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軍是美軍建軍以來所遇到過的最坑隊友。在德川戰役中,韓軍第7師奉命打頭陣,走在聯合國軍隊伍的最前沿。但由於李韓軍作戰意志太差,稍有阻力便全線潰退,使得美軍在內的聯合國軍經常跟著“吃瓜落”。德川戰役爆發時,志願軍38軍各部仍舊在使用著入朝隨身攜帶的彈藥量作戰,平均每支步槍帶彈80發,輕機槍1000發,重機槍2000發,60毫米迫擊炮80發。德川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各部所剩彈藥已經無幾,偏偏這時候38軍113師接到了直插三所裡和龍源裡的作戰任務。
由於聯合國軍潰散速度太快,三所裡和龍源裡恰好處於“袋口”位置,如果我軍不能快速穿插一支有力隊伍奔襲三所裡和龍源裡的話,就不能形成關門打狗之勢。所以,38軍113師在接到任務後並沒有多做猶豫,而是火速開始整合隊伍。但這時,戰士們開始反映彈藥不足,糧食也所剩不多,即便是穿插到了三所裡和龍源裡,也打不了多久。如果等待後勤運輸部門的同志開車來送,時間肯定是趕不上的。就在大家都犯難的時候,韓軍又開啟了“賣隊友模式”,它們在德川戰場附近一個隱秘的山溝裡,給志願軍留下了足足一個師的武器裝備,而且還有大量的乾糧和通訊裝置。當時統計,這些軍需品足有近200臺卡車。
在獲得這樣的補給後,志願軍113師官兵以步槍帶彈120發,輕機槍帶彈1200發,重機槍帶彈3000發,60毫米迫擊炮帶彈60發的超編狀態直奔三所裡和龍源裡而去。而接下來的畫面也就如大家所想的那樣,113師以2個步兵團另1個步兵營的兵力,將聯合國軍死死堵在了三所裡和龍源裡陣地前,如果不是美軍在其它方向火速開啟通道的話,美第8集團軍很可能就覆滅於此。這場戰役之後,美軍的傷亡數字及後勤損失超過了想象,而逢低便退的韓軍部隊也徹底成了聯合國軍陣營內不受待見之人。本著“廢物利用”的心理,美軍便開始著手將韓軍部隊編入美軍部隊內,組成單獨的“獨立團”,作戰時走在隊伍的最前沿,戰鬥爆發後首先向敵軍可疑陣地發起連營規模的衝擊,探清敵軍虛實,為美軍的作戰計劃鋪路。
最初,美軍的編制是每個師有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及其他部隊共計1.8萬人,在補充韓軍“炮灰團”後,每師數量超過2萬人。韓軍“炮灰團”的編制向美軍看齊,但缺少後勤和炮灰編成,因為它們的彈藥和後勤直接由美軍提供,所以團內戰鬥步兵的比例要大於美軍。剛開始,韓軍“炮灰團”規模為2500人左右,採用的是“雖打雖補”的模式。也就是一場戰鬥結束後,後方就會調來新的兵員充實到韓軍團內,受傷和戰死則會被移除名單。由於這些韓軍不在美軍序列編制內,儘管它們打仗時衝到了第一線,戰亡後也不會出現在美軍的撫卹名單上,善後工作都統一交到了李韓政府手裡。
美軍這樣的編制方式,給我們的戰果的統計起到了極大的妨礙。因為在戰鬥中我們都會仔細甄別作戰對手的來源,身份和籍貫。運動戰階段時,我們的甄別工作難度也不大,但到了後來的陣地戰時期,我們由於無法走出陣地去逐個識別,所以在戰果統計時都會將敵方預設為交戰對手之列。比如和美軍師交戰時,戰場上所遺留的敵軍屍體,我們都會列入美軍損失範疇內。但這樣也會給我們帶來困難,因為我軍歷來重視戰場總結,在收到敵軍戰損統計後,指戰員就會依照數字判斷敵軍所剩戰力,而美軍這樣的手法恰恰給我們造成了判斷難的問題。有時候明明殲敵大量,卻始終無法傷及美軍主力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