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裡對我們說,對立的東西並非真的是對立的東西,而是互補的東西。不要分割它們,分割是假的,它們是一體的,它們互相依存。愛沒有恨怎麼能夠存在呢?慈悲沒有憤怒怎麼能夠存在呢?生命沒有死亡怎麼能夠存在呢?幸福沒有不幸怎麼能夠存在呢?天堂沒有地獄怎麼能夠存在呢?
地獄並不反對天堂,它們是互補的,它們一起存在;事實上,它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不要選擇,兩者都要享受,兩者都是有意義的。如果放棄了另一面,硬幣也就失去了他意義,他的價值。只有讓兩者都存在,這枚硬幣才有意義,才有價值。這枚硬幣才能在正反兩者之間創造一種和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兩者都要使用,不要選擇,任何事物的生命都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
所以,不要選擇,只有這樣,每個人的生命才會變成一首對立面的交響樂,才會是所有可能中最偉大的生命。從這一方面來說,它是最平凡的。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它是最非凡的。
正因為這樣,在我們的生活中,罪惡要使用,罪惡的存在是有目的的,否則它就不會存在了。憤怒也要使用,憤怒的存在也是有目的的,否則它就不會存在了。在我們的生命中,沒有任何東西的存在是沒有目的的,沒有目的的東西怎麼可能存在呢?生命並非是一個混亂體,它是一個有意義的宇宙。
在這個有意義的宇宙中,人類傳遞資訊的方式多元化,傳遞的速遞比過去不知高了多少倍。我們躺在床上不動,就能獲取大量的來自世界各地的訊息。這些訊息在傳遞過程中可能會被扭曲,可能會被誇大,我們就要花時間和精力去細細甄別,獲取正確的資訊。
在我們獲取的資訊中,我們總能看到某某地誰誰做了什麼好事,做得好事被傳開後大家都會點贊認可,媒體也會對其誇讚,當事人或許並不在意,在做出善意的舉動時他也並沒有想那麼多。有人會問,這有問題嗎?
這當然有問題,做好事被表揚,做壞事被批評,這並沒有什麼,但是在資訊傳播速度快,瀏覽量大的當下,可能一個小小的善事會被無限放大。一個小小的錯誤會被人罵得狗血淋頭,這造成的後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吧!甚至其中會有不法分子會用一些手段謀取利益。所以無論是誇讚還是批評都要有一個度。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事件背後的善與惡,美與醜。
這就是人性!
這就是人性中所體現出的這樣一個結論: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古往今來,人性的善與惡一直是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命題。
《三字經》開篇就是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而儒家的荀子堅決否定這種說法,他認為:人性本惡。
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知道,人性本無善惡,善惡都是後天形成的。愛爾維修有一個著名的命題:人,是環境的產物。
人一出生時,猶如一張白紙,在成長的過程才區分出我們在白紙上畫出的是《蒙娜麗莎》,還是《最後的晚餐》。
在《聖經.舊約》中有這樣一段故事: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最初居住在上帝的伊甸園中,根本不明善惡,只因受到蛇的引誘偷吃了園中善惡樹上的果子才使眼睛明亮,生出了羞恥之心,也辯明瞭善惡,美醜。
人類與生俱來的慾望是吃,穿,住,愛。人為了這些物質需求的滿足並使之更加優越,於是就運用了各自所能運用的各種方式和手段,正義的,邪惡的,高尚的,卑鄙的,應有盡有。因此,善惡無關本性,只是一種手段,一種人類獲得利益的表現方式。
斯賓諾莎說:所謂善是指一切的快樂和一切足以增進快樂的東西而言。每個人的心中都隱藏著一個天使,一個魔鬼,在魔鬼的內心,有著天使的靈魂,在天使的背後,潛伏著魔鬼的騷動。
在它們的角逐中,天使獲勝,則人的行為是向善。魔鬼獲勝,則人的行為是向惡。更多的時候,天使與魔鬼是勢均力敵的。也就是說,善與惡各自佔據了人的左右心房。
莎士比亞有一句名言:我是人,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佛教也持有相同的觀念,佛家認為:人人心中皆住著一個佛,也住著一個魔。關鍵在於後天的修行。善與惡,美與醜,正義與邪惡就像生長在母體中的一對雙胞胎,同時並存在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中。
生在喧囂塵世,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些渣,但人心好似一張網,它可以過濾心中的一些渣滓,只要我們記著孔夫子的教誨:每日三省吾心,便可以趨惡揚善。
同理,我們身處紅塵,必然產生各種人際關係,為博取他人的認可,我們只能把自身的惡習隱藏起來,從而與他人形成相互的理解和關愛,這也是從我們自身的利益出發所釆取的必要方式。
關於善惡在歷史上的作用,辯證法大師黑格爾提出了性惡動力說。他說:“性善可以促成社會的穩定,性惡卻能推動社會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善惡要從一定的歷史階段去分析,並指出:善惡帶有明顯的階級性和相對性。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總結道: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老子《道德經》有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老子在對我們說:“當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了,就出現醜。當天下的人都知道好是好了,就出現惡。於是乎,有和無在成長中相互依存……”
老子在這裡想要表達的意思是,有了美的概念就會喜歡美,而排斥醜,有了善的概念,就有了偽善,因而有了二元對立,起了分別心,但一切事物的自然作為就被這些知見,掛礙阻斷了。
所以說,善惡皆在一念之間。
一念起,福澤百世。
一念落,惡從心生。
也許有的人就會懷疑,難道這個世間就沒有是非、好壞、善惡嗎?會有這樣的質疑很正常。
對於這方面,我還要對大家有個交待。就像大家正交談甚歡時,突然中間有個人起來到處找水喝,你說雅觀不雅觀?不要去論斷說:這個人突然在大家交談甚歡時找水喝,這個不應該、不雅觀,這個沒有接受什麼嚴格訓練。我心目中的偶像不會出現這樣的不雅行為。
出現這種分別心,只是因為我們內心裡面出現了很多的預設立場。出現了很多的要求和很多的框框。我們就常常會拿著這些要求和框框去套別人,只要別人不符合我們的預設立場,我們就會認為別人是錯的、不應該的。更嚴重的就是認為別人是壞人,他們給自己製造了很多的問題,製造了很多的麻煩,所以認為他們是壞人。但如果從自性出發去看看,你認為他們真的是壞人嗎?
其實,很多時候,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麻煩和問題就是我們自找的。
這正好驗證了這句話: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本來我們可以過得很清閒,可以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可以過得很溫馨、很和諧。但是,屬於我們本性的那個自我常常就是不甘寂寞,在沒事的世界裡面就要惹是生非。
我們內心的那個自我,為了顯示自己的存在,總會在溫馨和諧的世界裡,給我們製造很多的衝突、對立,這樣才會顯現出我的存在價值,才能顯現出我的正義感,才能讓人家知道我的存在有多麼重要。
但我們卻忘記了,這其實是心中的自我在作怪,它在給我們製造苦海,製造衝突,製造對立。家庭裡面的衝突如此,小單位的衝突如此,大單位的衝突也是如此,唯一的區別只在於表象不一樣而已,但本質都一樣,包括我們自己內心的衝突也是這樣。
所以我才說,聖人都是飄浮在天上的,當聖人在天上時,他的心裡面就沒有地的成份,他的心是純潔的。但老子是兩者皆有,天和地都存在他的心裡。但在某些聖人的世界裡,即使在他的完美里面也似乎是不完全的;老子則是另類,即使在他的不完全裡面也是完全的、完美的。
作為我們普通人來說,任何人在他的完美里面也是不完全的。如果只想著天上的美好,則把地上的部分漏掉了,那他的生命裡就存在了缺陷。他就像一個只有精神的靈魂,把肉體的部分漏掉了,這個人就是不完全的,他就像一棵沒有根的樹,怎麼能活呢?
作為一個完美的人,他不僅有根,還有枝葉和花果,只有具備了這所有的一切,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在老子的世界裡,老子就是這樣一個完美的人,一個完全的人,一個全然的人。老子儘管在一些人眼裡,他也許不是完美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是全然的。
從老子的身上,這兩個詞必須永遠記住:不要設法完美,要設法全然。如果你設法完美,你就會去追尋一些虛幻的東西,就會把夢裡的東西當成是真的。只有設法全然,才能感覺到,接近老子意味著什麼?跟隨“道”意味著什麼?因為接近老子就是全然,跟隨“道”就是全然。
全然是不完美的,它總是不完美的,因為它總是活的。完美總是死的,任何變得完美的東西都是死的。它怎麼可能生活呢?當它已經變得完美的時候,它怎麼可能生活呢?它不需要生活了,它已經拒絕了另一部分。
所以說,生命透過對立面的張力、對立面的會合而存在。如果你拒絕了對立面,你可以變得完美,但是你不會全然,你會錯過某些東西。
不管聖人多麼美麗,他都錯過了一些東西。正因為老子不那麼完美,所以他才顯示出了所有的美。
這就像我說:如果聖人和老子都站在你的面前,老子看起來則是平凡的,而聖人看起來則是非凡的、卓越的。但是,到最後我們卻發現:老子的內心世界裡則有千千萬萬個聖人存在,他深深地紮根在“道”的世界裡,深深地紮根在大地上。
老子就是超凡而完美的聖人,他紮根在大地上,他又高高地站在天上。老子是天地的整體,他就是天和地,是對立面的會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