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是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的必然要求,是農民群眾的深切期盼。
當前人居環境整治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也產生了一些需要引起我們重視的問題。
一是宣傳引導的向心力在何方?中國有句俗話:三歲看老。也就是說,人一旦養成了一些習慣,尤其是陋習,很難改正過來。當前,我們在宣傳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不乏“點對點”、“面對面”、“曝光”等措施,然而亂扔菸頭、隨手丟棄垃圾等一些陋習仍舊存在,導致人居環境整治了又出現了反彈,農民的主動性始終不高,對公共區域的愛護習慣也始終沒有養成。
二是基礎建設的著力點在何方?政府在基礎建設上耗費了大量的力氣,水、電、路、網……農村的面貌年年在更新,生活在年年向好,農村路面揚塵已很少看到,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建立了基站,即使在山谷也能接收訊號撥打電話,然而有些基礎建設卻出現“一拳打在棉花上”的現象。即在規劃的時候,該複雜地形周圍還有幾十戶人家,當建設完成時,只餘三兩戶人家,甚至周圍無人居住情況,導致基礎建設利用率大幅度下降,改善環境得到的紅利也小了很多。然而若是請人口學家、地理學家等對村莊規劃頂層設計結束,那麼農民實際享受到政策的時間將會晚很多,付出的代價也會大很多。
三是專案建設的吸引力在何方?當前各個村都在爭專案,搞建設,想要透過經濟發展倒逼環境整治大幅度提升,然而對於人口結構倒錐形的村莊,專案傾斜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專案過來了,村裡都是中老年人群,只能從事一些低複雜性、倚勞動力的事業,技能型人才始終是缺陷。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專案建設上更加側重於種、養等方面,讓種、養的附加值提高。如若投入建設,種養帶來的經濟效益反哺人居環境整治的週期有多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