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山西的古城,可能大家第一想起的都是平遙古城;但是在山西這樣歷史悠久的文物大省,古城古鎮古村隨處可見。著名旅遊書籍《孤獨星球》中,就為大家介紹了一座同樣被低估的真古城,並稱其為山西唯一活著的古城;這座古城,就是山西代縣的代州古城。
自古以來的軍事重鎮
也許很多人沒有聽過代縣的名字,它是雁門關內最後的一座縣城;過去,出了代縣就是塞外。在其2300多年的歷史中,先後作為雁門郡郡治、代州州治、都督府府治、兵備道道所和振武衛衛所;因此代縣一直是重要的北陲政治要地、軍事強藩、商埠重鎮,歷史價值不言而喻。
它大致在大同與太原連線中點的位置,距離五臺縣很近;由於我們有佛光寺南禪寺的行程,特意在結束後在代縣住了一晚,並在趕赴太原之前,去了趟很多人去山西都不會考慮的代州古城。
一座鮮活的舊城
古城的範圍,幾乎就是代縣縣城的核心地帶。當我們步入古城的時候,遠遠就看到邊靖樓矗立在古城中央,自帶一層厚厚的復古濾鏡。青磚翠柳,古城中軸線明晰,這一切都被梁思成先生記錄在書裡——“代縣是一座計劃得極好的城市”。代州古城雖沒有了城牆,但是最初的棋盤式佈局依舊保留著,這從航拍中就可見一二。
古城的馬路並不寬闊,兩旁停滿了車,不少電瓶車就在狹小的縫隙裡穿行,有的後座還載著週末興趣班剛放學的小朋友,路邊賣小吃的攤位正排著隊,整座古城樸實無華卻又生機勃勃。《孤獨星球》對於代州古城的評價中,最中肯的應該就是“活著的”那三個字吧。
這裡沒有被精心修復的城牆,也沒有重重設卡的售票處和自助機器,沒有熱門古城標配的酒吧咖啡館...進入古城中心彷彿回到了上世紀90年代,老人悠哉地聚集在城樓下聊天,政府工作人員熱心為我們指路,縣中心最出名的店鋪應該就是德克士和蜜雪冰城;這裡熱鬧卻不繁華,自然沒有城鎮化帶來的喧囂、浮躁與混雜。
如果沒有一個個如星辰般散落在城內的古蹟,以及銘記他邊關時光的一段段頌揚;不然代州古城應該和絕大部分中國小縣城一樣,泯然於眾。其中最重量級的,還要屬邊靖樓、阿育王塔和代州文廟。代州古城並不大,景點與景點之間,完全可以依靠步行。
邊靖樓——亞洲第一巨匾
代州古城的C位,不用找都能看到;它矗立城中巨大的臺基之上,如同一位依舊威武的老將軍。
邊靖樓意為靖邊安民,建於明洪武年間,因其具有古代戍兵警民的作用,因此又稱“譙樓”與“鼓樓”。明成化年間毀於火災後重建,大致形成如今我們看到的規模。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和多次地震衝擊,至今完好無損。
這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座木質鼓樓,也是萬里長城沿線最高大的樓式建築,被長城專家羅哲文先生譽為“萬里長城第一樓”。在不乏樓閣式古建的山西,邊靖樓也絕對是巨構中的巨構;其可與應縣木塔齊名,俗語說“代州鼓樓應縣塔,正定府的大菩薩”。樓總高40米,北望雁門,南俯滹沱,威鎮三關,氣吞山河。雄渾、壯觀是所有人對邊靖樓的第一印象。
進入邊靖樓一層,中間有一座唐代石燈。原在代縣城東南十五里的東章村觀音寺內,1958年移至代城邊靖樓陳列。一旁有通往二層的樓梯,但是從去年開始被封,遊客參觀的範圍止步一層。臺基上的砌磚皆為官磚,可以留意一下。
站在一層,仔細瞻仰了一番邊靖樓四周的斗拱。雖然經過後世的數次修繕,木料都沒有重新上漆,因此木材經年累月產生的紋理都被保留了下來,廊柱、斗拱、樑架讓我們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古建築的魅力。
樓上懸掛有“聲聞四達”、“威鎮三關”清雍正年間所題巨匾兩塊。其中南面第三層“聲聞四達”橫匾尺寸最大,高3米、長9米,為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山西分守雁平道湯豫誠所立,號稱亞洲第一木質巨匾。比起現代仿古建築中常見的藍底、紅底、金漆匾額,這樣充滿古意的牌匾,視覺上更具震懾力。
時至今日,邊靖樓仍然是代州古城內最高的建築,站在臺基上眺望,鼓樓后街車來車往,遠處的山脈連綿起伏,樓角的鈴鐺盈盈作響,飛鳥圍繞著邊靖樓陣陣盤旋。我想,它們才是這裡真正的主人。
地址:代縣鼓樓后街與東大街路口
門票:20元/人
阿育王塔——縣政府裡的國保
當我們跟著手機導航找阿育王塔找到縣政府門口時,正思忖著兩側是不是還有小路可通,從大門裡走出來的工作人員看到揹著相機的我們,熱心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原來,縣政府對外開放,並且遊客可以隨意出入,此地民風之淳樸可見一斑。國保第五批的阿育塔正藏在縣政府的後院裡,代州古城當真處處是寶藏。
阿育王塔,俗稱白塔;阿育王塔並不是它的名字,而是它的種類,這一類塔的外觀樣式在阿育王執政時期興盛,所以叫阿育王塔。代州古城的阿育王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01年),已有1400多年曆史;後世幾度重修,如今我們看到的是元代重修的。阿育王塔在中國有19座,代州古城的阿育王塔便是這19座中的其一。
據記載,阿育王塔下有地宮,儲存有佛舍利、佛像、佛經等物。地宮上建臺基,塔建在臺基正中央,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構成。塔座高大,為須彌座式,束腰周圍刻有花飾、荷瓣及陀羅尼經,是其他喇嘛塔中少見的雕刻方式。整座塔都有明顯的修復痕跡,四周的綠化鬱鬱蔥蔥,綠樹白塔相得益彰。這裡平時沒有遊客,可以安安靜靜地繞塔一週,耳畔只有塔座邊錄音機播放的佛經聲迴盪。
代州古城已經有一定的景區規劃意識,塔前的古城遊玩示意圖也看得出經過精心設計,並在代縣其他地方也有安放。阿育王塔前方還有代州衙署和毛澤東路居,可惜我們去的時候沒有開放。
地址:代縣倉街16號縣政府內,進去直走岔路右轉再走到底
門票:免費
代州文廟——華北最大州文廟
代州文廟是我們去的最後一個景點,這些年參觀了不少各種等級的文廟,它們大多修葺一新,光鮮明亮。而代州的文廟,和山西大部分古建築一樣,帶著陳舊暗淡的歷史色彩,卻讓人更願意仔細親近。
代州文廟為山西境內格局儲存最完整的文廟,是華北最大的州文廟。始建於唐代,後毀於兵火,元至正二十七年重建(公元1367年),到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完工。此後明成化、嘉靖年間均有擴建,清代也屢次修葺。現存建築主要建於明代,個別為清代建築。
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呈中軸線對稱佈局,分前中後三院,依次為萬仞宮牆、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等。院落重重,錯落有致,順序和一般文廟的建築佈局類似。欞星門兩側的四爪團龍琉璃照壁精緻到晃眼,比起故宮的也毫不遜色;這也是歷代皇家尊重儒學的結果,歷朝歷代的衍聖公都可以使用四爪龍作為孔廟的圖案。
前院有植唐槐兩棵,距今已1300餘年;其中一棵中間已空卻長出一棵杏樹,“槐抱杏”的諧音為“懷抱喜信”、“懷抱幸福”。因此,樹上掛滿了當地人前來祈福的紅綢帶,不少是學子祈求學業考試順利的。
過了泮池,中院正北為大成殿,大成殿前兩側,各有十五間廊廡。大成殿面闊七間,單簷歇山頂,簷下九踩單翹三下昂斗栱,明間、次間隔扇雕刻精緻,滿是斑駁的歷史痕跡。殿內八卦攢頂,設複雜多變的藻井,不過看過應縣淨土寺藻井的我們,對於這種水準已經免疫了。相傳上面藏有避塵珠,使得數百年來顏色鮮豔不落塵埃。
整座大成殿最新的,應該就是大殿正中的孔子彩塑,以及左右的曾子、孟子、顏子、子思彩塑,鮮明的現代風格。孔子彩塑的背後掛滿了學子與家長送來錦旗,看來代州文廟在當地人心中非常靈驗。
地址:代縣文廟路
門票:28元/人(如果邊靖樓、代州文廟兩個地方都要去的話,可以購買聯票40元/人)
結語
我想山西還有很多名不見經傳的城鎮像代縣一樣,隨便一挖,都是國家至寶。雖然代縣在大部分人眼中只是去往雁門關的中轉站,而並非目的地;但慶幸我們沒有錯過這座一直被低估的古城,並看到了它正努力變得更好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