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西安9月17日電(李志強)近日,由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自主研發的3米翼展仿蝠鱝柔體潛水器,在我國西沙北礁海域成功完成1025米大深度滑翔與撲翼一體推進海試,成為全球首例完成此舉的具有應用能力的仿生水下航行器,未來將在海洋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由西北工業大學牽頭的“自主變形仿生柔體潛水器研製”專案,也於近期順利通過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綜合績效評價驗收。
長期以來,為了更好地進行海洋資料採集、海洋資源利用,更好地保障海洋權益,世界各國都在高階水下航行器方面開展了尖端科技研究。當前,各國已經投入使用的自主水下航行器中,存在難以同時兼顧工作時長與機動性、隱蔽性差、對海洋生態擾動大等短板,限制了水下航行器的大規模深入化的應用。
在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大背景下,自2016年來,西北工業大學自主水下航行器團隊瞄準未來海洋開發需求,致力於解決限制水下航行器有效利用的卡脖子難題,先後自主研發了4型仿生水下航行器工程樣機,併成功開展了水池試驗、湖試、海試。
海試過程示意圖 西北工業大學供圖
近期海試成功的Ⅳ型樣機,翼展3米、重470公斤,具備滑撲一體混合推進能力,它既能在水中高效長距離“滑翔”,也能超高機動“撲動”,融剛性“軀幹”與柔性“雙翼”於一身,無論是外形還是動作,都和真正的蝠鱝高度相似。專案負責人潘光教授介紹:“它和蝠鱝的滑翔和拍動相似程度已經接近了90%以上。”該型樣機已經完成了1025米大深度的滑撲航行試驗,並採集溫鹽深水文資訊,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團隊師生在海試現場 西北工業大學供圖
據瞭解,研發團隊從基礎研究到工程應用,走過了全鏈條的自主研發之路——突破了蝠鱝生物的仿生運動資料分析、流體力學機理研究、多自由度剛柔並濟仿生撲翼結構設計、模擬生物神經仿生控制等多項核心尖端技術。
這款工作時間長、機動性高、載荷量大、隱蔽性強、生物親和性好的仿蝠鱝潛水器,滿足廣域粗維度+原位細維度監測需求,可應用於各種水下環境監測、海洋大資料採集、海洋牧場養殖等場景。比如,可以在海洋牧場當中和魚群混遊,監視海洋牧場魚群健康狀態,此外,還可以進一步增加它的聲學、磁學感測等載荷,針對未來海洋環境保護,開發起應用價值。
目前,研發團隊已經開始和相關單位合作,對西沙北礁珊瑚開展了環境監測,並採集了周圍1000米深度海域溫度、鹽度、深度等水文資訊。
科普:
蝠鱝因其形態像蝙蝠而得名,又稱為“魔鬼魚”,是一種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軟骨魚類,其有一對寬大的翅膀,透過撲動雙翼實現超高機動推進,同時展開雙翼還有利於長距離滑翔。
(責編:李志強、吳超)
本文來自【人民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