵團,被加強給林總和白崇禧作戰,實際上手頭兵力也就得陳錫聯的3兵團和楊勇的5兵團。在渡江戰役前,這兩個兵團都是8-9萬人,戰役後加上減員實際上一個兵團也就8萬人左右。
而為確保2野在西南戰役的順利展開,劉鄧在和軍委的報告中提到了加上所屬兩個兵團的戰力:
我們擬將山東現有之新兵2萬及3萬俘虜補至每個兵團10萬,其他如鈔票、衣服等可由京滬兩地準備,不知有何困難。最大的問題是幹部問題,二野手中無一地方幹部,從華東抽出有限(可以動員一批學生入川)進軍西南主要依靠陳錫聯的第三兵團和楊勇的第五兵團。
而在加強後的2個兵團,以及野司劉鄧直屬部隊,西南作戰的原2野出兵則為23萬人左右。
而4野因為徵調陳賡的4兵團的緣故,也投桃報李,將留在湖南的42軍、50軍和47軍,除了部分繼續維持湖南治安和剿匪外, 調集了7個師(47軍和50軍全部,加上42軍124師)一共10萬人(相當於一個兵團)歸劉鄧使用。
因此在西南戰役開始前,跟隨劉鄧進入西南的部隊為33萬人。
同時為了確保牽制在陝南和漢中的胡宗南集團,賀老總率領總部18兵團(原華北1兵團)和第7軍將近12萬人歸2野指揮,也從北面入川。因為當時的戰役由西南局全權負責指揮,而鄧、劉和賀分別擔任西南局第一、二和三書記,因此,實際上賀老總還是名義上歸劉鄧指揮。
因此在西南戰役前劃歸劉鄧統領的西南部隊為45萬人。
那麼,西南國軍又有多少呢?
在西南戰役開始之前,西南地區實際上分為四股勢力,第一股東是宋希濂集團(轄第14、第20兵團),他們主要在湘西和巫山阻擊我軍,第二則是胡宗南集團轄轄第5、第7、第18兵團),其主要部署在秦嶺和漢中防線,第三股是以朱鼎卿的第3兵團、孫元良16兵團、何紹周19兵團和郭汝瑰的22兵團等組成的其餘國軍,最後一股是的劉文輝(24軍)、鄧錫侯等老川軍勢力。
這四股勢力合計有10個兵團,50個軍,這些軍基本上要麼是新編練,要麼被我軍擊潰過,人數大概在70萬人左右。而除了這些正規軍之外,四川、貴州和湘西一帶還有大量被收編的地方武裝和保安部隊,這些人加起來起碼有25萬人。從而在西南戰役期間國軍及其追隨部隊的人數大概是95萬人。
即使建制殘了,但此時國軍依然佔據著人數上的2:1的優勢。但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這10個兵團的國軍卻被我軍斃傷俘20萬人(俘虜19萬人),起義加上投誠將近50萬人,地方武裝也有20萬人被殲滅。
因此在西南的95萬國軍,除了少數逃竄到邊境和大山裡之外,基本上全都被我軍殲滅。
潰敗如山倒的國軍
那麼為何這95萬國軍,為何會在兩個月不到的時間裡兵敗如山倒,幾乎全都被殲滅呢?
首先,別看人數多,但這些國軍的戰鬥力是真拉胯。
在這些國軍裡面,孫元良兵團是淮海被打殘了以後,匆忙拉起來的,早就沒有機動兵團時期的影子,朱鼎卿的3兵團就是湖北保安部隊升格而來,戰鬥力也就民團水準。郭汝瑰除了本人是地下黨之外,其22兵團也是新兵編練而成,19兵團在張珍在的時候還有戰鬥力,但張珍起義後,新的19兵團是何紹周透過貴州新兵編練起來,壓根就沒有戰鬥力。
在這裡面還能看的也就胡宗南的第5兵團(下轄第1、27、36、69、90軍),這些軍隊都是胡宗南的嫡系,戰鬥力還是有一定保證的,但在半年前在關中,這些部隊都被彭總帶領的1野在西安、陝南等戰役中重創過,戰鬥力和之前也差了好多。而除了胡宗南之外,宋希濂的14和20兵團戰鬥力頗為不錯,但同樣也在湖北被林總重創過。王牌20和28軍損失慘重,看似還有8個軍,但總兵力才不到10萬人。而同樣隸屬宋希濂指揮的陳克非20兵團也就第2軍(全美械王牌)能打一點。這將近50個軍中,可能也就3-4個軍還有點三大戰役時期國軍的戰鬥力,剩下的都是已經讓我軍打怕或者才剛組建不久的地方部隊。
故而,戰力羸弱的國軍,壓根就不能和身經百戰的2野和裝備精良的4野相比,潰敗只是早晚的事情。
其次是人心都散了將帥失和,老蔣經典微操送助攻。
對於很多國軍來說,現在在西南的隊伍都是沒有成建制的敗軍,不是被我軍擊潰的殘部,就是新兵臨時拼湊起來的,戰鬥力不強。而且宋希濂也提到西南軍閥們歷來就不和老蔣一條心,與其死守還不如帶著嫡系退守邊境繼續抵抗。
根據晚年宋希濂在自己的回憶錄《解放前夕我和胡宗南策劃的一個陰謀》裡面講到:
(我說)如果四川守不住,就向西昌和雲南撤退,必要時撤到滇緬邊境,這樣可以儲存國民黨軍30萬兵力。胡宗南表示同意,決定向老蔣請示。
宋希濂的這番話也證明了當時國軍心氣已經散了。正在西南的這些國軍部隊還是並不想和我軍在西南決戰,而是要扼守西藏和滇緬,以備在這裡接受國際援助等待反攻。
但老蔣和他們的想法相反,在他的印象中,當年日軍都打不進的四川,我軍怎麼可能會入川呢?因此他在成都召開軍事會議,想讓這90萬國軍重整旗鼓,繼續依靠西南天險阻擋我軍,要和我進行大決戰:
統帥部認為秦嶺、川東和黔東南地區山高路險,大兵團行動困難。他們扼守天險,可以阻擋我軍入川。而四川盆地是天府之國,物產豐富,他們可以困守西南,與我軍長期對峙。(《決戰:中原西南解放戰爭1945-1950》)劉統。
因此,老蔣的經典微操讓這些部隊集中起來和我軍決戰,我軍正愁在西南找不到人決戰呢,不是白給嗎?決戰也造成了在湘西和鄂北宋希濂集團在決戰中被我軍殲滅。這也為我軍快速在西南消滅國軍“神助攻”了一把。
最後,就是大勢已去,大多數國軍將領起義。
如果看西南戰爭的戰果會很有意思,我軍的一共才斃敵8000人,俘虜19萬人,但起義的部隊卻達到了50萬人,說是望風而降不足為過。
其實早在渡江戰役之後,明眼人就看出老蔣在關內氣數已盡,紛紛在找退路,他們透過各種渠道與我軍聯絡,最前投誠的是當地和老蔣關係不好川軍將領們。12月上旬, 康省主席劉文輝(24軍)、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主任鄧錫侯(95軍)、潘文華在四川彭縣通電起義。緊接著胡宗南王牌89軍也宣告起義,1950年1月5日羅文廣第15兵團、陳克非第20兵團宣告起義,緊接著 16兵團所部41、47、79軍6萬人也宣告起義,在成都的18兵團也在戰場起義成功。
最後就連胡東南嫡系王牌的裴昌會第7兵團所轄38、69、76、98軍也不再猶豫宣佈起義,第3兵團和第20軍在金堂起義……
因此在大的歷史趨勢下,已經是敗局已定國軍們自然不願意再抵抗,在我軍寬厚的投誠政策感動下紛紛向我軍放下武器。最先起義所引發的連鎖現象,讓我軍兵不血刃的可以佔領成都、重慶等地。也加速了西南解放的程序。
雨田君說
二野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裡席捲大西南,消滅是己方2倍人數多的90萬國軍,確實是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這除了守衛西南的國軍戰力不強,老蔣大勢已去之外。更離不開兄弟部隊4野和賀老總兩路部隊的幫助,戰後劉鄧也特意感謝了他們:
“四野的47軍、50軍、42軍、鄂獨1、2師及工兵部隊,在協同入川入黔的作戰中,表現了吃苦耐勞、英勇奮鬥和守紀律的模範。西南戰役之能如此迅速地完成,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一野十八兵團在賀龍同志率領下前進的神速。”
從這也能側面反映我軍為何能從弱到強,戰勝國軍,一方是排除異己,只知道相互內鬥。而另一方卻有犧牲和大無畏奉獻精神,團結協作作戰……
孰強孰弱,一看便知。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