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平臺經濟是生產力新的組織方式,是經濟發展新動能,對最佳化資源配置、促進跨界融通發展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拓展消費市場尤其是增加就業都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平臺經濟在支付領域的風險事件時有發生,涉案資金規模逐年遞增,電信詐騙、境外賭博等非法案件都與平臺經濟在支付領域的違規行為有關。本文透過剖析網際網路平臺在支付領域常見的違規問題,找準監管短板,對網際網路平臺支付領域風險防範提出合理建議。
電子支付在網際網路平臺的應用現狀。
電子支付是指消費者、商家和金融機構之間使用安全電子手段把支付資訊透過資訊網路安全地傳送到銀行或相應的處理機構,用來實現貨幣支付或資金流轉的行為,是網際網路平臺在支付領域應用的主要非現金支付工具,包括:以PC、手機為載體的網路支付和以POS終端、NFC技術為載體的移動支付。2019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促進平臺經濟規範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將網際網路平臺與產業經濟發展的融合模式分為“網際網路+服務業”“網際網路+生產”“網際網路+創業創新”三個領域,電子支付在三個應用領域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電子支付在“網際網路+服務業”領域的應用。
現代化服務業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標準。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快發展現代化服務業,在發展標準、准入限制和對外開放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組合拳”。電子支付在“網際網路+服務業”領域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社保、教育、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等服務行業,尤其在社保、醫療方面的應用較為廣泛。“金融支付+社保”模式在社保、醫療支付場景的應用解決了偏遠老百姓社保繳費、醫保繳費、領取社保難的困難。
應用1:遵義市助農取款點“金融支付+社保”一體化服務模式。
遵義市轄3區2市9縣,共有183鎮22鄉(含民族鄉),2035個行政村,常住人口627.07萬人,其中農村人口約300餘萬人。遵義市農村地理環境複雜,村落分散,大部分鄉村距離鎮、縣、市數十公里以上,農民往返鎮、縣、市辦理支付業務、社(醫)保業務既費時費力,又要承擔交通費用,成本較高。辦理各項金融支付業務、社(醫)保業務難的問題曾經長期困擾著農村百姓,特別是農村老年人及文化較低人群。
遵義市以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為依託,打通了服務農村金融支付的“最後一公里”,建成“金融支付+社(醫)保+金融宣傳”一體化“服務點”,解決了農村百姓辦理社保業務難的問題。目前,遵義市農村百姓足不出村在“服務點”,不僅能辦理小額取現,現金匯款、轉賬匯款、餘額查詢支付業務,還能辦理社保繳費、醫保繳費、社保生存認證、養老金領取、電話繳費、電費繳費、財政補貼領取、紅梁款領取等服務。“服務點”解決了長期困擾農村百姓的煩心事。
電子支付在“網際網路+生產”領域的應用。
農業和工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基礎的支柱產業,“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京東、拼多多、美團等電商平臺在農產品銷售方面作出了許多貢獻,使用者只需要使用手機電商App輕鬆下單就可以享受農產品送貨上門的服務,農產品價格也相對實體門店便宜。同時,蘇寧易購、天貓國際和淘寶商城等電商平臺銷售各類家電產品,滿足了農村地區老百姓日常工業品生活需要,促進工業品下鄉。
應用2:探索“農村支付服務+電商平臺”新模式。
近年來,為助力農村地區脫貧攻堅,豐富農村地區居民物質生活需求,多地銀行業金融機構把深化農村地區支付環境建設與精準扶貧和普惠金融相結合,打造“農村支付服務+電商平臺”新模式,將原助農取款服務點提擋升級為一種不僅具有惠農、便農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扶貧功能的新型表現形式。新模式下,助農取款服務站由具有一定金融業務常識的當地居民管理,銀行業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做日常監督及培訓,除了辦理傳統的助農取款業務外,還新增加了人民幣兌殘換零、小額信貸需求登記、金融知識宣傳、金融業務推廣、金融消費維權、金融輿情監測、金融需求調研等金融綜合服務功能,同時透過布放“郵掌櫃”、黔農E付等銀行業金融機構推廣的電商平臺系統,組織農副產品掛網銷售,解決了農村地區資訊閉塞、商品流通不暢等問題。
電子支付在“網際網路+創業創新”領域的應用。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2014年9月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講話中提到的。電子支付在網際網路平臺經濟的創新不僅體現在網路支付的應用,還在刷臉支付、NFC技術、指紋支付等其他移動支付方式在公共交通、便利店購物、景區門票等支付場景應用上有所創新。
應用3:地鐵進入刷臉支付時代
刷臉支付是基於人工智慧、機器視覺、3D感測等技術實現的新型支付方式,使用者在無需攜帶任何裝置的情況下,憑藉人臉識別完成支付。刷臉支付的發展及普及,對於提升使用者移動支付體驗、改善商戶經營效率、帶動經濟社會智慧化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在交通、購物、醫療等場景都得到了廣泛應用。
目前,刷臉支付已逐步應用到地鐵場景,上海、鄭州、福州、杭州、貴陽等多地的地鐵已實現了刷臉支付過閘乘坐地鐵,乘客只需要下載當地的手機APP平臺實名註冊個人資訊並繫結支付方式,即實現無感通行,300毫秒內完成人臉識別,每分鐘可通行40人左右,無停頓的快速通行有效提高進站效率。人臉識別技術在地鐵場景的應用讓支付過程更加便利化,使用者脫離了卡或手機的載體束縛,真正實現了人與銀行卡賬戶的“合二為一”;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成本,省去了消費者拿出手機、開啟APP的時間,縮短了付款過程耗時,減少了排隊現象;促進了普惠金融的發展,降低了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使用數字支付工具的難度和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