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帶大家一起了解如今農業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以及在我國農業目前的發展階段和產業鏈狀況下,有哪些投資機會與風險?
一、當前農業背景
世界糧食計劃署2021年5月份出臺的《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受疫情蔓延影響,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日趨嚴重,地球上還有55個國家和地區的至少1.55億人面臨嚴重的糧食安全問題。很多國家紛紛自保,禁止或限制糧食出口。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來看資本市場的表現。2020年以來,農林牧漁板塊整體跑贏大盤。上證指數上漲了13.87%,農林牧漁(申萬)行業指數累積漲幅達18.29%。與農業息息相關的食品飲料板塊漲幅高達80%,有部分龍頭公司漲幅則高達數倍。
農業板塊能有這樣強勢的表現,與國家對農業長期的政策支援是密不可分的。從1982年開始,我國連續19年出臺的中央一號檔案都與農業有關。
在國內投資必須要了解相關政策,因為行業發展需要政策支援。
二、農業的當前現狀
1.市場規模
眾所周知,我國是人口大國,耕地面積僅佔世界的8%,卻養活了地球上20%的人口。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目前人均糧食佔有量為480斤,遠高於世界人均水平,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那我國是“農業強國”嗎?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農業卻大而不強。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下其中原因。
我國有相當一部分農產品需要依賴進口,2020年我國農產品進口額比出口額多出948億美元,依賴進口的程度逐年增長。其中大豆高度依賴進口。出口給我國大豆的國家機械化程度高,生產效率有優勢,所以生產成本要比國內低很多。
為了更加深入瞭解,我們來和美國做下對比。兩個國家的耕地面積比較接近,但是從就業人口來看,美國只有200多萬。電影《黃石》中的場景展現了美國農業的機械化程度:土地集中程度很高,農場主可以乘坐直升機視察農作物生長情況。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全程實現機械化。而中國目前機械化程度只有63.82%。
2、發展階段
再來看下我國農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可以更清楚地瞭解我國農業現狀及存在的差距。從農業的發展的參與者和勞動工具的使用來看,農業發展有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農業1.0階段。主要是不發達國家,依靠個體勞作和畜力勞作的傳統方式階段,要靠天吃飯。
第二階段:農業2.0階段。用機械化工具替代傳統農民個體勞動階段,例如中國和印度。
第三階段:農業3.0階段。以資訊化為主的自動化農業階段,使用物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技術。例如美國和日本。
第四階段:農業4.0階段。進入“智慧化”農業階段,例如:荷蘭、以色列、德國。
依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17年我國農業機械化率到達了66%,其中,三大主糧小麥、水稻、玉米的機械化率分別達到了94%,79%和83%。
三、農業產業鏈及相關公司
我們分別從種植和養殖兩個細分行業來介紹這部分內容。
從下圖中可以看出,“種子”和“種苗”處於農業產業鏈的上游環節,是農業產業的制高點,堪稱是農業的晶片。
大家不禁要問:種子和種苗怎麼還成為晶片了呢?我們先從種子說起。在我們的印象中,今年的西紅柿和黃瓜在結出果實之後,就可以把籽兒留下,待明年使用。但是現在的農作物,早已經不是這樣了。
例如,現在大部分蔬菜的種子只能種一次,如果連續種植,長出的蔬菜就會退化。輕則產量下降、品質下降,就像下圖中的香蕉會變黑,重則直接減產甚至顆粒無收。所以大部分蔬菜種子是不能進行二次種植的。
既然種子這麼重要,那我們國家對進口種子的依賴程度有多高呢?
從種子的貿易整體情況來看,我國種子的進出口貿易差是逆差,也就是進口額大於出口額,以2019年為例,我國種子進口額是4.35億,出口額是2.11億,進口額多了一倍,我國對進口種子的依賴程度非常高。
當然,我國的種業也不是所有方面都不行,我們的水稻種子基本就是國產。這都要歸功於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在雜交水稻方面的貢獻就不用多說了。
那我們依賴進口的種子品類都有什麼呢?蔬菜、水果種子,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如洋蔥、菠菜、胡蘿蔔的洋種子比例超過90%。大家想想,如果我們不改變這種依賴現狀,一旦國外進行斷供,問題就會非常嚴重。
我們透過進口種子比例很高的大豆,來看國外是如何控制中國市場。
中國自2000年加入WTO以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對大豆的需求量激增,而國內的大豆種植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於是中國很快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
而中國的大豆種植跟美國的相比沒有競爭優勢,一方面由於美國農業的機械化程度較高,另一方面則是美國對農業的大量補貼。
美國利用自己大豆種植的優勢,開始炒作大豆的價格,把大豆從400美分炒到了1000美分。中國的企業一看漲價,於是紛紛囤豆,農民也開始擴大種植規模。
待中國的企業囤貨倉滿,美國的炒家就開始砸盤,大豆價格迅速跌到500美分,中國的榨油企業和豆農虧損慘重,國際糧商趁機拿出早就準備好的美元,開始抄底中國榨油企業。在中國97家大型食用油企業中,跨國糧商透過收購控股了其中的64家。例如益海嘉裡控股了金龍魚近90%的股份,是一家新加坡外資企業。
被跨國糧商控制的中國榨油企業開始大規模收購農民的大豆,但是他們只收購洋種子生產的大豆,於是倒逼中國農民廣泛種植進口大豆種子,因此進口大豆種子佔據了我國86%的市場份額。國際糧商從而控制了中國從種植到榨油整個大豆產業鏈。
到了2008年,大豆期貨價格又被國際炒家拉昇到了1602美分,當時中國大豆70%以上都依賴進口,國際大豆價格上漲直接傳導到了國內大豆市場。生豬養殖是以豆粕作為飼料的,大豆漲價,導致豬肉和食用油價格也隨之上漲,然而中國對此毫無辦法。
所以我們說,種子是農業的重中之重,得種子者得天下。
2017年,中國化工集團以430億美元收購了先正達(全球高價值種子領域前三名),透過此次收購,中國牢牢地站在了世界農業領域的第一梯隊。該收購是我們國家在海外最大的併購案,而背後的實際控制人就是我國的國資委。
近期,“先正達集團”宣佈將登陸科創板,擬募資650億元,如果此次IPO成功,將成為2010以來A股最大金額的首次公開發行。2020年,先正達集團在全球植保行業排名第一、種子行業排名第三;在數字農業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再來看下我國國內種業發展情況。
我國國內種業尚處於發展初期,CR5(市場前5名企業市場佔有率)僅為12%,市場集中度較低。
從A股為數不多的幾家種業上市公司來看,位居前三名的隆平高科、荃銀高科和豐樂種業,在今年三季度有財政補貼的情況下,還是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我國種子企業路漫漫其修遠兮啊。
介紹完種業,再給大家講下養殖業。
從全球範圍來看,我國豬肉消費量位居全球第一。以2019年為例,全球豬肉消費量近1億噸,我國消費量高達4486萬噸,接近世界消費總量的50%。要知道,當年的非洲豬瘟可是嚴重影響豬肉的供應的,我國豬肉的實際需求量是遠遠大於這個數字的。
我國旺盛的豬肉市場需求催生出了溫氏、牧原等市值破千億的養豬巨頭,但本土豬種的繁育能力卻遠遠落後於國外。本土豬雖然味道好,但投入產出比較低,本土豬要喂4斤、5斤飼料才可以長一斤肉。而進口的洋種豬,喂2斤多飼料可以長一斤肉。
有的朋友就疑惑了,種豬生了小豬,為什麼不能再當種豬用呢?因為國外出口到中國的種豬繁育一兩代後就會出現退化。國外給我們的種豬其實已是他們長肉快種豬的子代(二元豬)了,孫代(三元豬)已沒有了基因的優良性。
所以國外對種豬的繁育就會構成赤裸裸的技術壁壘。新希望的董事長就發出了這樣的感嘆:“養種豬就是做豬的晶片”。為了更好了解生豬養殖產業的週期性以及影響因素,我們再來介紹下生豬養殖產業鏈。
產業鏈前端是飼料生產企業,涉及的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小麥、豆粕、菜粕等多種農產品。
產業鏈中游是生豬養殖企業,主要涉及到母豬-仔豬-生豬等生產養殖環節。
產業鏈下游是屠宰企業,目前我國屠宰企業數量眾多。
產業鏈終端是豬肉食品類加工和銷售企業。
我們透過養豬企業的兩種商業模式對比,來看種豬培育對企業的重要性。目前國內養豬企業主要有“自繁自養”模式和“公司+農戶”模式兩種。
“自繁自養”模式以牧原股份為代表,透過能繁母豬生產仔豬,仔豬育肥到生豬出欄全過程生產,賺取了生豬養殖的全程利潤。
“公司+農戶”模式以溫氏股份為代表,公司統一從外部採購仔豬,向農戶提供統一的飼料和動保產品,並給予一定的代養費用,農戶進行生豬育肥。企業賺取的是其中育肥環節的利潤。
面對種豬依賴進口的“卡脖子”問題,牧原股份自2002年開始進行種豬培育,經過近10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擺脫了對進口種豬的依賴,率先在仔豬源頭控制住了成本,所以其毛利率也遠高於其他豬企。
從上面的對比我們不難看出,誰掌握了“豬種”晶片,誰就佔領了行業制高點。
再來介紹下生豬養殖的另外一個特徵:週期性。
那什麼是豬的週期性呢?生豬生產週期較長,從補欄後備母豬到豬出欄需約14個月時間,因此當期豬肉市場價透過影響養殖戶預期及生產決策,從而決定下一期的生豬出欄量,而當期市場需求由當期豬肉市場價決定,因此豬肉的市場需求與市場供應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從而引起豬肉市場價格反覆上下波動,豬週期由此而生。
最近一輪豬週期開始於2018年的非洲豬瘟。受豬瘟影響,當年國內一半存欄的豬被宰殺,養殖戶也不敢進口種豬,於是豬肉供應減少,導致2019年豬肉暴漲,價格上漲推動了市場行情,又致使2020年進口種豬較多,引發產能過剩、豬價暴跌,再加上游飼料漲價,讓很多豬肉養殖企業2021年虧損嚴重。
這就是我們國家在種植和養殖方面的一些現狀,最後給大家介紹下農業未來趨勢和挑戰。
四、農業發展趨勢與風險
農業未來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國產替代
2020年我國種業市場規模達552億元,過去5年複合增長率為2.3%,市場規模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2025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732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5.8%。
我國種子行業市場集中度偏低,市佔率前五的種子企業累計佔有12%市場份額。無論是從行業規模還是從行業競爭格局上來看,國內種企的市場潛力非常大。
二、政策保護
近幾年,國家高度重視種業發展,密集出臺多項政策。目的就是為了推動我國種業的技術自主創新,保持水稻、小麥等品種的競爭優勢,縮小其他品種在技術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龍頭企業,儘早實現“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的目標。
三、“保險+期貨”模式
為了降低豬週期帶來的市場波動以及對養殖生產的影響,未來可採用“保險+期貨”的模式:養殖戶向保險公司購買生豬目標價格保險,由保險公司對豬肉市場價格進行“兜底”保障。
目前我國與生豬產業相關的有兩個大市場,一是2013年開始的生豬現貨交易市場,另一個則是2021年1月份上市的生豬期貨市場。生豬期貨的上市能夠為我國生豬養殖企業帶來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將為我國生豬行業的發展助力。
期貨和現貨互為補充,形成了完整的生豬價格體系。
以上是農業發展的三個趨勢,那麼未來面臨的風險又有哪些?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疫情:對餐飲消費的影響會波及農業的種植和養殖行業。
二、豬瘟蟲災:給種植、養殖行業的經營帶來很大不確定性。
三、原材料價格影響:以玉米和豆粕為主要飼料成分的生豬養殖業,如果原材料漲價,而豬價卻在下行週期,會極大壓縮利潤空間。
四、政策調控:國家出臺各項政策會對農業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