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每日郵報的去年底的報道,英國獨立智囊機構“國王基金會”對國民平均壽命進行了一項綜合調研。研究發現,英國男性人均壽命達到了84.7歲,女性人均壽命達到了87.6歲,人均壽命86.15歲。這個資料相比10年前世衛組織公佈的資料提高了4.5歲,是歐洲增幅最快的國家。為何英國人這麼長壽呢?下面就來看看英國家庭的一日三餐,都愛吃些什麼,人均預期年齡達到86歲。
1、早餐
英國飲食雖然和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較為簡單,但英式早餐比其他歐洲國家要豐富。和法國菜及義大利菜等歐洲國家的飲食相比,英國飲食的菜餚種類較少,食材和料理方法的種類也較少,在世界上有“難吃”的刻板印象。英國人自身也常自嘲自己國家的飲食文化,但近年來英國飲食文化在外國的印象已有變化。
英式早餐的故事,就始於十三世紀士紳在英國鄉間別墅流動的早餐盛宴。從食譜、料理法、具體菜式,都嚴格遵循盎格魯薩克遜傳統,是盡情展示財富、土地、血統、廚師技藝的名利場。早餐,在士紳的生活方式中意義非凡——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餐,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動。再加上盎格魯撒克遜有古老的好客傳統——習慣用豐盛的早餐來款待親人、朋友、鄰居和路過的遊客。
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後,士紳階層已經衰落,以商人、工廠主組成的新富階層崛起。他們急需一種可以展示自我財富和品位的方式。在學習了前輩的經驗之後,早餐又再次展現了它的深遠意義。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將早餐從古老的傳統,升級成一種藝術形式——不惜物力人力,用符合傳統的方式,料理更多傳統和異域食材。
英式早餐,雖以早餐之名,卻並不一定要在早上享用,就像毛姆說的,一天三頓,你都可以用英式早餐來解決。全套的英式早餐,通常包括:培根、雞蛋、英式香腸、茄汁焗豆、烤番茄、烤蘑菇、血腸和麵包,茶或者咖啡。但記住,這只是個大眾選單,除了上文所列,還有30多種食物可以加入這個名單。
英國家庭的早餐麵包有各種選擇,可以是最普通的切片面包、全麥麵包,也可以是裸麥麵包、酵母麵包、英式烤麵餅、英式麥芬等。早餐最常見的就是英式培根,通常選用的是外脊培根。大部分是瘦肉,邊沿處會帶一小塊肋/腹的肥肉。稍微油煎一下,就是英式早餐裡的培根了。事實上,英式早餐裡的全部食材,幾乎只用油炸(油煎)一種烹飪方式,所以通常也被稱為 fry-up。
香腸和雞蛋也是早餐必備,雞蛋的做法比較多,有煎蛋、西式炒蛋、水波蛋等。英式早餐中的香腸,通常是豬肉腸,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兩種以原產地命名的香腸——坎伯蘭香腸和林肯郡腸。早餐最常見的就是茶和咖啡。茶裡最通常的選擇是英式早餐茶和伯爵茶,這兩種茶都是混合茶。
茄汁焗豆也是多數英國家庭早餐必吃的美食,它的作用是用酸味消解油膩。自己做起來相當麻煩,所以一般都是用罐裝的豆子。最經典的是亨氏藍罐。早餐的蔬菜一般有烤番茄和蘑菇,可以是小番茄整顆烤,也可以對半切開,用少許橄欖油煎炸切面,少許鹽和胡椒粉調味。
早餐英國人還愛吃乳酪,英國人或許從骨子裡該是個遊牧民族,除了出產優質的肉食外,乳酪同樣堪稱英國的民族驕傲。切達乾酪是如今世界上消費量最大的乳酪品種,斯蒂爾頓乳酪是世界三大藍紋乳酪之一,其他如柴郡乾酪、卡爾菲利乳酪等也是享譽全球的著名品種。在英國的市場中,或許找不到賣牛奶的攤位,卻一定會有賣乳酪的,而且品質都頗佳。
2、午餐
早期的英國飲食文化,主要是受地形氣候因素的影響,它的地理位置於歐陸西側的大西洋上,其緯度在50度以北,因受北大西洋洋流的調節及西風終年的吹拂,形成了冬暖夏涼,常年溼潤的溫帶海洋性氣候。英國作為歐洲最大的島國,資源也是得天獨厚的。這種氣候孕育了多汁牧草的生長,於是英國人主要栽種飼料作物並大力發展畜牧業與酪農業。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的英國,肉食類與海鮮類的食物資源可謂算得上世界頂級了。
隨後英國的飲食文化受到了羅馬和法國影響,但羅馬這種講究的且繁複的飲食文化,只被少部分相對富裕的英國上層接受。來自羅馬的作物在氣候多變的英國難以存活,但許多的烹飪知識在羅馬人走後就失傳了。1066年,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威廉繼承了英國的王位,諾曼人的到來帶來了燦爛的法國與義大利的飲食文化,為英國的飲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18世紀,英國率先開始工業革命使國家實力迅速上升。在工業化的趨勢下,人們也將飲食需求從追求口味轉變為填飽肚子。在工人家庭中,日常飲食逐漸演變為簡單的水煮,午餐變成了一塊煮肉和兩種煮蔬菜,其中還有一種是土豆。外賣行業也在工業革命的需求中應運而生,炸魚薯條等廉價耐儲存的食品為工人們迅速高效地補充能量填飽肚子。它們和工業革命一樣,改變了英國人的生活方式。直到現在炸魚薯條仍然作為英國的飲食特色。
說到炸魚薯條就要提起英國的海魚,英國家庭中最常見的做法是採用煎、烤和蒸等發揮原味的手法,至多加入黃油調香、擠上檸檬汁去腥、以及加入一些最簡單的香草而已,一切從簡。這一理念與日本人、廣東人等濱海民族對海魚的理解可謂異曲同工:對於高品質的新鮮海產,只選用最簡單的烹調,不加任何多餘的調理以充分發揮其原味,就是最好的調理。
英國人調理魚肉或許還會多少加一些適當的調理,對於甲殼類食物就是徹底地秉持原汁原味了。牡蠣、鳥蛤等貝類以全生呈現,蝦、蟹、龍蝦、貽貝、蟶子等則也僅是在水中焯至將熟即撈出食用,除了檸檬汁外再無佐料。烹熟頂級生蠔只會被認為是暴露天物;貽貝如今以法式的歐芹香蒜、白酒汁、番紅花等風味為主流,但英國的傳統做法是最原汁原味的蒸貽貝。
午餐英國人離不開土豆,其對土豆的依賴和熱愛可見一斑,炸土豆、烤土豆、土豆泥、土豆餅、土豆湯、土豆蛋糕、土豆烤餅,幾乎人類能想見的土豆菜都能在英國找到。在英國,芝士和薯條都是國民非常愛吃的午餐食物,將兩者的融合,口感豐富,奶香濃郁。炸至金黃色的薯條,放在盒子裡後,淋上酸奶沙拉醬汁,香辣蜂蜜醬汁,再撒少許的石榴肉,最後少許的歐芹碎做裝飾。
工作的英國人午餐愛吃一些快餐,相撲漢堡就是其中之一,這道美食發源於英國伯明翰,無論賣相還是口味,都美得讓人愛得無比垂涎。相撲漢堡甚至把漢堡製作推向了一個高峰。秘製醬料處理過的牛肉經過烹製後和新鮮的洋蔥、醃製小黃瓜、香油、番茄醬、豆芽菜、新鮮西洋菜一起,夾在脆皮漢堡胚中。吃的時候,多重的味道在口腔裡爆發開來。
三明治和捲餅也是首選的午餐美食,尤其是炸雞捲餅一直深受英國人的喜愛,豐富多彩的蔬菜,搭配特製的燒烤醬汁,現點現炸的雞肉塊,採用傳統日式炸法,雞肉咬下去汁水四溢,這一份捲餅,口感豐富,價格低廉,非常受英國國民的喜愛。
3、(晚)(餐)
晚餐英國家庭也會愛吃土豆,這個習慣是歷史形成的。18世紀末,紡織業的革新開啟了工業革命時代,卻也導致失業率迅速上升。與此同時,1794-1795年的惡劣天氣造成了廣泛饑荒,政府趕緊釋出一系列指南,仔細講解“馬鈴薯的種植與食用”,以填補小麥的缺口——畢竟一英畝土豆能養活的人,差不多抵得過三英畝小麥。時至今日土豆一直被英國人作為主食而不是蔬菜。
19世紀初,正是工業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年代,農民紛紛拋下土地,湧向新興工業城市,轉而成為工人。當時的廚師Eliza Acton注意到,傳統的燉湯技藝似乎完全消失:“那些健康,美味又成本低廉的家常燉湯,明明廣泛流行於法國和其它國家,在英國卻被徹底忽視了。”
工人擠住在狹小公寓裡,只能在下班路上匆匆買點三明治,哪還有精力研究烹飪?更何況,美洲進口的肉類製成罐頭,比同重量的新鮮肉類便宜了一半,罐頭蔬菜水果、袋裝湯料包、人造黃油、煉乳、麵包預拌粉從此大肆入侵廚房,家庭主婦放棄複雜的家傳菜譜,光靠產品說明書也能搗騰出一桌像模像樣的晚餐。
注意,此時英國人的人均壽命不足60歲,直到二戰後政府開始教育民眾,蔬菜要簡單烹飪甚至生吃,才不會破壞寶貴的維生素等一系列健康飲食的宣傳,人們才開始重視飲食健康的問題。隨著英國實力的慢慢恢復,英國人對飲食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了。
現在英國家庭晚餐除了海鮮還愛吃肉類,相比海鮮烹調手法的相對單一,英國人似乎將想象力都留給了肉食。品味肉食美味的最佳手法永遠是烤,一份香氣四溢、熟度恰當、飽含肉汁的烤肉是英國人晚餐永恆不變的期待。同時,英國人對於烤肉的調料亦有屬於自己的堅持:牛肉得配摻了辣根的酸奶油,羊肉得配薄荷醬,豬肉得配蘋果醬等等,兩兩相配,絕不可錯亂分毫。除此之外,還有煎炸蒸煮、醃肉燻肉滷肉扣肉、清湯濃湯、變化無窮的燉菜等無數調理方法。
英國人為何長壽?
1、國民收入富裕
根據英國統計局2020年釋出的資料顯示,英國人均年收入高達42,001鎊,約合37萬人民幣。我國2020年的人均年收入是32189元。高的收入可以讓人們選擇更優質的生活,選擇更健康的飲食,事實也證明世界上人均壽命高的國家都是一些發達國家。
2、社會福利
英國的社會福利非常晚餐,國際社會對英國的評價是“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 。從出生到19歲就可以每月領取牛奶金,16歲前免費教育,大學可以領取助學基金,工作時在工資中扣除。還有全年超過120天的休假(雙休日+20天年假+法定節假日10天),再加上免費的醫療條件和完善的養老制度,眾多因素讓英國人均壽命不斷提高。
結束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資料和眾多醫學研究證實,影響人的健康長壽主要有5大因素,佔比最高的就是生活條件,其次是醫療條件,社會福利和遺傳基因佔比相同,佔比最少的就是生活環境。比如我國2021年人均壽命最高的城市分別為上海、北京和廣州,人均壽命最低的是西藏和雲南。那些巴馬和田等人云亦云的長壽之鄉一是戶籍制度混亂,二是政府旅遊宣傳。吃的都成問題再沒有醫療保障談何長壽。建國初期大家吃的全是綠色食品,空氣和水都是沒有汙染,人均壽命卻不足60歲,這就是事實。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針對此事你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下,濤哥每天都會分享一些不一樣的趣聞,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祝大家在2022年裡身體健康,財源滾滾,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