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和大家來談談養魚的話題,有好多朋友留言說要了解一下其他的養殖知識;話說養魚已有多年的歷史,養殖方式也是五花八門,那麼你聽說過在稻田裡養魚的嗎?這到底是什麼情況呢?下面進入正文
說起稻田養魚,真可謂由來已久。據對東漢古墓出土陶盤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透過對吳越“飯稻羹魚”歷史的分析,遊修齡先生推斷,浙江省永嘉、青田等縣的稻田養魚歷史也可追溯到2000年前。當年,我們智慧的先民利用溪水灌溉稻田,發現了溪水中的魚在稻田中也能自然地生長。後來,經過長期演化,形成了天然的稻魚共生系統。
1979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倪達書先生提出了“稻田共生”理論,進一步闡述了種植業和養殖業之間的關係,使兩類或多類不同物件共處在同一場所,形成稻魚共生的生態結構理論。
魚兒和水稻為什麼能和睦相處呢?
魚兒覓食時,攪動了田水,疏鬆土壤,為水稻根系生長提供氧氣;魚兒還能吃掉害蟲和水田中的雜草;同時,魚兒排洩物為水稻提供了肥料,這些都直接促進了水稻的生長。水稻為了回報魚兒,則為魚遮蔭和提供食物。
利用稻田水面養魚,既可獲得魚產品,又可利用魚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排洩糞肥,翻動泥土促進肥料分解,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 , 一般可使水稻增產一成左右 。目前,在全國各地農村,在稻田裡養魚的農民越來越多,他們不僅可以養魚,而且還可以種植水稻,水稻成熟時,魚也長大了,一舉兩得。
研究表明,稻田養殖模式中,飼餵魚餌料的殘渣 和魚兒田間排洩的糞便,是田間土壤有機質的主要來源之一,可以有效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和微生物數量,生物量氮含量也顯著增加。
研究表明,與對照相比,養魚稻田土壤容重平均降低 0. 09 g /cm3,土壤總孔隙度平均提高 9. 15%>0. 25 mm 團聚體平均增加 4. 64%,土壤鹼解氮、速效磷含量明顯高於對照,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稻田養魚區早稻分櫱率為 111%, 比對照高 20. 30%,成穗率為 71. 30%,比對照高 2. 90%,每穗實粒數比對照多 7. 7 粒,空殼粒較對照 低 1. 60%,實際產稻穀 4 023 kg /hm2,比對照增產 15. 80%。稻田中魚類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病蟲害和雜草的發生,減少了肥料和農藥的使 用。此外,稻田養魚的經濟效益要高於常規水稻種植,有利於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稻田養魚模式的優勢顯著,透過魚類的活動來 減少雜草和病蟲害的發生,用魚的排洩物及餌料殘 渣來改善土壤肥力,促進水稻的生長髮育。但是其 缺點也很明顯。
由於魚的活動範圍有限,葉上的害蟲魚無法夠到,且魚對水的深度有要求,必須保持 3~5 cm 的水位。
稻田養魚模式中,飼餵魚餌料的殘渣和魚田間排洩的糞便對土壤肥力的改善有限,主要還得依靠施肥。
而紫雲英和秸稈還田可有效的補充外源有機質,對改善土壤肥力有重要影響,可以有效減少氮素的使用,還可以充分利用冬閒田,達到四季常青的效果。
稻田養魚技術要點
1 稻田選擇
稻田養魚宜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蓄水力強、雨季不受大水威脅、旱季不幹涸、稻田土質肥沃,並能控制稻田內適當水位的地塊。
2 養魚稻田的整修
加固田埂和建造防逃設施 發展稻田養魚,應對田埂進行加高加寬,一般要達到高 60 cm 以上、寬 35 cm,以防滲漏和黃鱔、水蛇、田鼠等打洞。稻田最好設定兩層攔魚柵,這樣才能有效防止魚苗逃逸。
開挖魚溝、魚凼(dang)開挖魚溝、魚凼目的是防止水位上漲時魚被沖走及解決養魚與稻田施用化肥、農藥、曬田之間矛盾的一項措施,也有利於魚在高溫季節避暑、定點投餌和收穫稻穀時排水捕魚。
魚溝與魚凼相通,便於魚群出入。魚溝可挖成“井”“目”或“田”字形等,可在田塊中間或田邊開挖。魚凼可開挖成圓形、方形或長方形,深 70 cm,不宜過深或過淺,太淺不利於魚類夏季避暑,甚至會造成死亡;過深不利於魚類到大田中活動和覓食。
稻田消毒魚苗放養前,魚溝、魚凼畝用生石灰 25 kg 進行消毒,待 7 ~ 10 d 生石灰毒性消失後再加水放養魚苗。
選好水稻品種水稻應選耐肥力強、稻稈堅硬、不易倒伏、穗大粒多、生長期長、抗病蟲害能力強、品質好、產量高的品種。如宇香優 2115、川優 6203、川穀優 203、晶兩優 1125 等品種最為理想。
合理施肥
施肥是促進水稻增產的重要措施,也是培育魚餌料生物(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所需的營養物質。稻田施肥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基肥以施用廄肥(畜禽糞、塘泥、沼渣等農家肥)為主,佔總施肥量的 2/3,但施用前必須經過發酵腐熟。
一般每畝施腐熟的豬、牛糞 250 ~ 500 kg,或人糞尿150 ~ 250 kg。追肥若用化肥,對魚類稍有影響,宜葉面噴施。
魚苗的放養
稻田養魚,可選擇鯉魚、草魚和鯽魚混合放養。稻田養魚可以稻為主或以魚為主,要分清主次,才能充分發揮稻、魚互利的優勢。放養魚苗時間的選擇,以水溫 15 ~ 25 ℃為宜,一般在插秧後3 ~ 7 d。這時田水已澄清,且剛剛松過土、施過肥,水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繁殖迅速,魚類較易尋覓食物,能加快魚苗生長。
加強飼養管理
(1)調控好水質
稻田水域是水稻和魚類共同生活的環境,水質管理要做到兩者兼顧,前期以水稻為主,中後期以魚類為主。稻田早期要保持淺水位,水深控制為10 ~ 15 cm,夏季高溫水深要保持為 25 ~ 30 cm。養殖期間要定期換水和加水,以保持適宜的水溫和充足的溶解氧,有利於魚類的生長髮育。
(2) 合理投餌
正常情況下,按“四定”(定時、定質、定量、定位) 投餌法投餵餌料,遵循“三看”(看魚、看水、看天)原則。稻田養魚前期嫩草、浮萍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水體載魚量較小,溶氧水平高,魚類生長很快,但隨著魚體的長大,稻田中餌料已不能滿足魚體的生長,必須進行人工投餌。餌料可選擇人工合成的餌料,如豆餅、豆渣、米糠、麥麩和配合飼料。餌料應投到進水口處或魚凼中,不能投放在狹窄的魚溝內,每天上、下午各投餌 1 次。
(3)加強田間管理
加強稻田管理,經常巡視觀察稻田水色、水位和魚群活動情況,勤撈除殘渣剩餌和腐敗物質,及時加註新水,保持適宜水深,特別要注意檢查進、出水口和攔魚柵是否完好,防止發生魚逃逸事故。
稻田養魚的優勢
首先,稻田養魚可以促進水稻增產。稻田養魚是一種內涵擴大再生產,是對國土資源的再利用,不需額外佔用耕地就可以生產水產品。各地經驗表明,發展稻田養魚不僅不會影響水稻產量,還會促進水稻增產。養魚的稻田一般可增加水稻產量5—10%,較高的增產14-24%。
其次,稻田養魚可為社會增加水產品供應,豐富人們的“菜籃子”。近幾年在江蘇、四川、貴州等地,稻田養魚已成為當地水產養殖的主要方式之一。稻田養魚可以做到均衡上市,對於穩定水產品供應,平抑市場價格,滿足“菜籃子”需求,改善人們膳食結構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一些水資源缺乏且交通閉塞地區,發展稻田養魚,就地生產,就地銷售,有效地解決了這些地區長期“吃魚難”問題。
第三,稻田養魚可以使農民收入有顯著增長。稻田養魚既增糧又增魚,而且可使稻田少施化肥、少噴農藥,節約勞力,增收節支,一般養魚稻田每畝可使農戶增加收入220元。實施高標準的稻魚工程進行稻田養魚,每畝可增加350元。利用稻田養殖名特優水產品及進行稻—魚—菇三元複合養殖,每畝稻田增收可超過千元。
第四、稻田養魚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最佳化,增強了抵禦自然災害能力。由於稻田養魚,相應加高加固田埂,開挖溝凼,大大增加了蓄水能力,有利於防洪抗旱。
在一些丘陵地區,實施稻魚工程,每畝稻田蓄水量可增加200立方米,大大增強了抗旱能力。對一些乾旱較多的缺水地區,養魚的稻田由於蓄水量大,可以有效地延緩旱情。稻田養魚對環境改善作用主要表現為其具有較好的滅蟲效果。
據測驗,養魚的稻田比不養魚田蚊子幼蟲密度低80%,主要是稻田養的魚食用大量的蚊子幼蟲和螺類,可以降低瘧疾、絲蟲病及血吸蟲等嚴重疾病的發病率。
待到水稻花開,有一些地方還開展了“稻田摸魚”的農村旅遊專案。在山清水秀是農村,下到水田裡,和大自然來一次親密接觸,體驗魚兒在手指尖遊走的快樂,人們在田間嬉戲,肯定樂不思蜀。而且,還可以一飽口福,是一場全方位的農村體驗。水稻魚一般都很少打農藥,自然環境長大的魚,天然健康無汙染。
現在鄉村旅遊正在如何如荼的進行著,顯然,農田養魚可以作為鄉村旅遊的一個亮點,吸引更多的人到農村去體驗,而這個專案不僅讓遊客玩的開心,吃的也美味放心,勢必是一項很有前景的旅遊專案。而稻田摸魚的體驗也將給更多人帶去快樂。
稻魚共生農業系統之所以能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歸因於它能帶來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品質優良的稻米和魚產品,有助於農民保持較高的營養水平;生產成本和勞動力需求的減少,增加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與效益;特別重要的是,化肥、農藥使用量的減少,有助於維持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和保護良好的農田生態環境。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關農業技術資訊,特別是種植業與養殖業,那請你關注一下我們的公眾號——雲談農事,我們致力於為大眾傳播和普及農業知識,服務於廣大農戶和從事與農業相關的企業和個人,讓人們更多關注農業這一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