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謀士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家族式人才。“王佐之才”的荀彧所在的潁川荀氏,他的侄子荀攸被稱為曹操的“謀主”,奇謀百出,輔佐曹操成就霸業;而荀彧的四兄勸說冀州牧韓馥讓出冀州與袁紹,助其獲得稱霸河北的資本,荀彧的同族兄弟荀悅是著名的史學家,著有《漢紀》30篇。還有分立魏蜀吳的諸葛三傑,竊取曹魏天下的司馬八達。從中可以看出東漢末年知識壟斷的嚴重。
東漢知識的壟斷起源於家學,即某些家族掌握了某儒家經典書籍的專有解釋權,也就是史書上常說的有“治經”計程車族。謝氏的文學,賀氏的經學,裴氏的史學,祖氏的天文歷算等,諸如此類,各種經學逐漸被各個家族壟斷,這些家族子弟從小就可以接受家學教育。
而其他人想學到這些卻千難萬難。經學大師拜馬融門下求學的時候,三年沒見過馬融,都是門下“高材生”教新來的鄭玄。劉備和劉德然靠著花錢和同鄉的關係才拜入盧植門下。公孫瓚則是靠著老丈人的關係。這些人都還是有一定的地位和經濟實力的,像普通的百姓則是完全接觸不到書籍知識。整個大漢朝能認識字的人幾乎不足百分之一,但凡認識個字在本地就已經算是了不起的人物了。也因此,大漢朝才會出現相當多的四世三公之類的人物。因為“人才”都是出自自己家,完全沒有競爭壓力,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就把自己的位置傳給兒子們。
當知識被壟斷,越來越少的人能夠獲得知識,沒有知識就無法獲得上升的渠道。畢竟就算皇帝想讓別人來坐這個位置,也要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才可以。但是這些知識除了世家子弟們,別人幾乎是無法學習到的。而隨著知識壟斷,階級固化,財富自然而然地開始向少數頂層人聚集,土地兼併,蓄奴,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困苦,士族的地方勢力越來越強大,當遇到天災,動亂也就必然了。隨著中央失去對地方的控制,地方勢力隨之而起,尤其是各地豪強有人有地,演變成軍閥混戰就很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