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在英國媒體上霍金表示,自動化工廠使許多傳統制從業者
失業。 人工智慧的興起一定會殃及到中產階級,最後只留給人類監管、護理。創造等極少的工作崗位。
霍金的話代表著相當多的學者,表達著公眾對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工作的不安。 這種不安固然不無道理,但人類文明史已有千年之久,科技進步帶來的社會變化、經濟結構調整乃至一時的不適應也屢見不鮮。 從微觀角度看,許多劃時代的科技成果必然引起了人們生存方式的變化。 短期內無法適應,但只要站在足夠高的高度,著眼於足夠長的歷史變遷,一切重大科技突破都最終成為人類發展的加速器。 同時也是人類生活質量生活質量提高的根本保障。 從全球角度看,歷史上還沒有新興科技成為人類的災難。
全新的紡紗機等各類現代機械出現時,它瞬間征服了歐美地區,引發了手工從業者和農民的恐慌。 不過當我們把眼光放得長遠些的話,你就會發現就沒有什麼能抹殺工業大爆發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貢獻,現代機器的出現讓人們擁有了無比順暢的交通。
高效生產、富裕的現代生活,曾經由於現代機器的出現,不得不離開傳統農業。 傳統手工業的無數從業者在現代工業生產的城鎮服務中找到了新的就業崗位。 以百年前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例,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是會取代人類的一些工作,但更會創造足夠的全新的就業機會。 大部分時候,崗位不是消失了,而是轉變為全新的形式。 在歐洲,馬車被汽車取代是一個非常好的證明。 那時,在汽車進入大城市且開始普及的時候,曾經數百年間作為有錢人的代步工具馬車,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當時,馬車在巴黎、倫敦、紐約等大城市意味著一條完備的產業鏈,有一整套與馬車相關的崗位。 比如,馬車車伕、馬車製造廠和馬車租賃店根據馬車的需要,還要有清掃道路的工人乃至專門清理馬糞的工人。
汽車大範圍的普及代表著所有這些崗位都面臨失業的風險。 可是,簡單計算一下,就會發現新興的汽車業與傳統的馬車業對比,擁有數千倍到數萬倍的工作和產值。 本來只有有錢人才可以享受的馬車代步到了20世紀迅速發展到幾乎人人都能擁有一輛的汽車和製造汽車的大型工廠還需要數萬個設計、製造、管理人員,比當時的馬車業在經濟上貢獻要大得多
其實人類越發展,就越不用擔心高科技對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大多數新科技、新產業在短時間內調整適應後,迅速佔據產業增長點,引領人類在更高水平上重新定位更高質量的生活與工作。
就好比行動通訊和網際網路的誕生讓傳統電報、紙質郵件、明信片、呼機等都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就說這電報吧,今天的孩子已經很難理解當年按字數收費是怎麼回事了。
回到我們的核心問題,人工智慧會讓我們大量失業嗎? 縱觀人類發展史,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如果把這件事定義為工作的轉換,那麼答案是正確的。 只看眼前,這種轉換會帶來一定程度的陣痛,部分行業、部分地區可能難以避免區域性失業現象。 特別是在建立適應人工智慧時代的社會保障和教育體系之前,陣痛是不可避免的。 但著眼未來,這種變化絕不會是以大規模失業為標準的災難性事件,而是人類社會結構、經濟秩序的重新轉變。 在轉變的基礎上,人們工作將大量調整為新的工作崗位,從而為進一步解放重複的勞作、進一步提高人類生活品質奠定更好的基礎。
我們需要樹立正確的態度,避免心中對a i技術的恐懼,那迎接我們的必然是更高的幸福感,
當然,人們對a i技術的恐懼大部分來自對ai的未知,而未知就會生出恐懼。 我們需要認清兩點。 一是消除人們心中因未知產生的恐慌心理。 二是合理解決問題。 例如,必須改變現有的教育和職業資格認證體系。 這取決於未來技術發展、未來經濟發展的速度。 當今時代發展的速度比以往任何工業時期都要快。
ai給人類帶來的不是失業,而是更大的自由度和更高的幸福感。 未來是人類與機器合作完成各種工作的新時代。 我們我無需害怕這個時代的到來。 我們要做的是儘早熟悉ai與人類的關係,理解發展方向,儘早規劃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為了更好地迎接新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