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現在小升初的卷,已捲成了一條流水線。
最近有個年輕人找到我,說心裡有一些教育困惑。
他感覺之前唸書挺苦逼,六年級過著高三的日子,十二歲的人操著二十歲都不一定操的心。
每天考試隨堂測,晚九點還在站路邊期盼著公交車的車燈,憑藉著自己在小學的勤奮和努力,最後考進了想去的學校。
那時候升學的方法就是做題,把一切努力與憧憬都砸在幾場招生考試上。於是校內有了重點班,校外有了數不清的機構,“小升初保你上名校”的廣告詞在玻璃窗上連成一片。
升學憑成績卷的厲害,天價的補習費,六年級的學生們近乎996乃至007的作息…某小學的推薦生名單出來後、我在校門口目睹的一位同學與媽媽抱頭痛哭的場面。
但是現在回下個當年,雖壓抑枯燥,還挺痛苦,但競爭再激烈都在表情,看得清清楚楚:多做一道題,多背一首詩,多抄一個單詞,就可能成為最後小升初的贏家。
但是,現在小升初不考試了,自己反而看不懂了。
我說,你有哪裡不懂了?
他沒有直接回答我的提問,沉吟了片刻,說給我講講最近奇葩的經歷吧。
有個認識了多年的老師給他發了條微信,讓他中午去一趟她的辦公室。到了開口沒聊幾句,直接推過來自己的電腦,讓他幫忙修改一下學生的文書。
他覺得奇怪,老師您什麼時候開始做大學申請了啊?這還給學生潤色文書。
老師說,什麼大學啊?這些都是小升初。
他仔細看了看,全是想讀最強中學的小學生。每份簡歷挺震撼的:
三好學生、英皇八級、盃賽一等獎,該出現的名詞果然全勤,一個沒缺,並扯上這些名詞將自己的夢想吹得天花亂墜。
結尾還不忘照應一下開頭,對著想去的學校一通彩虹屁,甚至試圖把“此致敬禮”翻譯成英文。
他這才反應過來來,如今那幾所頂流的中學已經沒有了紙筆考試(其實是所有的都有的都沒有了),想要申請就得提供簡歷——沒錯,寫得還得是他這個留學生才熟悉的英文簡歷,在留學申請裡被稱為“文書”的東西。
用六七百個英文詞彙,描寫出自己過去六年小學生涯的歷史成就,學生錄取你的理由,然後附上自己個人簡介、家庭情況。
這讓他深受震撼!這是小學生的草稿?雖然連續用錯的高階單詞和長難句透出了一點對於英文能力的透支,但這已經超越了自己對小學生的認知。
以至於“恍惚間感到自己的大腦像是在初高中數學課上似的”,完全跟不上啊!
但這還沒有完。
隨後被開啟的三四篇文書,把盃賽一等獎換成希望之星五十強,或者把夢想從當外交官換成了當一名作家,總之各個都爭前恐後地表現出自己是力爭上游的“小學精英”。
他說,我作為一個已經在英國讀大學的人,看著小學生們的簡歷竟莫名生出一陣自卑,因為自己的童年而自卑,自己那沒有英皇八級,也沒有希望杯一等獎,如果今天小升初,根本寫不出這樣一份亮瞎眼的英語文書。
那不就被淘汰了嗎?
他嘆了一口氣,但就這樣一份小升初簡歷,也就還是個初稿。
我知道,在升學的內卷中家長早早就準備給孩子攢起簡歷:
琴棋書畫、足球籃球這些專案並沒有太多的稀奇,就連騎馬射箭,芭蕾管絃民樂都因為升學開始普及…
小學生鋼琴九級、琵琶十級經常遇見,游泳乒乓球,甚至資訊化至少拿到市級的獎項,才有希望。
所以,拼不過專案拼什麼?拼講故事的能力。於是,有能力的家長就自己擼袖子上,沒能力的家長掏個幾萬塊請來的修改乃至重寫服務…
而且簡歷包裝也有講究,名校加持很重要,因為小升初收到的簡歷也是以麻袋計數,招生老師都是快速盲選。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分析說,名校都會提供課外課,包括思維訓練(多是民辦),校內天天學和課外每週雞,效果能一樣的嗎?
這在中學招生老師的眼裡,那就是職業與業餘的差距。很多家長買“名校”學區房,卻不知道校內沒個助攻,這都不算真的名校。所以需要行家提前規劃。
於是,就催生的小升初文書服務的流水線,不僅有代寫/重寫服務,還能提前根據家長目標校的“教育理念”,早早規劃並重點培訓小孩的興趣愛好。面試過後還有影片演講,家庭面試輔導,機構的服務全方位。
沒有了考試的簡單粗暴,變成了1000個英文詞彙對決命運的一場暗戰。
他問我說,這是公平呢?還是不公平呢?
是的,現在大部分人的小升初都已經開始劃片搖號,甚至這裡面也不乏名校。但是為了保住學校的成績單——每年清北多少人,每年藤校又有幾個,總是會有一撮自主招生,引得家長前赴後繼。
買學區房看得是對口的初中,才藝的培養之前也是看中學特長的招生,各種盃賽就更不用說了,我遇到的很多小孩,其實到了3、4年級,才開始學奧數參加集訓拼成績。
就連搞了多年擇校的老專家都對我說,一個小孩的未來決勝在小升初。
這,能不卷嗎?
他說自己特別困惑,現在小升初都要過度包裝文書,那以後會不會有一天,初中升高中要寫研究生論文,高中申請大學得交篇博士論文?
會不會有一天,類似全美十項全能那樣的比賽會蔓延到小學一二年級?
會不會有一天,幼兒園的孩子們都得打全國辯論賽?
會不會有一天,就連醫院產房的牆上,都貼著文書代寫的廣告?
確實,小升初家長最焦慮。
因為現在沒有考試,所以家長開始紛紛攢簡歷。大多數人帶娃學才藝搞素質教育能風雨無阻,原始動力都不是為了培養興趣愛好,只是為了上好學校這一件事。
所以素雞總是雞飛狗跳,彈琴總是親子關係破裂的法寶。
升學雞娃這件事,就連鄧亞萍都不能倖免,她的佛系兒子本身並沒有多喜歡打乒乓球,但為了讀北京最好的中學(之一),被老媽逼著每天練球八個小時,最後拿到了全市青少第一。
我曾見過一個攢簡歷的媽媽,就因為少報了一項競賽,就被朋友圈言語圍毆(其實只是對她沒讓孩子考那個專案表示了下遺憾)搞到痛哭流涕…微信搜尋關注:愛知教學園地”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教學經驗和學習教育相關的內容!
她覺得自己耽誤小孩進六小強、進清北,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而且,現在不是隻有衝頂尖公立的家長才會這麼焦慮,讀國際學校的媽媽更焦慮,從孩子出生就開始為他們攢簡歷。
之前我寫過,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順義媽媽,入圈的首要任務,就是研究入住哪片兒別墅、考察周圍都是什麼型別的鄰居,最好美術音樂不分家:
左邊是曾梵志右邊是潘德海,附近還得有奧地利的鋼琴家。
因為對她來說,爬藤是十二年的規劃,教育不能只是膚淺地找個老師學,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優質環境的薰陶。比如,讓娃從小和音樂家組團做音樂,隨時能到鄰居家看走廊上的微型畫展。
有個媽媽我知道,她甚至曾經考慮,是不是花一筆錢,為小孩做個線上簡歷系統,能夠比較優劣項,做針對性的資源補充…微信搜尋關注:愛知教學園地”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教學經驗和學習教育相關的內容!
唉,沒有家長會放棄為教育拼一把的。
其實,有時候我也困惑,為什麼家長會這麼焦慮?
尤其是他們中間多高知,甚至名校畢業,小孩超過他們的可能性渺茫…
難道他們沒意識到,自己焦慮的盡頭,不也就是考上大學、找個工作嗎?
甚至在大學生資源過剩的當下,985畢業的本科都去國家單位當司機開車。
但是他們還是焦慮,砸錢砸時間一定要擠進某些學校的大門,好像不這樣,就辜負了來這個世界的意義一樣。
後來,有個朋友跟我說,焦慮是因為層次感。
今天如果你生活在三四線城市可能沒有這種強烈的焦慮感,因為一個985畢業生就是社會精英;
到北上廣深就不夠瞧了,清北教授周圍都是名校履歷的同事,中科院裡博導扎堆,一個當博士的都有學歷壓力,能不焦慮嗎?
焦慮會轉化成對下一代的期望值升高,在去分數化的升學之路上,為了孩子的精緻包裝各種卷,透過流水線一樣的操作,把他們送上暗潮洶湧的起跑線。
只不過,小升初雖有套路,但對傾盡努力的家長而言,依舊只是個盲盒。
捲到盡頭,未必能如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