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將近900天,在主持人兼製片人和總導演董卿的致辭:”《朗讀者第三季》希望在一如既往地人性的光輝和文學的慈悲中,幫助大家找到答案“中,閱讀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三季盛放歸來。
每期圍繞一個主題詞展開,而第三季《朗讀者》則將帶來12個關乎時代發展和個體命運的開放式命題,以直擊人心每期一問的方式,喚起人們的思考。
首期節目帶來的時代之問是:我們可以改變世界嗎?而特邀嘉賓是來自蘇北農村逆襲的中國北斗導航系統的副總設計師楊元喜院士。
我們可以改變世界嗎?
好像可以,好像又不可以。
正如董卿老師所說:沒有一個人能夠徹底地改變世界,但是人類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衝動卻決定著我們的進步和飛躍。
而我們無法改變四季,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冷暖。
我們無法改變生死,但是可以改變生死之間的各種體驗。
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
不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是,那我們就自己成長為巨人
而本期的特邀嘉賓,中國北斗導航系統的副總設計師楊元喜院士,面對西方國家的打壓,獨自帶領著北斗導航系統的研發人員,突破重重困難,最終成功研發北斗系統。
訪談中,據楊院士講述,北斗在研發之初,就一直受到西方國家的打壓,在幾次國際會議上,阻止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的發射,提出了不少的荒唐的理由,包括會對已有的導航衛星:歐盟的伽利略和美國的GPS執行的軌道構成威脅。
但是,楊院士也並非等閒之輩,利用少量已有但是正確的資料,將其提出的荒唐理由直接推翻。
而西方國家看到並沒有成功阻止,於是,便對中國發起了制裁。
而導航衛星的發射,就不得不提一個東西“原子鐘”。大家都知道,衛星發射的高度距離是由時間計算的,也就是說空間距離是由時間來測量的,而測量的時間便是關鍵,時間相差一秒,而距離就會偏離30萬公里,西方國家的原子鐘準確度是10萬年誤差1秒。而當時的中國還沒有能力研發。
而美國正是看到了中國沒有原子鐘,便限制西方國家對中國出口原子鐘,以達到對中國北斗的制裁。
而美國沒有想到的是,中國科學家在短短數年就成功研發了原子鐘,並且準確度不輸西方的國家的,遠遠超過了他,做到了300萬年才誤差1秒。
面對美國的制裁,中國科學家真正地做到了不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是,那我們就自己成長為巨人
終於,1994年,一聲驚天巨響,中國第一顆北斗衛星成功發射。
7個姊妹成就一個北斗系統副總設計師,在提到父母和家人時,楊元喜院士一度哽咽
據楊院士所說,家裡面有7個姊妹,學習都是非常的好,而由於家庭十分的貧窮,只能夠供一個人上學,而其他的6個姊妹將唯一能夠上學的機會讓給了他。而他不負眾望,雖然在中途因為英語吃過不少的虧,1982年第一次考研總成績第一,英語不及格,未能錄取,但是最終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碩士畢業時以第一的成績成功畢業,最終學有所成,並且將其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
在提到父母的時候,楊院士曾一度哽咽,父親是一個殘疾軍人,為給國家減少麻煩,選擇獨自隱退,連楊院士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軍人,而是在部隊整理部隊史的時候才發現照片,這才將楊院士父親的事蹟公之於眾。
因為父親是一位殘疾退伍軍人,受過3次傷,身上還有一顆子彈沒有取出,失去了勞動能力,一家的重擔都落到了母親的身上,家教並沒有因母親忙碌而差,反而是家裡的7個姊妹從來不頂撞父母,弟弟也從來不頂撞哥哥或者姐姐。
而董卿不愧是央視數一數二的主持人,看到楊元喜院士快哭了的時候,立馬轉移話題,讓楊元喜破涕為笑,這主持功底確實很厲害。
正如董卿老師所說: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北斗在為為世人導航的同時,也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楊元喜院士講述的北斗系統背後的故事也在聲聲朗讀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