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即便是農村,也用上了各種各樣的現代燈具,五光十色,煞是好看。然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電的農村比較少,就連比較原始的白熾燈也沒有,很多農村連電也沒有,更別說用電燈了。那他們都用什麼照明呢?今天和各位朋友一起分享六七十年代農村使用的6種燈具。
一、六七十年代的路燈
上圖是我國農村六七十年代的路燈。它主要由燈泡和反光燈盤兩部分組成。
燈泡還是白熾燈,發出的光紅裡帶白,不是很亮,而且刺眼,早已在00年代就已經被淘汰了。反光燈盤是塗著白漆的凹型鐵盤和彎曲的把組成,可以固定在牆上和電線杆子上。
記得小時候老家村裡有個硫磺廠,厂部路口有個很高的電線杆,電線杆上就安裝著這樣一個路燈。有一天拿著彈弓玩,看到電線杆子上的路燈,就用彈弓瞄準電燈泡射去。
本想試試自己的技術,只聽“啪”的一聲,路燈燈泡被打個粉碎。當時嚇壞了,看看四下裡沒人,就撒腿跑了。
二、六七十年代生產隊使用的馬燈
上圖是五六七十年代,農村倉庫和飼養員常用的燈具,叫“馬燈”。之所以叫“馬燈”,是因為馬燈是清末民初從美國傳入我國的。馬燈是美國西部馬仔放置在馬鞍側面的,所以稱作馬燈。
馬燈是上世紀中國農村普遍使用一種照明工具,它以煤油為燈油,再配一根棉線做的燈芯,因為在室外使用,為防止被風吹滅,所以外面罩上玻璃罩子。
在燈芯的下面,安裝了一個可以調節燈芯大小,燈光明暗的機關,可以調節燈的亮度。
三、農村孩子上晚自習自制的煤油燈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多數農村沒有電,也用不上電燈,家裡使用的大都是自制的煤油燈。
那時候,農村初中是要上晚自習的,因為沒有電,學生上晚自習都是自制的小煤油燈。
找個用完的墨水瓶子,再在家裡用鐵片卷一箇中間空的管子,再剪一個和瓶子口差不多的圓鐵片,中間鑿一個孔,把空鐵片管子插進圓鐵片(固定管子),在鐵管子裡插一節可以吸油的棉燈芯,瓶子裡倒上煤油,就是一個簡易的煤油燈。
這種煤油燈不僅光線弱,損害眼睛,而且煙味很大,燻眼睛。但那時候就是這種條件,孩子們學習依然非常用功。
四、農村學校老師備課批作業用的罩子燈
帶玻璃罩子的煤油燈,性質和自制煤油燈一樣,只是有專門製作的廠家。
它的下面是一個高度適中的燈臺,燈臺的作用一是做燈臺,二是盛煤油。這個煤油燈與馬燈一樣,也有一個調節燈芯大小的裝置,正方向擰一下燈芯就大,光線就強,燈就亮,反方向擰一下,燈芯就小,燈光就暗。
除此以外,它還有一個和馬燈差不多的玻璃燈罩,只是玻璃燈罩上面開著,燒不完的煙從燈罩上面冒出,避免燻人的臉和眼睛,也防止被風吹滅。
一般家庭用不起,孩子上學也用不起,只有老師備課批作業才可以用。
五、六七十年代農村煤礦使用的電石燈
上圖是五六十年代使用的電石燈。電石燈構造也很簡單,下部裝電石,上部裝水,中間腰部有一根伸出的鐵嘴。
電石的化學名稱叫碳化鈣,外表是呈灰色、棕黃色、黑色或褐色的塊狀固體物質,它與水反應可以生成能夠燃燒發光的氣體乙炔,從電石燈伸出的鐵嘴中冒出,用火柴點著,就可以照明。只是乙炔有一種刺鼻的臭味,比較難聞。
我老家六十年代就有硫磺礦,工人們下礦使用的就是電石燈,點著後,可以固定在工人的安全帽上,不耽誤幹活。
六、六七十年代農村開會演戲使用的汽燈
上圖是六七十年代農村使用的一種燈具,叫汽燈。它是利用點著後本身發出的熱量,將煤油變成蒸氣,再降蒸氣噴射在熾熱的紗罩上,可以發出白亮的光。
汽燈和馬燈在外表上有點相似,但工作原理和效果相差很大。
馬燈只用煤油,發出的光是紅色的,不是很亮,而汽燈除了使用煤油外,還需要往底座的油壺裡打氣,產生一定壓力,使煤油從燈嘴中噴出,噴在罩在燈嘴上用蓖麻纖維或石棉做的網套上,就會發出白熾的光,特別亮,一盞汽燈可以把周圍十幾米遠的地方照亮。所以,一般是村裡演戲、生產隊開會時才使用汽燈。
總之,以上六件老物件都是上世紀五六七時年代農村使用的各種燈具,現在已經成了都成了文物。不知道您見過幾種,用過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