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湖之下 藏鄉措麥
從拉薩市沿青藏鐵路西行45公里,有一個名為措麥的村莊。
措麥村處在西藏高原腹地,三面皆是延綿起伏的山脈。相傳,山脈之巔有一捧湖水,色如碧玉,於是,村莊便得名“措麥”,意為“碧湖之下”。
先有措麥寺,再有措麥村
村莊的由來與一座同名的古寺有關。
措麥村所屬的拉薩市,是吐蕃時期的都城。唐貞觀年間,文成公主和親來到吐蕃,藏王松贊干布在拉薩和周邊興建了一批寺廟,其中就有措麥寺。
措麥寺在當時集宗教、經濟、文化以及娛樂中心為一體。散居在山中的人們來到寺廟祈福,漸漸地在周圍造屋安家,聚居成村,措麥村由此而來。
千年水磨:與自然協作的智慧
文成公主入藏,不僅帶來了中原的文化和先進的技術,還留下了許多古老的智慧。措麥村人現在還在使用的水磨,就是其中之一。
相傳,文成公主看到拉薩周邊的村莊,以人力推石磨研磨青稞,費時費力,便找來工匠,利用河流落差,修建了水磨。
有了水磨,以往人力一天才能磨完的青稞,只需片刻就能完成,生產效率大為提高。
如今,措麥村裡依舊保留著數十處古老的水磨坊,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後,或許它已經不是最初的樣子,但藉助各方力量協同運作的古老智慧,卻一直影響了措麥村人千年。
停耕自家土地,共修生命之渠
這條蜿蜒在山間水渠,被措麥人視為生命之渠。當地人賴以為生的青稞,就是在這條水渠的灌溉下長成的。
水渠修建於四十多年前,那時,隨著措麥村人口不斷增加,原有的青稞地已經不夠種了,村民們便在山下新開墾出了40畝地。
新墾的田位置偏遠,需要從山間鑿一條水渠來解決灌溉問題。
然而,山石堅硬,十分難開鑿。分到新田的那幾戶人家,每天從清晨幹到日落,都鑿不了幾米。
眼看臨近春耕,新田的灌溉還沒有著落,村裡許多壯小夥便放下自家的農活,扛著鐵鍬上了山。
繩不擰緊容易斷,人不團結做事難。
靠著大夥的團結協作,一條近4公里的水渠終於被鑿成。自此以後,汩汩清泉繞過山腰,滋養良田,也滋潤了人們的心田。
2019年起,政府組織村民對水渠進行了水泥硬化,來自四川的技術員和村裡的年輕人,又合力建起了一條17公里長的水泥渠。
堅固而寬敞的水泥渠,穿梭在2000多畝青稞地中,澆灌著措麥村人的豐年。
“代耕代種”帶來新生活
世代耕作在這片土地的措麥村人,熱愛這片土地,依賴這片土地,但也曾被這片土地絆住腳步。
前些年,很多勞動力不足的家庭,僅靠一畝半畝的青稞地,已經無法滿足日常生活,甚至到了要借錢維持生活的地步。
想要出去務工,多一份收入,但又不能放下土地,當時措麥村有近百戶居民面臨著這樣兩難的選擇。
直到2019年2月19日中央一號檔案釋出,其中“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裡提到的“代耕代種”的方式,引起了老書記旦增的注意。
他立刻組織村集體成立合作社,以每年150元一畝的價格向村民承包土地,統一耕種和管理。
這樣很多家庭的勞動力便得到了解放,很多有手藝、有力氣的人可以外出務工掙錢,為家庭增收。
不僅如此,村裡還陸續辦起了犛牛養殖場、殘疾人傢俱廠等一批集體經濟,留在村裡的人,同樣能在村集體工作,掙一份工資。
村裡村外,分工照應之間,村民的日子發生著翻天覆地的改變。
如今,這個雪域高原上的小村莊,處處充滿著生機。週末,年輕人回到村裡,或修整房屋、打理庭院;或與鄰里好友聚在一起,聊地裡的收成和外出工作的收穫。富足的日子就像冬日裡盛放的高原花朵,成為措麥村人辛勞一年的美麗饋贈。
今晚20:00,走進西藏高原腹地,感受碧湖之下魅力藏鄉。
《記住鄉愁》鄉村振興系列
播出內容:《措麥村——碧湖之下 青稞飄香》
播出時間:2022年1月14日(週五)20:00
播出頻道:CCTV-4 中文國際頻道
編輯 | 王琳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