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近20年的旅行社發展史中,北方有這麼一座城市,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結構,造就了這麼一群旅遊人,在國有經濟的大環境下,這群旅遊人將民營經濟做到了當地旅遊行業的頭部企業,反而國營旅行社一落千丈,甚至淘汰。時代不斷髮展,每個行業的發展也總能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找到影子。今天,我們就借鑑中國曆朝代的發展歷史,與這些“大社”的經歷相匹配,寫一寫這座城市旅遊人的故事,以不同朝代的代表事件,折射新時代的各旅遊企業的發展史,供各位看客一笑。
首先出場的是“周”,為什麼是周呢?因為他採用的企業發展政策是“分封制”,周的總部幾乎不做業務,只要你有需求,按年“交貢”,周就會賜你一塊封地,合同和保險從總部領取,其他方面任你隨意發展,究竟是要做組團、地接還是同業,總部不限制。據說周在鼎盛時期分封了800多諸侯,每年“朝聖”的時候,規模之龐大令人瞠目結舌。
圖文無關
其次出場的是“夏”,他在旅遊圈也是老前輩了,早期,也是勵精圖治,組團、地接、同業業務做得非常好,甚至一度收購了全國幾百家旅行社,並準備上市;但是由於某些原因,就是不喜歡給供應商結賬,大家只有在找他結賬時,才能感覺到自己是“龍的傳人”。這種不爽快結賬的習慣,讓他在旅遊圈的口碑越來越差,慢慢地就沒人和他玩了,你找人去要錢人家還特橫,唉,欠錢的是大爺!
第三位出場的是“秦”,原來他是這裡有名的地接大戶,我們都知道,地接做得越大,抵墊的資金也就越多。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有人和他說,“做組團吧,這樣可以欠著供應商的錢,補上‘窟窿’”。說幹就幹,他們引進了南方某品牌開始鋪門店,大力發展組團業務,透過“變法”,改變了當地原有的渠道加盟政策,一夜之間門店四起,業務發展的確實讓人羨慕,在這時內部說,東北方有一島國,據說那裡的櫻花很好看,咱們發包機過去吧,然而就在這一年,島國非要搶我們的某島,國內民怨四起,秦投入包機的錢一夜虧完,短暫的秦就這樣結束了。
第四位出場的是“商”,這是一家非常高傲的企業,在國內也是知名品牌了,底子極其雄厚。據說在這裡工作的人,出來都是“橫”著走。這家企業組團、地接、同業、包機業務一樣不少,總部裝修得也是非常豪華,差點就要“酒池肉林”了。一群老臣天天想著怎麼薅企業羊毛,早已挖空了“國庫”,資不抵債,供應商的錢無法償還,這時候,據說某非要搞一場“世界盃”,這恰好給了企業一個很好的藉口,於是他們對外宣稱“搞包機賠了錢”,一夜之間人去樓空,跑了……
圖文無關
第五位出場的是“唐”,這個氣質不一樣,可能是開國皇帝出生貴族吧,他們從來不做低價團,做的都是貴族的買賣,國際生意做的也不錯,藉助家族勢力,在只有少數旅行社能和“彎彎”交易的年代,率先拿下資質,明明200兩能做的生意,我偏要在市場上賣800兩,不為別的,只因“我願意”。疫情以前在旅遊圈內都以“教主”自稱,看誰不爽,總要收拾你一下。組團方面一開始只做直營店,但是看到大家都在搞渠道加盟,還搞得異常火熱,自己也慢慢放下了架子,他們的加盟說是有門檻、看血統,實際上只要你來,就允許你幹。
第六位出場的是“明”,據說這個“開國皇帝”也曾在某國任職,但是為人低調,出來後仍埋頭苦幹,慢慢發展壯大,組團、地接,步步為營,慢慢的積累了殷實的家底。“明”有個特點就是有風險的絕對不碰,縱觀市場上的幾大家族,但凡有實力的,誰還不弄個包機玩玩?可是人家就是不碰,沒事了就派“鄭和”出去鞏固周邊關係,他們的外交關係搞得非常不錯,悄悄躋身全國百強。在疫情之下,“深挖洞廣積糧”的政策,體現地恰當好處,難道他真的有“劉伯溫”嗎?
第七位出場的是“漢”,和明出身極其相似,不知道是不是這方面原因,在街上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隻要有“漢”的門店,旁邊就一定會有一個“明”,你仔細探索還會發現,有的兩個加盟店背後竟然是同一個老闆。漢最開始是先做組團的還是先做地接的,我記不太清了,但是他們會經常包機,沒事也會讓“張騫”出使“西域”,搞好外交關係,也成功躋身全國百強。
圖文無關
第八位出場的是“清”,清原本是外族人,他們在渠道上有一些獨特之處,據說是早年學習了南方某品牌的渠道精髓,再加上網際網路玩得好,甚至把學到的東西發揚光大;他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隻做組團,其他的都不碰,剛入關的時候為了體現民族融合,還破天荒地領著禮品到處走訪供應商,慢慢地一個外族人坐上了當地渠道老大的寶座,可惜的是,在西方資本主義的攻勢下,現已被殖民,具體下一步如何,未知……
第九位出場的是“元”,元本是其他行業的精英,和旅遊圈沒有半點關係,突然有一天晚上心血來潮,幾個部落的首領一商量——進軍旅遊業。他們長期的從業經驗,在渠道方面有了不一樣的戰術和玩法,習慣了中庸之道的中原人民還沒有完全接受這種模式,突然他們就佔領了全國市場,可惜的是,雖然放牧是專業的,種地這方面他們還不熟悉,而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們對當地“農民”還極其不信任,於是逐漸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漸漸全國各地紛紛起義,短命的王朝瞬間瓦解,小城也自立為王,割據一方。
第十位出場的是“民國”,這位“開國領袖”,深為傳統旅遊業不安,一心學習西方知識,想透過新的思想、新的武器拯救旅遊行業,由於海外留學,正好也弄了塊和“彎彎”交易的牌照,這時候“唐”還沒開始搞加盟店,於是他以200兩的市場價格,開始擴充地盤;各地軍閥為了能和“彎彎”做生意,紛紛加盟到旗下,這時候“唐”不願意了,帶著“明”和“漢”一起和“民國”幹了一仗,“民國”損失慘重,而且在武器研發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加上這次戰役元氣大傷,在疫情期各地軍閥雖然還自稱是“民國”,其實早已各自為政了。
圖文無關
第十一位出場的是“遼”,這也是一位其他行業的精英,同樣看到了旅遊圈這塊巨大的蛋糕,也想分一份,於是他吸取了“元”的教訓,迅速佔領全國市場,而且充分尊重當地人民,雖然也免不了會有一些猜疑,但還是給予了一定的“自治”空間,就在疫情前,還和“唐”、“漢”等其他人搞了一次包機競賽,成為小城至今難忘的“奧林匹克”盛會。不過在疫情前,老家傳來訊息,發生了一些變故,從旅遊圈退出來了。
最後一位出場的是“宋”,宋本是當地其他地主家的長工,由於地主家境殷實,他“黃袍加身”突然殺出旅遊界,在全城最好的地段置業,不求最好,只求最貴,據說成立的第二年開會時,由於賠的比第一年少了許多,大會上掌聲不斷;宋還有一個愛好就是喜歡玩“包機”,由於東家和各地機場、航司的關係好,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包機”大戶,據說目前一切良好。
這幾年的江湖(渠道),“金”、“西夏”、“大理”等也都短暫地出現過,由於沒有弄出什麼太大的動靜,我這裡就不一一敘述了,疫情之下“周”的諸侯也越來越少了,不過還是有一定的江湖實力。“商”據說搞起了其他產業,靠著僅有的業務在行業內刷著存在感,“唐”“明”“漢”“宋”受疫情影響,都在各自忙著處理家事,只是偶爾在“武林大會”上碰個面,不知疫情過後,江湖又會有怎樣的風雲變幻,又會留下怎樣的傳說。
星說旅遊,一個“披掛上陣”的“旅遊人”。
新冠疫情集中暴發,對旅遊的衝擊前所未有,與旅遊業直接相關的從業人員大量流失,一批人走了,一批人還堅持著,對於幹旅遊的人來說,旅行社更像是人生中一個服役的戰場!對工作,我一直不曾放棄,寫點什麼,也許只是證明我還在!
內容僅為個人見解,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期待各位讀者和專家批評指正。
本文禁止轉載或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