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很多人說,在開國十大元帥中,陳老總不應該被授予元帥。因為在授銜的時候,他已經不在軍隊了,按照規定,不在軍隊的人不應參加授銜。還有人說他不應該被授予元帥的原因是他的軍事能力不行。
為什麼會人這樣說,其實也十分簡單。他們給出的理由是,陳老總只是政治能力強,軍事方面確實不行,特別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雖然陳老總是華野(後面的三野)的司令員兼政委,但是他自己沒有親自指揮過戰役,軍事指揮是由副司令負責。特別是在當時還有軍委的命令:大政方針交由陳毅負責,軍事指揮交由粟裕負責!
當然粟裕將軍的軍事能力毋庸置疑,而且在當時的解放軍將領中,又有多少人的軍事能力強過粟裕呢?陳老總的軍事能力自然是比不過粟裕,也正是因為如此陳老總全力支援粟裕在華東的軍事行動,而粟裕這全身心地投入軍事指揮中。
兩人堪稱華野雙壁,最佳搭檔,兩人在華東戰場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可以說兩人在解放戰爭中配合得十分好,兩人也從工作上的戰友關係,變成後來的兒女親家,可以看出來兩人的關係真的十分好。
華野大的戰鬥,都是粟裕指揮的,從這點上來看陳老總在軍事上確實沒有什麼建樹,但是你能說他的軍事能力不強嗎?能以此說授予陳老總元帥軍銜不合適嗎?當然不行了,我們首先要明白一點,將帥將帥,將和帥是有區別的。將領負責具體的軍事指揮,而元帥則是負責全域性的。
試想陳毅如果沒有軍事能力,那是如何在紅軍中脫穎而出的,是如何成為井岡山三巨頭之一的?在紅軍主力長征後,他和項英負責領導留下來的紅軍。如果沒有軍事能力,是如何堅持了三年的游擊戰的?如果沒有軍事能力,在皖南事變後,他為何能成為新四軍的代軍長的?
也許軍事能力不是陳老總的強項,但是你不能說他沒有軍事能力,甚至以此否定他的元帥軍銜!陳老總不僅有軍事能力,而且軍事能力不弱,還十分具有戰略眼光。開國上將葉飛,曾長期在陳老總的領導下,他曾說:論軍事能力,我們差陳老總一大截!
也許有人說葉飛上將這是對老上司的尊重,那麼我們通過幾個具體的例子,來看一下陳老總的軍事能力,看看他的戰略眼光吧!
紅軍主力長征之後,項英和陳毅留下來堅持游擊戰爭,國民黨始終想要將項英和陳毅領導的部隊給殲滅。1935年的春夏之交,蔣介石得到情報,陳毅等人已經轉移到粵贛邊境,於是立刻調集重兵對該部進行清剿。
當時蔣介石調動了大概四萬兵力,在粵贛邊境佈置了三道封鎖線:第一道封鎖線是贛粵邊東面的桃江、西面的章水、南面的湞水,嚴密控制所有的渡口和可徒涉的河段;第二道封鎖線在江西大餘、南康、信豐和廣東南雄之間的公路沿線,設據點、修碉堡、駐軍隊,晝夜放哨巡邏;第三道封鎖線是在遊擊根據地周圍的墟鎮、村莊上駐軍隊、築碉堡扼守,隨時出動襲擊搜剿。
可以說這個佈置,就是要步步為營,想要將陳毅等部徹底剿滅,可是面對國軍的嚴密封鎖,陳毅和項英沒有害怕,反而胸有成竹,他們決定來一個“敵進我進,圍魏救趙”。陳毅親自組織了這一次行動,他決定用一個叫烏徑的地方開啟局面。
烏徑是南信公路上的一個鎮,也是敵人自認為比較可靠的後方,當國軍(粵軍)進山去圍剿游擊隊時,保衛這裡的只有100多人的靖衛團和區公所的相關人員。
而陳毅早就透過地下黨的同志瞭解清楚這些情況,他立刻向游擊隊副大隊長葉明魁,親自向他佈置夜襲烏徑的任務,並且說了方法。按照陳毅的指示,葉明魁帶著幾十人的游擊隊在夜裡跳出敵人的包圍圈,急行軍100多里,天亮錢感到了烏徑。
葉明魁帶著游擊隊打進了鎮公所,全殲靖衛團,打死了靖衛團總,給敵人以極大震撼。而且葉明魁按照陳毅的指示,帶著游擊隊員們,將紅軍的標語貼滿了烏徑鎮,然後迅速安全撤離。
等到天亮,群眾看到鎮上的標語,都紛紛議論是紅軍回來了,敵人也知道了這一情況,他們唯恐烏徑有失,那樣他們就失去了後方,於是他們趕快,將進山清剿的一部分兵力調回烏徑,這樣減輕了油山游擊隊的壓力。
當然這事情還沒有完,陳毅又讓游擊隊員西華山鎢礦局礦警隊。在陳毅的指示下,游擊隊負責人曾彪帶著十幾名游擊隊員,打扮成挑鎢紗的工人,隱蔽在礦警隊駐地的樹林子裡,等到黃昏的時候,礦警隊長按照慣例在給礦警隊訓話,此時曾彪直接開槍打死了礦井隊長,然後高喊繳槍不殺,游擊隊員趁機衝了上去。
礦警隊亂作一團,直接當了游擊隊的俘虜,這個影響更大,敵人也得到訊息了,他們沒有想到,先是在烏徑出現了紅軍,現在在西華山這裡又有游擊隊,這裡是他們的後方,游擊隊在這裡來去自如,讓他們怎麼能夠放心。
於是敵人只好把進山“清剿”的部隊再調一部分回來,這一次又減輕了北山游擊隊的壓力。就這樣在陳毅的指揮下,紅軍游擊隊不斷襲擾敵軍的後方,敵軍不斷抽調清剿部隊回防,就這樣他們清剿游擊隊成了一句口號。
在這裡,陳毅陳老總用的是圍魏救趙的計策,你能說陳老總不懂軍事,他老人家不僅懂,而且和兵法相符合,不是真正懂軍事的人,能做出來這樣的部署嗎?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的時候,陳老總親自制定軍事戰略的次數很多,比如在第二年他又實施了瞞天過海的計策。
1936 年夏天,蔣介石再度調集重兵對粵贛邊紅軍游擊隊進行圍剿,鑑於上一次的失敗,這一次蔣介石調來了自己的嫡系46師,該師的師長戴嗣夏,是蔣介石的心腹,他也被蔣介石稱為“碉堡專家”。他在進攻游擊區的時候,將碉堡修在山口,修在山坑,就這樣用堅固的工事進逼游擊區。
面對這樣一位難纏的對手,項英、陳毅不得不重視,在1936年9月項英和陳毅召開幹部會議。為粉碎敵人第46師的進攻研究對策,並且作了“九月決議”,其中重要一點是:游擊區放手搞“兩面政權”, 赤、白交界區搞“黃色村莊”,以應付敵人,保護群眾和游擊隊。
具體怎麼實施是由陳毅負責的,當時陳毅和相關人員研究派遣一切沒有暴露身份的黨員,或者開明人士去擔任保長和甲長,去建立兩面政權,就是表面上是國民黨的政權,實則這些基層政權掌握在我黨手裡。
建立兩面政權實施起來十分順利,建立黃色村莊就相對困難了。在此時陳毅除了佈置任務以外,還親自出馬,總結經驗,親自帶隊到敵人的保甲地區,當時有個地方叫黃坑,這個地方位置比較重要,位於大餘縣大餘縣板棚下(游擊區)與池江鎮(白區)之間,是板棚下到池江鎮的必經要道。
當時的黃坑保長,組織地方反動武裝,迫害群眾,每當國軍來搜山時,他還主動帶路,這樣一個人給紅軍游擊隊帶來了巨大麻煩,鑑於這樣的情況,陳毅親自帶著游擊隊員,深夜潛入黃坑,直接敲開黃保長家的門。
陳老總以勢鄙人,黃保長嚇得不敢說話,完全被陳老總所威服,陳毅給他作四條規定:一不準帶路搜山,二不準打鑼吆喝報告,三不準盤查扣留,四要向游擊隊傳遞情報。為了活命,黃保長也答應了。
黃保長不是口頭上答應,而是被陳老總所折服,這麼多國軍都不能剿滅這些游擊隊員,他們想要自己的小命那還不是手到擒來,黃保長真正成了“兩面派”,黃坑也成了“黃色村莊”!
這個兩面派,主要說的是,這些人表明上是國民黨的人,實際上是為紅軍游擊隊做事,而黃色村莊,指的表面上是國民黨統治的村莊,暗地裡是游擊隊的落腳點,這就是瞞天過海。
而這一招瞞天過海,在抗戰中被陳毅陳老總運用得更加廣泛,1939年秋,黨中央就指示新四軍一部堅持江南鬥爭,主力向江北發展。當時陳老總是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指揮,他也知道向北發展十分困難,一方面有長江阻隔,另一方面是國民黨的限制。但是陳毅用了一招瞞天過海,直接達成了向北發展的軍事戰略。
當時江北有一個叫李明揚的實力派,他從第三戰區申領到了10萬發子彈,但是這一批子彈要從浙皖交界運送到江北十分麻煩,需要穿過多道七日軍封鎖線,無奈李明揚指的請求新四軍陳毅部幫忙。
陳毅見到李明揚的親筆信,十分高興,他立刻找來粟裕(副指揮)商定:從第二支隊抽出力量組成一個加強營,由陶勇、盧勝率領,擔任協助護送彈藥到蘇北的任務;護送彈藥任務完成後,過江部隊繼續留在江北發展。
1939年11 月中旬,在新四軍部隊的護送下,彈藥成功送到了江北李明揚手中,陶勇、盧勝所帶的部隊也藉機渡江北上,以援助友軍之姿進入蘇皖邊區,並與梅嘉生支隊合編為蘇皖支隊,最終同活動在淮南的第五支隊取得了聯絡,走出了“向北發展”的關鍵一著棋。陳、粟在確保護送彈藥安全、發展抗日統戰關係(陽)同時,謀劃讓部隊無障礙渡江、“向北發展”(陰),演繹的還是“瞞天過海,陰陽合一”的戲碼。
從幾件事上可以看出來,陳老總軍事能力還是相當不錯的,而且這種軍事能力不是具體到某一場戰鬥,而是從大局出發,著眼於最終目的,為最終目的服務,這明顯是一種軍事戰略。所以陳老總軍事能力很強,而且十分有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