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段時間,九亭五小墨寶果園裡一派豐收的圖景,就連空氣裡都瀰漫著豐收的香氣。“這份豐收既是農事的收穫,也是教育的成果。”學校校長殷海強介紹,自2018年將農事納入拓展課程後,學校便陸續闢出了“墨寶農場”“墨寶果園”“墨寶花園”“墨寶小廚”“墨寶集市”等勞動實踐場所,組織孩子們踩準時令栽種、採摘、製作、品嚐、分享,形成了人人都有“莊稼地”、個個都是“好把式”的特色課程品牌。
農場就在操場邊 每班都有責任田
青菜、胡蘿蔔、甜豌豆……九亭五小裡,各種應季蔬菜長勢甚好,一爿爿田地把操場圍成了圈。每塊田地邊都豎著一塊責任牌,負責班級、農作物名稱一目瞭然。殷海強說,這圈農田以學校吉祥物“墨寶”命名,農場開闢後由各個班級認領打理,孩子們在老師、家長的指導下,自選種植作物,合理實施種植計劃。各個班級還增加了農場勞動小崗位,孩子們輪流擔任農場管理員,每天澆水、除草、施肥、鬆土、記錄作物生長,負責農場的日常管理。
這個時節,一(6)班和五(1)班的菜地豐收了。孩子們蹲在田間,小心翼翼地從泥土裡拔出青菜和櫻桃蘿蔔,擇好、理好並裝進提前準備的籃子裡,運送到距離農場不遠處的“墨寶小廚”。自然教師凡芷芯說,從刨地挖坑、埋種栽苗、施肥澆水、扶植蓋土直至收穫,孩子們全方位體驗、瞭解了蔬果的生長過程。在一輪輪的農事操作中,孩子們在養成勞動習慣、獲取勞動技能、掌握勞動經驗的同時,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和收穫的喜悅。
莊稼地裡學問多 廚房間裡好“食”光
採摘完畢,孩子們又化身小廚師,在“墨寶小廚”大展身手。洗菜、切菜,加點肉末拌成餡兒,一堂包餛飩實操課就這樣開始了。折、疊、捏,一個個元寶似的大餛飩便現了形,再下鍋、煮熟、裝盤,在與老師們分享勞動成果的過程中,孩子們樂開了花。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還會定期邀請家長走進“墨寶小廚”,和孩子們一起體驗烹飪的樂趣,分享豐收的喜悅。如今,“墨寶小廚”的牆上貼滿了學生、老師、家長們共同動手勞動的照片。“學校的農場既是勞動教育的生動課堂,也是培養親子感情的好場所。”學生家長劉玉龍有感而發。
“農場不止是一個種植果蔬的場所,更是一個食育與勞育相互交融的實踐基地。”學校副校長張佩佩說,開出與農場配套的“墨寶小廚”,讓孩子們親自下廚,參與烹飪,並且毫不吝嗇地把收穫的成果分享給同學老師。看到農作物生長的不易,感悟到做菜的辛苦與甜蜜後,孩子們的用餐習慣也正悄然改善。
學科串聯成一體 農事體驗多元化
勞動教育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一方小小的責任田,不僅僅是一塊勞動教育實踐的莊稼地,也是多學科教育融合開展的寶藏田。
除了種植、管理、採摘、烹飪,“墨寶農場”還成為語文寫作教學的真實素材、美術課堂寫生的物件。“因地制宜,創新融合。”張佩佩介紹,這幾年,學校藉助特色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開設了一系列校本化拓展課程。例如,“墨寶農場”中,《搭建黃瓜棚》課程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植物生長環境、瞭解藤架功能、最佳化藤架的搭建;“墨寶小廚”內,《青菜大變身》課程從採摘青菜,到處理菜品、學習炒菜,最後展示菜品、品嚐菜餚,帶動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勞動的快樂。
當然,勞動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也克服了一些困難。以往,學校每週安排兩節自然課,集中參與農事的時間相對有限。“雙減”政策落地後,學校將農事課程融入課後服務,在豐富課後服務內容的同時,很好地解決了過去勞動實操時間不夠充足的問題。“學校是勞動教育的重要陣地。”殷海強表示,接下來將基於校園農場資源,繼續創新思想,不斷完善方法,將勞動、學科知識與勞動實踐相結合,讓勞動教育更接地氣。
■記者 王梅 文 受訪者供圖
■文字編輯 夏婷 陸怡怡
■欄目責編 楊舒涵 ■欄目主編 張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