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又稱萬里長城,長城之稱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發生在西周,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可是歷朝歷代都有長城被攻陷的案例,那麼興修長城到底是為了啥?
其實,從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我們就可以知道,長城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作用,就是預警。長城的防禦作用主要發生在冷兵器時代,大批敵軍進攻,無法隱藏。一旦有士兵發現,便可立馬點燃烽火。長城的烽火迅速依次燃起,把訊息傳遞,然後軍隊馬上整裝待發進行支援。通常起預警牽制作用的正是這些據點,王朝越強大,這些外圍的據點越多,當王朝相對弱小時候,就越少。這些據點周圍還有一系列的後勤補給站點、驛站點,形成了一個完整而龐大的小型軍隊駐紮點。維持著防禦戰線。
其次,我們現在去長城遊玩,能順著它一直行走,蜿蜒巍峨,說明了長城在戰時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作為運輸通道。無論是負責運輸戰時物資,還是集結兵馬糧草,長城寬闊平整,絕對是個運輸的絕佳通道。
在古代打仗時,步兵和騎兵是兩種基本的兵種。騎兵算是上等兵種,而長城,正是能確保騎兵沒辦法正面突破。歷代中原王朝若是沒有長城,面對的是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和來自海邊的龐大民族,他們的戰馬絕對能夠踏平中原,稱霸中原,長城“防”的,主要還是遊牧民族。
縱觀歷史,長城只要被破,大部分都是因為政治和體制之類的問題,而純粹從軍事角度上,對於連造橋技術都沒掌握的遊牧民族來說就是致命的防禦工事。也就是說,當時的萬里長城祈禱的主要就是預警、運輸和抵禦遊牧名族的作用,現在你知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