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盾(晉國趙氏第二位宗主)
趙盾(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即趙宣子,嬴姓,趙氏,名盾,諡號“宣”,世人尊稱其趙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晉國卿大夫,趙衰之子,傑出的政治家、戰略指揮家。晉文公之後,晉國出現的第一位權臣,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擔任執政,號稱正卿,法治晉國。是趙氏孤兒趙武的祖父。
趙盾在晉國執政期間,權傾朝野,使晉國君權首次受到衝擊與削弱,樹趙氏之威,使趙氏一族獨大晉國。一生侍奉三朝,維護了晉文公開創的霸業。
趙武(晉國趙氏第四位宗主)
趙武(前589 [3] —前541年),嬴姓趙氏,名武(春秋戰國時期用氏不用姓,嬴只是部落名稱和稱號,所以不叫嬴武)。諡號一個“文”字,後人尊稱他為“趙孟”,史書稱他為趙文子,是趙盾的孫子,趙朔的兒子,晉文公的外曾孫。春秋中期晉國的六卿之一,趙氏的宗主,趙氏復興的奠基人,後來提升擔任晉國正卿,執掌晉國的國政,力主和睦諸侯,終於促成晉國和楚國的“弭兵之盟”。
晉成公初年,趙盾自攝國政,立弟括為趙氏宗主。宣孟為政二十載而亡,留下龐大的黨羽與鉅額的財富。趙朔為卿,趙括率其族,趙莊子親於郤、欒,原同、屏括黨於先榖。故而,趙氏分裂。晉以趙姬妻趙朔,誕下一子,起名為趙武。
趙毋恤(別名趙襄子)
趙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趙氏,名無恤(亦作“毋恤”),左傳也作趙孟 。春秋末葉晉國卿,趙氏家族首領,戰國時期的趙國的奠基人。公元前500年立為太子,公元前476年趙簡子卒,繼承父業,五十一年(公元前425年)卒,諡號為“襄子”,故史稱“趙襄子”。 與其父趙鞅(即趙簡子)並稱“簡襄之烈”。
趙武靈王(戰國時期趙國第6任君主)
趙武靈王(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趙國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人。戰國時期趙國第六代君主,先秦時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趙肅侯的兒子。
趙武靈王在位的時候,軍事上推行“胡服騎射”,不斷推動趙國軍力日益強盛,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強國,甚至可以和秦國相抗衡。後來吞滅中山國,大敗林胡、樓煩二族,開闢雲中、雁門、代郡三郡,還修築了“趙長城”。
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趙武靈王在趙國鼎盛的時候為了專注于軍國大事,把王位禪讓給兒子趙惠文王,自己被尊稱為“主父”。
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趙武靈王遭遇沙丘之亂,他被包圍達三個月,在宮中得不到飲食,終於餓死在沙丘宮中,終年45歲。死後大臣追諡“武靈”,後人尊稱趙武靈王,從他奠定趙國強盛之後趙國君主正式稱王。
趙武靈王被梁啟超稱為“黃帝之後的第一偉人”。
趙奢
趙奢(生卒年不詳),趙國名將,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八大名將之一,現陝西西安碑林中有一通《大隋故蕩邊將軍信州典籤馬君墓誌銘》。為隋朝開皇二十年(600年)刻。該碑文曰: “君諱禾犀,字老生,扶風郿邑人也。其先則趙靈王之子馬服君之後。
趙奢主要生活在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時期,享年約50餘歲。據《戰國策·趙策》記載,趙奢曾對趙國平原君趙勝提過自己曾經亡命入燕,得到燕王信任,被任命為上谷守。
趙奢因屢立戰功,被趙惠文王封為“馬服君”;人們便稱他的兒子趙括為“馬服子”。
趙佗(南越武帝)
趙佗(約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 ),即南越武帝,恆山郡真定縣人,秦朝南海龍川令,南越國建立者。原為秦朝將領,與任囂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亂時,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南越國建立伊始,趙佗實施“和輯百越”政策,引入中原農耕技術與先進文化,同時又將異域文化和海洋文化引進嶺南,使嶺南地區從落後的刀耕火種進入農耕文明時代。漢高祖三年(前204年) 至建元四年(前137年)在位。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開始著手前進嶺南百越之地。漢高祖元年(前206年),任囂病亡,趙佗即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秦朝滅亡後,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建立南越國,號稱“南越武王”。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夏,劉邦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歸漢。在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
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南越王趙佗去世,享年約一百餘歲,葬於番禺(今廣州)。趙佗死後,其後代續任了4代南越王至前111年,南越國被漢朝所滅。趙佗從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作為秦始皇攻打南越的50萬大軍的副帥,一直到建元四年(前137年)去世,一共統治嶺南81年。
趙雲(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儒將)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與關羽、張飛並稱“燕南三士”。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 。
趙雲去世後,於蜀漢景耀四年(261年)被追諡為“順平侯”,其“常勝將軍”的形象在後世被廣為流傳。
趙匡胤(宋朝開國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小名香孩兒 。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並於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時隨徵北漢、南唐,戰功卓著。柴榮病重時,升為殿前都點檢,成為禁軍最高統帥。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或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透過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累諡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今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趙光義(宋朝第二位皇帝)
宋太宗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而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在位期間,採取治國馭將方針,明顯地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並最終構成為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內容。
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諡號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永熙陵。
趙佶(宋朝第八位皇帝)
宋徽宗趙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 ,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
宋徽宗即位之後啟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政治形勢一落千丈。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採辦“花石綱”,在汴京修建“艮嶽”。宋徽宗尊通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錄、副道錄各一員,始立道學制度。在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治下,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宋江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但是宋徽宗在藝術上的造詣極高。宋徽宗對繪畫的愛好十分真摯,他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他還自創一種書法字型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型皇帝。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年)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趙南星
趙南星(1550年4月19日—1628年1月23日),字夢白,號儕鶴,別號清都散客,北直隸真定府高邑(今河北省高邑縣)人。明代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東林黨的首領之一。
明神宗萬曆二年(1574年),趙南星登進士第。歷任汝寧推官、戶部主事、吏部考功郎中、吏部文選員外郎等職。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與孫鑨負責癸巳京察,觸動在朝者利益,被罷黜。此後在家閒居長達二十餘年。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趙南星被重新啟用,任吏部尚書。為政期間,革新吏治,整肅朝綱,風氣為之一新。但隨著東林黨人與閹黨鬥爭的失敗,趙南星被革去官職,削籍戍代州。明思宗即位之初,即清查魏忠賢案,為其平反。天啟七年十二月(1628年1月),趙南星去世,享年七十八歲。追贈太子太保,諡號“忠毅”,世稱趙忠毅公。
趙南星對明代後期政治改革提出了一些富有見地的思想主張,並勇敢地付諸實踐,在當時取得明顯的成效,對清明政治起了很好的作用。趙南星在文學上亦造詣頗深,作品涉及詩詞,散曲等,題材種類之多為明代作家之少有。有《芳茹園樂府》等作傳世。
趙左
趙左 明朝(1573—1644)明畫家。字文度,華亭人。工畫山水。受業於寧旭,宗董源、倪瓚、黃公望、與董其昌友善,曾為其代筆,善用幹筆焦墨,長於烘染。畫雲山出己意,煙雲生動。首創“松江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