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的某一天毛主席拿到一份報告,上面主要是關於一位革命者的授銜請示。毛主席翻開看了一眼,然後說:“原來是鄭位三啊!他可是一位大功臣!”
秘書對毛主席說:“主席,現在評銜的同志們都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該給鄭先生什麼樣的待遇才是最合適的。”
毛主席想了一會,說:“他對革命有大貢獻,應該按照行政三級的待遇。”
如果有了解的小夥伴就會知道,行政三級的待遇相當於元帥,他享受的自然也是元帥待遇。那麼鄭位三究竟是誰呢?為何他的待遇需要請示毛主席來做最終決定呢?
首次授銜,多位將帥推辭
1950年12月30日,中央軍委總幹部管理部在向毛主席、劉少奇、朱德等人彙報工作的時候,提出把“研究軍銜實施的準備工作”列為1951年的工作任務。
1951年2月10日,中央軍委下發了《關於幹部評級工作指示》,指出幹部評級可為“今後實行軍階制度,奠定初步基礎”。
此後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聶榮臻和彭德懷,在許多會議的軍事報告中多次提到準備實行軍銜制的問題。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我軍的兵種發展很快,比如說空軍、海軍以及裝甲兵等等。然而在我軍和朝鮮人民軍協作的過程中,志願軍沒有軍銜,而朝鮮人民軍卻是有軍銜的,這也給作戰帶來了許多不便之處。
毛主席在得知這件事後,向全軍發出:“一定要將蘇聯一切先進經驗都學過來,務必改變我軍的落後狀態,建設我軍為世界上第二支最優良的現代化革命軍隊。”
因此在1953年1月9日,中央軍委指出:“如果可能的話,務必在今年7月份在全軍實行軍銜制度和薪金制度。”
同年9月上旬,彭德懷在給毛主席的一份報告中曾說過:“軍銜主要是確定每位軍人在佇列中的地位和權力,方便按照規章制度行使職權。同時這也是國家給予軍人的一種榮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鼓勵大家的上進心。”
在最初的授銜名單中,毛主席被提名授予大元帥軍銜,也是最高軍銜。但在討論元帥軍銜的時候,毛主席堅持不要大元帥軍銜,更不要勳章。
毛主席說:“評軍銜是一項很大,而且很不好搞的工作,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
毛主席說完這句話後,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人也紛紛擺擺手,說不要軍銜。
1955年授銜之前,參加過秋收起義的羅榮桓在得知中央要授予自己元帥軍銜的時候,主動給黨中央和毛主席寫信,表明自己對革命的貢獻不大,希望組織不要授予自己這樣高的軍銜。
當時擔任裝甲兵司令員的許光達被評為大將後,幾次寫信給中央,要求評低一級。還是彭德懷親自找許光達面談,他這才答應接受大將軍銜。不過儘管他接受了大將的軍銜,但卻要求降低一級薪金待遇。
擔任評銜工作的徐立清,按照其軍功和資歷應該被授予上將軍銜。然而在討論上將名單的時候,因為需要減少上將的名額,徐立清主動要求將自己降為中將。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副軍職幹部甚至正軍職幹部授大校的人也不計少數,他們都沒有因為這件事而鬧情緒。
老一輩革命家在評軍銜的時候作出表率,推動了評銜工作的順利進行。提出的將官名單共有1000多人,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紅軍時期入伍的,也有不少人是在抗戰時期入伍的。
在評銜過程中,彭德懷和羅榮桓領導評銜的工作人員要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除此之外他們還需要照顧來自五湖四海的將領,並適當考慮個人資歷,也要照顧少數民族幹部和起義將領。
有一位曾經參加過南昌起義的老幹部,在戰爭年代也擔任了不少重要的職務,但非常可惜的是他在個人生活上犯了一些錯誤。在評定此人軍銜的時候,中央軍委全面分析了他的功過,最終還是決定授予他中將軍銜。
羅榮桓說:“只有這樣才能服眾,對他本人也是一個促進。如果過於嚴苛的話,則會適得其反,產生不好的影響。授銜後,這位幹部感受到黨對他的教育和關懷,也做出了相應的改變。”
1955年9月初,在羅榮桓的主持下,軍委召開了授銜工作總結會議,羅榮桓在會議上宣讀了少將以上人員的名單。
1955年首次授銜,元帥和大將各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800名……
1955年9月27日,我國第一次授銜在北京舉行。毛主席將元帥軍銜的命令狀分別授予朱德、彭德懷、賀龍等10人,這天國務院也舉行了授予將官軍銜和勳章的典禮。
周恩來總理分別將大將、上將、中將、少將軍銜的命令狀頒給粟裕等在北京的將官,隨後各大軍區也先後舉行了授銜儀式。
其實在授銜儀式開始之前,還曾發生過一件事情。那就是評銜的工作人員在整理資料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十分為難的人,他就是鄭位三。
工作人員不知道該給他怎樣的待遇,因此這件事便交給毛主席決定。
鄂豫皖蘇區主要創始人之一
鄭位三1902年10月21日出生在湖北省黃安,16歲就考入湖北省甲種工業學校,因為排名第三,因此改名為“位三”,這樣大家一聽他的名字就知道他曾考了個第三名。
1925年底,鄭位三光榮的加入共產黨,從這以後他走上了中國革命的歷史舞臺,開始了革命家的生涯。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勝利攻佔了武漢,中央黃安縣黨團特別支部也從之前秘密的狀態轉為公開,鄭位三被推選為黨團特別支部的委員。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後背叛革命,大革命運動也因此失敗。同年8月,國民黨反動派開始對黃安地區的共產黨員進行瘋狂的“圍剿”和“廝殺”,鄭位三由於工作突出,因此成為國民黨首要通緝的共產黨人之一。
在可怕的“白色恐怖”之下,許多意志不堅定的共產黨員要麼退出,要麼背叛革命,縣委常委中只剩下鄭位三一人。鄭位三不害怕國民黨的壓迫,而是堅定地站出來組織起一批共產黨員,重新建立了黃安縣委。
9月下旬到10月間,鄭位三按照黨的會議精神和中共湖北省委關於發動秋收起義的計劃,組織和領導了黃安的“九月暴動”。
這場暴動舉起了土地革命的旗幟,沉重地打擊了土豪劣紳的反革命復辟活動,大大鼓舞了農民革命的鬥志,為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揭開了黃麻起義的序幕。
1927年11月13日黃麻起義爆發,當時鄭位三為起義做了許多準備工作,也因此積勞成疾,未能和大家一起參加起義活動。
1930年3月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6月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成立,不久後鄭位三被調到特區蘇維埃政府工作。
鄭位三為鄂豫皖蘇區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也是鄂豫皖蘇區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1932年6月,國民黨30萬大軍朝著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起了第四次“圍剿”。在如此危難之際,鄭位三接任了中共鄂東北道委書記的職務,從這以後他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
1933年是鄂豫皖蘇區十分慘痛的時期,在國民黨的瘋狂“清剿”下,很多地方都變成了無人區,而鄭位三一家也死的死,傷的傷。
鄭位三的父親曾擔任過蘇維埃主席,由於長時間在深山老林內活動,導致身上長了一身的毒瘡,最終病死在山中;母親因為長時間沒有吃過飯,最終因吃野草中毒而死。
除此之外鄭位三自己也長了一身的疥瘡,由於沒有藥物治療,他的傷口經常化膿,反反覆覆發作。儘管如此,鄭位三還是經常和游擊隊員一起鑽樹林,過著風餐露宿的日子。
不管生活有多苦,困難有多多,鄭位三始終都沒有放棄堅持革命。他經常給大家講一些大革命時期所發生的事情,鼓勵大家一定要堅持下去,就算是隻剩下幾個人也要堅持革命,和敵人戰鬥下去。在鄭位三的影響下,戰士們的情緒越來越高。
鄭位三領導的遊擊總司令部和羅山地方武裝,當時他們主要活動在黃安、光山等地,與此同時他們還和活動在其他縣的獨立團、游擊隊保持聯絡,大家配合紅軍主力部隊攻打敵人。
鄭位三在做領導工作的時候,發現一些區鄉幹部們三五人一隊,身上攜帶短槍和匕首,偷襲敵人,也能儲存自己。鄭位三及時總結經驗,提出建立便衣隊的正確主張,這樣一來敵人也分不清究竟是普通的群眾還是共產黨。
為了方便便衣隊更快地發展起來,鄭位三在羅山縣卡房多次舉辦訓練班,親自教戰士們如何偽裝自己。除此之外他還規定了“游擊戰爭、晝伏夜出”的活動方針。
便衣隊的活動加強和黨和群眾的聯絡,也配合了主力紅軍的行動,當時中共鄂豫皖省委對這一斗爭形式曾給予了高度評價。
不計較個人得失,顧全大局
1943年春天,李先念等人向中央發去電報,希望中央可以派幹部到鄂豫邊區進行工作,以便加強部隊和邊區的領導。同年9月,華中局決定派鄭位三作為代表,前往鄂豫邊區參加黨政軍的領導工作。
將鄭位三派去鄂豫邊區是組織經過反覆思考後作出的決定,畢竟他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在鄂豫皖邊區有很大的影響力,也有一定領導能力。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鄭位三在接收到任命後,沒有立即前往鄂豫邊區,而是請示華中局,先讓劉曉去鄂豫邊區瞭解其情況。最終在得到李先念等人的明確歡迎後,鄭位三才動身啟程。
小夥伴們看到這裡一定非常疑惑,鄭位三前往鄂豫邊區上任,為何會採取如此謹慎的態度呢?
首先鄂豫邊區以及新四軍第五師在成長過程中,始終處於日偽頑三方面的夾擊中,和其他的兄弟部隊也處於完全隔絕的狀態。
在這種前提下,鄂豫邊區和新四軍第五師只能透過電臺和中央及軍部取得聯絡,而中央和華中局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對鄂豫邊區及五師部隊有著具體的瞭解。
其次當年新四軍四支隊高敬亭在對待上級派來的幹部的做法有些不妥,因此鄭位三對其還是有些忐忑的。
這也是鄭位三採取慎重態度的重要原因,不得不說他真的是一位心思的人。
鄭位三來到鄂豫邊區之前,中央是任命他擔任鄂豫邊區黨委書記以及新四軍第五師政委的職務,然後當他抵達鄂豫邊區後,卻沒有對外公佈這個任命,而是以華中局代表的名義參加工作。
1943年11月24日,鄭位三在歡迎大會上曾說過:“華中局和軍部的首長派我當代表,來給五師的同志們一個獎勵。這裡面是有兩層意思的,第一是五師的同志們在整個新四軍、整個華中發展工作中是佔第一位的;第二,邊區和五師在整個華中單位中獨立工作的精神也是頂好的。”
除此之外鄭位三還強調說:“軍部首長對五師的獎勵是很準確的,五師受之無愧。你們能取得這樣好的成績,相信和李先念師長、任質斌副政委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鄭位三對邊區以及新四軍第五師的高度評價,既對邊區廣大軍民的革命鬥志是一個極大的鼓舞,也避免了邊區和部隊因為領導調整而引起的不滿。
鄭位三的這種做法並沒有影響他在邊區以及第五師的威信,相反他受到了格外的尊敬,邊區黨委和五師領導始終保持著他在地方和軍隊中的領導地位。
1944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和華中局再次給鄭位三發來電報,強調他在邊區和五師的任命,然而鄭位三再次將這份任命壓下,沒有公佈,因為他不想讓邊區和五師的同志們心裡不舒服。
鄭位三不僅壓下中央對自己的任命,還在各種場合極力肯定邊區和五師之前的工作,表揚新四軍第五師的團結工作做的是非常好的。鄭位三曾說過:“在新四軍7個師當中,我認為李先念師長團結工作做得是最好的!”
鄭位三來到鄂豫邊區並不計較自己的職務,而是從當時邊區領導集體的實際出發,從黨事業的大局出發。鄭位三雖然沒有公佈中央對自己的任命,但他這樣做也是為了保持邊區領導集團的團結和穩定。
大家從這裡不僅能看出鄭位三實事求是和高度謹慎的工作作風,還體現出他心底寬廣、顧全大局的品質。
雖無軍職,但享受元帥待遇
由於鄭位三在長期革命戰爭中積勞成疾,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中央的批准,他長期養病。儘管鄭位三在家養病,和病魔作鬥爭,但他仍關注這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衝破落後的傳統觀念,寫下了幾百萬字的日記,在哲學、經濟學等方面有著創造性的貢獻。
鄭位三在湖北休養期間,始終積極為黨和人民工作著。在此期間,他主要抓兩件事:第一抓人才的使用和教育;第二抓理論的研究和實踐。
在抓人才方面,鄭位三主要做了三件重要的工作:
第一是高舉統一戰線的大旗,恰當使用舊職人員。
剛解放的時候,湖北有4000多名舊職人員,他們因為政治歷史無法搞清而難以使用。鄭位三覺得他們是非常有用的人才,如果因為之前的政治歷史無法搞清而不錄用的話,實在是有些可惜。
鄭位三經過調查和研究,將這些舊職人員分為三種類型,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的對待。鄭位三將自己的想法向省委提出,當時擔任湖北省委的是李先念,和鄭位三是老同事了,他知道這件事後果斷採納了鄭位三的意見。
第二是加強對工農幹部的教育和培養,積極從群眾中挑選有能力的人,擔任幹部等職務。
解放初期,湖北農村大部分都是新的解放區,而這些地方是十分缺少領導的。鄭位三提出在農民中選拔和培養新的幹部,為了能夠選出優秀的幹部,他還提出了三條選拔幹部的標準,分別是革命性強、聯絡群眾以及服從共產黨的領導。
除此之外鄭位三還制定了上級領導不斷進行教育、發動群眾隨時進行監督等措施。這些措施對當時選拔、培養幹部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第三是親自給學員們上課、作報告。
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惦記養病中的鄭位三的狀況。1951年江青在湖北參加土改,毛主席特意讓她去武漢看望鄭位三,希望鄭位三可以快點恢復健康,早點出來擔任新的領導工作。
1953年冬天,鄭位三的膽囊炎發作了,一時間疼痛難忍,不久後就住進了湖北醫院。某天李先念陪劉少奇和夫人王光美親自到醫院看望鄭位三,劉少奇等人十分關切地詢問鄭位三的病情,還詢問了醫院關於他的治療方案。
劉少奇說:“如果病情還不見好轉的話,就立刻去北京進行會診。”除此之外劉少奇還對鄭位三說:“希望位老能夠早點恢復健康,儘快出來為黨和人民工作。”
1954年12月21日到25日,鄭位三被選為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從1955年4月開始,鄭位三定居北京。
我國首次實行軍銜制度,此時的鄭位三雖然沒有軍務在身,但鑑於他對黨、對人民所作出的重大貢獻,毛主席還是將他定為行政三級,享受元帥待遇。
面對新的生活環境,鄭位三仍保持著清貧和樸素的生活習慣。在實行供給制的時候,鄭位三每個月能夠得到300元的津貼,他在收到這筆錢後沒有為自己增添一件新衣服,而是拿給革命烈士的後代,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
鄭位三和家人始終過著節儉的生活,他也始終保持著一位老共產黨員特有的廉潔和自律。
鄭位三身居高位卻從不搞特殊,更不為錢財所心動。新中國成立後,對於報刊、書籍提不提到他的名字,或者將他的名字擺在什麼位置,鄭位三從來都不計較。
當有人請鄭位三講軍史或者革命史,當他講到自己的時候總是先稱讚其他人,從不提自己。鄭位三不僅對自己嚴格,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十分嚴格的。
鄭位三的女兒鄭復康曾說過:“父親從不強求我們做些什麼,也不說教,但他始終相信言傳身教,用自己為人處世的方式來教導我們,也影響著我們。他對我們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他希望我們能夠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鄭位三無所畏懼,不計較名利得失,他也不會說假話、辦虛事,也不會搞什麼關係。鄭位三先生的胸懷、他的預見性、他的學習精神以及與病魔鬥爭的頑強意志力都令人所折服。
1956年9月15召開的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鄭位三再次當選為中央委員。
1975年鄭位三的病情越來越重,3月中旬住進了北京醫院,5月開始動手術,然而非常可惜的是手術過後,他的病情仍不見好轉。因此鄭位三一直住院,直到7月27日的時候,鄭位三因患胰腺癌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73歲。
1975年8月3日,鄭位三的追悼會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等人紛紛送來花圈。鄧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等人參加了追悼會,並向鄭位三的家屬表示慰問。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擔任副主席的鄧小平主持了鄭位三的追悼會,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致悼詞。
鄭位三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他功高不自居,位高不自恃,他的革命精神將永遠值得後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