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國經濟經歷了高速發展時期,使得2021年成為中國近十年來經濟發展增長最低的一年,因此不少人認為2022年中國經濟發展狀況也不容樂觀。說到這不少人就慌了,但中國三農經濟研究學者溫鐵軍,表示2022年我國經濟並不會像想象中的那麼糟糕。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1、客觀存在的經濟下滑
特朗普上臺後就熱衷和中國打貿易戰,雙方都有顯示造成的影響,後果是全球經濟出現下滑;同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我國部分企業出現不景氣的狀況,300多萬家個體經濟登出,40萬家股份制公司登出,將近2,500萬打工者失業。
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讓不少人慌了神,一度認為2021年中國經濟出現了下滑。然而這些問題並不是在2021年一下子出現的,實際上在此就已存在過。所以即使2021年有一批企業登出,但它的嚴重性遠不及2020年。這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也是危機的延續。
在這裡溫鐵軍教授說到現在所面臨的危機主要是指全球過剩。也就是說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都是相對過剩的,而中國卻是全球經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然會受全球過剩所影響。從哲學上來講,這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處在這個大環境中,中國永遠都不可能獨善其身。
早在90年代末也是如此,受東南亞金融風暴的影響,中國國內出現了生產過剩,到了2020年,這種世界範圍內的生產過剩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緩解,除此之外中國自身攜帶的生產問題也隨之暴露。自身問題與全球問題相堆疊,那麼全球狀況只會更加嚴重。
所以說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和全球過剩幾乎是同步的,只是因為中國體量過大,所以出現了經濟下滑,這是一個客觀演化的過程。
2008年美國遭遇金融危機時,奧巴馬提出了量化寬鬆用4萬億美元救市,他們救的是金融資本;而我國在面臨輸入性通貨膨脹時,也提出了4萬億人民幣的救市計劃,不過我們救的是實體經濟;
現在2021年和當年面臨的狀況相差無幾,美國印刷美元導致通貨膨脹,因此拜登提出了用投資拉動基礎設施建設的計劃,投入1萬億美元來發展基建;自然中國也有辦法,中國提出了7萬億人民幣鄉村振興發展計劃。這兩者之間的數額基本上是相等的。由此可見,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在面對經濟逆週期時所表現出的反應是一樣的。
2、跨週期的經濟投資
當然中美兩國的投資方向不一樣,美國的主要方向是金融,戰爭,財政;而中國的主要方向是實體經濟,所以從十幾年開始,中國大規模投資實體經濟形成的不僅僅是一般建設,而是城市化的高速發展,如今中國的城市化已達63%,將來或許會更高,它吸收了更多的投資,形成了更多的實體資本。
為什麼現在我們一直強調要發展實體經濟呢?因為實體經濟可以直接用在跨週期的經濟增長上,比如當前的鄉村振興的投資,這又是一個新一輪的跨週期投資條件。這種投資能夠很大程度上把過去的脫貧攻堅新農村建設,所形成的設施性資產更有效地利用起來。
國家一直在實行大規模的投資,從1999年的西部大開發到2001年的東北振興,再到2003年的中部崛起,差不多每隔幾年都會有一個大的投資計劃推出,而這些已經形成了相當可觀的資產規模,據國統局給出的資料應該能達到1300萬億以上。這個數值相當於200萬億美元的設施資產。這些資產就是上述提到的跨週期投資的資產,他們是可以開發啟用的。
從這一方面看,啟用原有的大規模投資形成的設施資產,將會形成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現在我們一直在強調綠水青山就是一金山銀山,倡導可持續發展,實際上它指的就是空間生態資源價值化實現的過程,可以把大量的林木,土壤等有機的立體資源開展成農業生態,進而轉變為迴圈經濟。而這樣的發展模式將會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動力,所以一般情況下人們看到的是經濟下滑,卻很少看到中國在做跨週期的經濟投資。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在支撐我們轉型發展的關鍵點,因此中國可以無所畏懼地對國際做出碳減排的承諾,並且在此次協議中和美國達成一致。
無論什麼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轉型發展也是如此,這會讓原有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疊加的發展模式有所下降,不過這是正常現象。
就拿現在房地產所面臨的問題來說,眾人只知道各房地產商沒有錢支撐不住了,然而這些問題又特別像2007年美國出現的房地產危機,當時的美國形成了次貸危機,這是一個自由資本的金融控制,因此他轉向金融危機;而中國現在正讓這些次貸危機轉向的房地產虛擬化擴張的公司進行收縮,因此在戰略轉型時期會受到一些損失。不過這些損失和戰略轉型所帶來的收益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3、中國人要有經濟增長的自信心
相對於過去中國人的自信感明顯增強,即使跟其他大國比較也絲毫不遜色,尤其在這兩年的抗疫活動中,中國是最值得其他國家去總結經驗教訓的,因為我國的死亡率和確診率是最少的,而人口卻是世界上最大的。
如果按照人口比重和平均數來計算的話,我國的抗疫是可以稱之1個奇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採取的措施比較有效。中國是一個超大型的大陸國家,氣候資源,地理條件都很複雜,看似很多人都進了城,但還有一半的人在農村生活,這些人都是在零成本抗疫,抗疫的成本都去了城市,因為他們靠醫療隊伍,醫療資源和醫療設施,這些是最費錢的;
如果去農村看看就會發現,到目前為止他們既沒有抗疫的措施,也沒有抗疫的隊伍,人們該幹什麼就幹什麼,戴口罩的人也很少,所以中國農村真的是實現了完全自主化的面對疫情,而且是很從容淡定的。
這也代表到現在中國農村還處於一種自然經濟和自然生存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只要和大自然緊密聯絡在一起就能防止疫情的爆發。不僅中國如此,世界也是如此,大多數國家疫情主要爆發在城市,而城市中又多處在人口高密度地區。
從這個角度也能明白,中國現在加強鄉村振興,加大對鄉村的投資力度,不僅是在為跨週期調節做準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在鞏固中國面對因人類或過度活動而導致的環境汙染和全球變暖。
在疫情中用中藥來對付疫情,比西藥西醫更為有效,這些在國內已經報道很多了,只是國外也不願意承認,實際上我們有很多優勢,只是還沒有被國際社會所認識到。
2020年我國完成了脫貧攻堅,實現了全面小康。這個歷史任務的完成和中國做出的逆週期調節又有一定的聯絡,可以說國家承擔了重資產投資的責任和資產投下去所形成的風險。為什麼國家可以這麼有底氣呢?因為他可以發債所承擔的責任和風險都可以向後退,不用馬上支付。誰也不確定之後的經濟走向是什麼樣的,如果經濟增長了出現了通貨膨脹,那麼之前所承擔的風險和責任就會淡化。
因此在一些重大問題和公共開支上,只要是大國它的財政和稅收有效,那麼就能把貧困地區所不能承擔的風險承擔起來,才能讓民眾真正的獲得收入。
所以中國能夠快速地完成這項歷史任務,最主要的就是國家承擔了欠發達地區自己不可能形成的投資能力,貧困鄉村和貧困戶不做投資可以零風險的獲得收入,而他最後卻能獲得國家投資的設施資產,這樣一來貧困鄉村的輕資產形成了重資產的結構,農戶可以零資本的介入到重資產經營中。這樣一項經驗是需要全世界尤其是一些貧困地區脫貧是借鑑的。
由此看來,國家在下一盤大棋,只是不少人沒有反應過來罷了。2021年經濟的下滑並不是這一年的因素導致的,這是過去多年的因素積攢起來的,而且現在中國經濟的增長也不再靠高發展來推動,我們更多強調的是穩中求進。現在把目標轉移到鄉村地區,就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迴圈經濟,當那些週期性的投資都被派上用場時,中國經濟必然會出現一個新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