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蘇聯解體,美國獨霸世界多年,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動,使得蘇聯一而再、再而三地戰敗?現代世界,美國依舊獨樹一幟,還會有下一個蘇聯嗎?
(殲11戰鬥機)
- 引言
現代戰爭的主角絕對是空軍,新世紀的較量絕對是航空裝備,一場戰爭的開始總是空軍最先出擊,從而摧毀敵方通訊。空軍裝備乃至防空能力成為衡量敵我戰爭勝敗的關鍵。這種戰爭模式自二戰起逐漸形成,隨著空軍能力、裝備不斷提升,空戰在海灣戰爭、遠端作戰的作用越發突出。
且不論現在的阿富汗戰爭、敘利亞戰爭中空軍的實力對比,畢竟是差距懸殊,我們將目光轉向二戰時期的美蘇兩國對抗,在全面冷戰、區域性熱戰的情勢下兩國空軍裝備力量預示著最終結果。
二、裝備
美國F—4“鬼怪”式戰鬥機,一經問世,就因有一個很明顯的殺傷力:F4“鬼怪式”戰鬥機可攜帶8-11枚規格是112.5kg至450kg的凝固汽油燃彈,投擲後可以造成(3.5~4)×10⁴平方米的密集殺傷區,威力顯赫而迅速大賣世界,成為海軍的驕傲。自1961年起開始服役,與同時期的A5戰鬥機相比,外形簡直是醜陋至極。但在美國近代軍事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是世界上二代戰鬥機中服役時長最長的一款。
(F4戰鬥機內部結構)
談到F-4戰鬥機,不得不說它是一個劃時代的產物。作為一款雙發、雙座、全天候超音速攔截機和戰鬥轟炸機,其最大的優勢在於對地、對空能力都極其強悍,對地作戰,具有超強機動效能;對空作戰,具備強悍的超視距攻擊能力。
F-4戰鬥機採用的設計是雙座雙發單垂尾,是當年美國海軍使用的一款超音速戰鬥轟炸機,於1958年首飛成功,1960年正式裝備美軍,是美國海、空軍戰鬥機在六、七十年代的主力,同時還參加過中東戰爭和越南戰爭,也曾經是美國空軍的“雷鳥”飛行表演隊的表演用機。
(F4雙座雙發單垂尾)
三、博弈
回溯美蘇兩國戰鬥機史,可以看到,美國F-15在1974年就已問世,而蘇聯的蘇-27戰鬥機直到1986年才誕生,前後12年的差距,在技術上顯然已經落後。再看F-22,其生產線早在2011年就已關閉,而蘇-57戰鬥機直到2021年才姍姍來遲。就這個層面而言,兩國在戰鬥機上的差距顯而易見,更不要提新時代俄羅斯戰鬥機技術了。
其實從二戰開始,美國就十分注重戰鬥機的各項對地戰鬥能力。與同時期的他國戰鬥機相比,美國的戰鬥機已經具備重量大、裝置複雜、設計合理的多項優勢,這些優勢在F-4戰鬥機上體現的更加淋漓盡致。
據說在20世紀70年代,當時空軍需要一款可以帶動超高效能的HIAC-1照相機的戰鬥機。該戰鬥機在製造期間,製造商們考慮到了各種戰鬥機,其中包括了F-4。但由於吊艙長度與重量限制,F-4無法滿足攜帶HIAC-1照相機裝置的需求,也可能會因此無法保持其在對空領域的敏捷性。對此,製造商們透過注水來增加發動機壓力,以此來達到提高引擎功率的目的。之後,F-4戰鬥機的功率提升了150%,巡航速度達2.7馬赫,最高飛行速度達3.2馬赫。集多項優勢於一體,使得F-4在當時幾乎不可能被擊落,戰鬥力不言而喻。
(越戰現場的F4戰機)
1961年,美國交付了第一批F4H-1試驗機,而蘇聯的米格-21戰鬥機才剛開始裝備3年。在這短短的三年,美國就給蘇聯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可以說F-4給了世界一個極大的震撼。當時米格-21戰鬥機的最大起飛重量為9.6噸,空重為5.7噸。而美國的F-4戰鬥機光是空重就達到了14噸,最大起飛重量更是達到了28噸。F4的武器裝備也很強大:4枚“麻雀”式空對空導彈和4枚“響尾蛇”導彈,一門多管機炮。就重量而言,F-4是米格-21的三倍之多,可以說是碾壓了米格-21。1962年,F-4被重新命名為F-4A,創造了21次飛機飛行記錄。同時,成熟機型F-4B已經進入了空軍艦隊開始服役,F-4的第一架試飛機於1961年3月25日升空。在為空軍和海軍陸戰隊先後生產了649架B型機後,1966年,F-4的生產進入到了F-4J階段。
F-4與米格-21的差距不僅體現在重量上,還表現在對地攻擊能力上。F-4戰鬥機的載彈量最多可達7250公斤,同一時期的米格-21,其載彈量最多才可載彈1公斤。由此可以看出,在對地攻擊效能上,美國的戰鬥機效能已遠超蘇聯。
(掛載設計)
四、F-4“鬼怪”
我們再來具體看看F-4戰鬥機的配置。該機型氣動佈局採用兩側進氣,發動機為兩臺渦噴式發動機,發動機的單臺加力推力達8120千克力,最大推力可達5385千克力。其主要機載裝置有AN/ASA-32自動火力控制系統、AN/APQ-120火控雷達、AN/ASQ-91武器投放系統、AN/ASG-26、37雷達尋的和警戒系統、前置角計算光學瞄準具、AN/AJB-7全高度轟炸系統、AN/APR-36等。
(F-4戰鬥機的配置)
F-4戰機的機翼、機身掛架、機身凹槽中最大可攜帶7257千克導彈/炸彈。與此同時,F-4e戰鬥機還在此基礎上加裝了一門M 61A1機炮。多種功能裝置保證了最大航行速度以及最大航行里程。
(F-4e戰鬥機)
(M61A1機炮)
F4戰鬥機的掛載設計也很超前,近距格鬥導彈加中距空空導彈,再外加3個大型副油箱。除此之外,還首次使用了半埋空導彈設計,這種半埋導彈設計與外掛式設計相比阻力增加特別小,便於高速飛行,這種設計,延續到了美國的三代機F-15和歐洲的颱風戰鬥機。此外,韓國最近開發的KF-21戰鬥機同樣使用這種設計。
(韓·KF-21戰鬥機)
F-4之後,美國還研發生產出了針對空戰的F-15戰鬥機,但該戰鬥機僅強調戰鬥機的對空作戰能力,不強調其對地戰鬥力,這也是日後美國戰鬥機受到詬病的部分原因。隨後,美國海軍開發出F14,該機型僅是美國針對蘇聯人的高速轟炸機做出的應對,不代表美國海軍戰鬥機的水平。
(F-15戰鬥機)
從多角度來理解F4,美國人的戰鬥機著實走在世界前列,趟地雷做的很好,F4一架戰鬥機就可以擔任對空和對地功能。9年之後,蘇聯人推出的米格-23(注:有西方學者認為,米格-23的氣動設計借鑑了美國的F4戰機)專注對空作戰,米格-27專注對地效能,米格-23的攻擊能力也遠遠落後於F4,載重和武器重量能力也與F-4相差甚遠。
事實上,F-4戰鬥機的問世與強悍並不是一帆風順的。F-4的缺點是超低空、高空效能較差和大迎角機動效能欠佳,並且對起降的跑道要求相對較高。所以在實驗期間經歷了大量的墜毀、失敗。
作為美國的盟友,日本很早就得到了F-4戰鬥機,並投入使用,一直到去年F-4才全部退役。之後日本的F-4EJ戰鬥機的設計也是在F-4的基礎上最佳化的,但是弱化了對地攻擊能力。據統計,日本空軍共引進了140架F-4EJ戰鬥機,同時還引進了14架RF-4E戰術機。
對於F-4戰鬥機的評價我們來看第三國的說法,1982年英國在馬島之戰後有一個假設,如果當年英國政府不為了省錢而砍掉英國的F4M航載機及航母,歷史上便沒有馬島之戰,即便是打起來,英國也不會損失如此慘重,因為憑藉F4戰鬥機的巨大航程可以讓阿根廷沒有發射導彈的機會。(注:當時阿根廷飛魚導彈射程為40km,F4戰鬥機的航程大於60km。)
五、彎道超車
F4戰機在軍事史上赫赫有名,我國對此進行了多項研究,設計師前後花了將近30年的時間,從F-4問世到退役,在中美外交關係緩和時,我國曾向美國提出技術援助的需求,卻遭到拒絕。後來中國航天人自力更生,針對美國F-4,中國研發出中國飛豹戰鬥機,最開始設計的時候其航程、武器航電和載彈量基本都能對比F4。目前,韓國和土耳其等國家還保留著F4,經過各國技術裝置不斷升級之後,該機型設計目前還具備著強大的作戰能力。它曾入侵我國領空,最終被擊落。
現在來看美國的F-4戰鬥機,其速度、機動性、航電、作戰半徑、載彈量或許都不能適應現代戰爭。但在戰鬥機史上,F-4也曾是美國戰鬥機的巔峰性成績。
從各方面來看,蘇聯的戰鬥機技術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開始落後於美國,F-4之後,兩國的戰鬥機技術更是相差懸殊。冷戰爆發之後,蘇聯的社會經濟和綜合國力都受到了影響,也影響了其戰鬥機技術的進步。
二戰中的美蘇兩國科技實力相差懸殊嗎?這兩個超級大國的戰鬥機實力真如我們所看到的這樣嗎?其實不然,美蘇兩系的戰機上本質並無差異,總體上而言蘇系一直在追趕美系,並在不斷驗證美國走過的路,而差異為何表現如此強大?不過是時間的問題。美蘇戰機發展同源,冷戰中又經歷了長時間的效能對標,它們都曾經在某一時間段內發展出超強規模的航空體系,擁有各種高階效能的技術驗證機型,可以說當時戰鬥機具備的效能他們都互相研製過,甚至它們獨霸了戰鬥機的常規佈局,而別國只能採取其他佈局彎道超車。美蘇兩國的戰鬥機配置如同兩國賽車,美國被蘇聯追著狂奔,蘇聯緊追不捨,不斷借美國開出的路省時省力,不斷驗證著美國的戰鬥機水平。
根據1975年出版的《蘇聯霸權與歐洲》一書中的資料,蘇聯在朝鮮戰爭剛結束不久的20世紀50年代中期,總共擁有戰術飛機大約1萬架(也有情報機構認為是接近1.5萬架),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已經降至大約一半,僅有4 000~5 000架(也有西方情報機構統計當時蘇聯有戰術飛機近萬架)。世界界知識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世界知識年鑑》,當年美國空軍兵力是82.5萬人,共有91個聯隊,約1.9萬架飛機,另外還有海軍航空兵的6 800架飛機。美軍是一個每個軍種都有空中力量的軍隊,空軍以固定翼為主,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幾千架飛機都有固定翼,也有直升機,整個空中力量的總數不管是固定翼還是直升機都遠超蘇聯。從另一個角度我們看看飛機產量也可估算出一個數值,蘇聯的單發中型戰鬥機MIG23的產量約是6000來架,美國F4重型戰鬥機的數量是5000多架,蘇聯在航空工業生產上與美國差距還是很大。即使蘇聯陸軍相比美國陸軍佔據優勢,主戰坦克、裝甲車、火炮數量遠超美國,但在陸航直升機數量上劣勢明顯,所以二戰時期的遠航作戰蘇聯無法與美國抗衡。
戰鬥機的設計與發展通常是該國綜合國力的體現,美蘇爭霸就是很好的例子。近幾年,我國在導彈的設計上做出了巨大的投資,我國航空人長期堅持不懈、艱苦奮鬥,先後設計出飛豹戰鬥機、殲20等多種戰鬥機機型。目前殲-20的機腹彈倉導彈裝載量可從4發漲至6發,其效能與美國的F-22戰鬥機可持平,遠端火力也增加至一半。
從美蘇爭霸到中國崛起,可以看出戰鬥機發展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軍事水平,對於國防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國土空間內,驅逐他國入侵本國領空的裝備,其地位是其它武器所不能替代的。不可否認沒有美蘇兩國空軍裝備的刺激,中國的航空工業不會發展如此迅猛,2000年後,殲-10與殲-11應對美國的F16和F15幾乎不佔優勢,2020年前後,殲-20應對美國F22、F35基本沒有短板,或許我們也如同二戰時期的蘇聯一樣驗證著美國走過的路,但與之不同的是,我們在新時期不僅會窮追不捨,還會彎道超車。
從近30年世界上發生的幾場區域性戰爭和軍事衝突標明,以資訊科技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的應用,給戰爭帶來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有偵察機、電子戰飛機、預警指揮機、軍用無人機等組成的作戰支援飛機和軍用直升機等,以爭奪資訊權為主要目標,已經成為奪取高技術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我們唯有推動發展高新技術、科技產業,才能在新時代的世界衝突中不被侵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