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曼蒂公主
迪拜風光
中東地區,地處亞非歐三大洲交界地帶,位於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和裡海(內陸湖)之間,所以被稱為“三洲五海之地”,中東自古以來還是連線兩河流域文明與埃及文明的紐帶。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在這裡生根發芽,東西方文明也在此交匯、滲透、融合。此外,中東地區還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是古代人類最重要的貿易中轉站。
古代推羅港風光圖片
最早是海上民族腓尼基人掌控著中東地區的貿易大權,西頓和推羅是當時的貿易良港和工商業中心。早在公元前16世紀,腓尼基人就憑藉自己卓越的航海本領,在整個地中海沿岸進行廣泛的海上商貿活動。
他們不僅做各路商家的補給生意和中介貿易,還出售自己的產品,比如橄欖油、葡萄酒、穀物和豆類,以及他們獨有的一種非常貴重的紫紅色染料。在閃米特語中,腓尼基的意思就是“紫紅色”,因其盛產紫紅色的染料而得名。
腓尼基人堪稱古代最偉大的經商民族,腓尼基文明尤其是文字、商業和航海對中東地區其他民族的發展,還有愛琴海文明和後來的伊斯蘭文明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腓尼基人與商船
阿拉伯文明的發源地在阿拉伯半島,也是伊斯蘭教興起的地方,北與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接壤。阿拉伯半島的西南部瀕臨紅海、亞丁灣和阿拉伯海,從事海上貿易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自古就盛產商人和水手。
那裡雨水豐沛、土地肥沃,也適宜農耕,因此物產比較富饒。而半島北部和中部則多為沙漠、曠野和山區,那裡的阿拉伯人多數只能靠遊牧為生,他們不僅放牧牛羊,還飼養了沙漠中最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駱駝。
阿拉伯人與駱駝
在古代中東,不僅腓尼基人是出色的經商民族,後來崛起於迦南的猶太人也有著非凡的經商才能。公元前2世紀時就有猶太人進入阿拉伯半島,耳濡目染了猶太人的生活習性與經商習慣後,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聰明圓活的阿拉伯人也做起了買賣。
早期的阿拉伯人主要靠吃苦耐勞的駱駝在沙漠中長途跋涉,把商品運送至遠方的商站或港口,再把那裡的商品販運到各處散居地進行銷售。八、九世紀就被廣泛流傳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其中就有很多關於商人的故事。
阿拉伯商人
那麼,僅憑“沙漠之舟”——駱駝一步步緩慢地行走,就能讓阿拉伯人的帝國稱霸世界626年(632年——1258年)之久嗎?顯然遠遠不夠。其實,讓阿拉伯人曾經獨霸天下的秘密是他們發明的帆船。
蘇美爾人帆船壁畫
在中東,最早使用帆船的歷史可追溯到蘇美爾人,在人類歷史上是他們最先發明瞭有輪子的車輛用於陸路運輸和作戰,此外他們還製造出了帆船用於水運貿易。蘇美爾人的這兩項發明創造,深刻地影響了中東文明乃至人類的文明程序。
蘇美爾人戰車
與造船資源比較豐富的其他民族相比阿拉伯人的條件則極為遜色。阿拉伯半島炎熱乾燥,沙漠曠野面積廣大,木材和樹脂等造船所需的必備材料自古奇缺。
可是,這些困難並沒有讓精明能幹的古代阿拉伯人卻步,他們靈活學習各個民族的造船原理,最後借鑑了巴比倫人的造船經驗,經過改良並取得了成功:用椰子纖維搓成繩,並把繩紮成捆,再將捆一個一個紮起來綁在一起,縫製在樹條上,製成筏子,最後把羊皮綴上去當做帆。張開帆,船就能順風行駛了。
阿拉伯人三角帆船雛形
經過無數次探索和改進,阿拉伯人終於掌握了編制木船的技術,實現了海上貿易之夢,並在業界取得了初步話語權和競爭力,民族自信心得到了空前提高。在公元前2世紀,印度的桑吉雕刻中,就出現了阿拉伯人縫製木船的畫面。
隨著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的成熟與掌控,越來越多的原本習慣於遊牧生活的阿拉伯人開始下海經商。有錢人當老闆,資金缺乏者就去當水手,各得其所,一批又一批的航海高手在民間湧現。經歷一段時間的應用和改造,阿拉伯人最終發明創造出了改變他們民族命運的三角帆船,被世人稱為阿拉伯三角帆船。
阿拉伯人改良後的三角帆船
阿拉伯三角帆船,通常採用斜三角帆,船體修長細瘦,加上靈巧易轉動的大面積三角帆,使其在逆風狀態下也能快速行駛,並且能夠曲線前行。最早有關三角帆船的記載出現在886年希臘的手抄本上,有“單桅大三角帆船”,“最早為阿拉伯人使用”的描述。
1998年由德國打撈公司在印尼海域發現並打撈上岸的一艘滿載中國唐朝貨物的縫合商船,整條船沒有一個釘子,後被學界成為“黑石號”。據多家媒體報道,“黑石號”船體儲存基本完整,採用繩索縫合捆紮船體,屬於典型的阿拉伯單桅縫合帆船。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達的造船業,以及敢於冒險、追求財富的開拓精神,讓古代阿拉伯人的商貿實力越來越雄厚,往返於東方的船隊規模越來越大,成了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並躍登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角。
除了三角帆船,阿拉伯人對人類的另一大貢獻,就是對印度洋季風航行的探索,並且這一探索他們在公元前就實現了。
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時期,紅海一帶和海灣地區(阿曼地區和亞丁灣地區)的阿拉伯航海家們,發現了印度洋上不同季節的風向規律:每年從10月下旬到12月上旬,海風從東北吹向西南,而從3月下旬到6月上旬,海風則從西南吹向東北。
古代阿拉伯航海家
於是,當海風吹向西南時,阿拉伯航海家們就駕駛三角帆船出海,穿越印度洋,前往印度西海岸或者非洲東海岸。
他們在那裡居住停留幾個月,出售自己帶去的椰棗、地毯、魚乾、陶器、鐵器和玻璃工藝品等貨物,再大量採購香料、布匹、珠寶、象牙等獲利豐厚的商品裝滿船隻。待西南風一起,他們即刻駕船返航回到波斯灣,把手中貨物高價轉賣販運至埃及和歐洲各國。
古代阿拉伯商人
從北印度洋到阿拉伯半島周邊的紅海、阿拉伯海、波斯灣,從地中海東部到西部,阿拉伯商船隨處可見,壟斷了各個港口的貿易,尤其是賺大錢的香料生意。
香料圖片
在膾炙人口的《一千零一夜》中,有一則《辛巴達航海旅行》的有趣故事,其中精彩地講述了一位古代阿拉伯航海家辛巴達乘坐三角帆船,七次冒險出海航行,九死一生,遠渡重洋,最後終於奇蹟般到達中國廣州的傳奇經歷。
辛巴達航海旅行圖片
古代阿拉伯人能閃亮登場於人類歷史舞臺,三角帆船功不可沒,至今他們的後裔還引以為豪。在海灣一些阿拉伯國家,裝在豪華木盒裡的三角帆船模型一直被視為饋贈貴賓的“國寶級禮品”。
此外,在科威特、卡達和阿聯酋等國的國徽上,也都有醒目的三角帆船圖樣。並且,在瀕臨海灣的阿拉伯國家的海面上,至今仍有三角木帆船在海上游弋,成為一道意境獨特的靚麗風景。
阿拉伯海灣風光
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統一了希臘,為了擴張帝國版圖於是開始發動大規模戰爭,先征服了埃及,後又滅了波斯。香料就是在同一時期跟隨亞歷山大及其軍隊,正式進入了歐洲,並長時間內成為歐洲各王室和上流社會及富人階層的奢侈品。
亞歷山大大帝畫像
在古代埃及,香料是介於來生與今世、天堂與凡塵之間的神秘之物。所以歷代埃及法老去世後,遺體都要被塗抹大量的防腐香料,製做成木乃伊再放進棺槨藏於金字塔中,等待復活。可見香料寄予了他們對死後重生的企盼。
埃及金字塔
哪裡有香料,哪裡就有穆斯林。在銷售過程中,能說會道的阿拉伯商人把各種香料的功能誇大其詞吹得天花亂墜,歐洲人被忽悠的如痴如醉不能自拔。歐洲大部分地區寒冷潮溼,冬季沒有足夠的飼料來餵養牛羊等牲畜,因此入冬前他們必須宰殺大量的牛羊,再用香料把牛羊肉醃製起來長時間儲存。
此外,早期歐洲人對香料產生極大興趣的另一個原因,則是他們認為香料來自於《聖經》中的伊甸園,不僅可以儲存食物製成藥液,還可以用來敬神(現在歐洲教堂裡所燃彩色蠟燭仍然都帶有香味)或者祭祀,這就在更大程度上激發了他們對香料的渴求。
歐洲人宰殺油畫
當整個歐洲停滯於資金匱乏、人們愚昧無知、靈魂被囚禁的,具有“黑暗時代”之稱的中世紀時,阿拉伯人已經建立起了龐大的海洋和陸路貿易網路。從7世紀開始到15世紀葡萄牙人開啟大航海時代之前,海上絲綢之路一直都掌控在阿拉伯人手中。
他們用三角帆船把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和藥材;印尼與馬來西亞的丁香、肉桂、胡椒;印度與錫蘭的蔗糖、咖哩、豆蔻、薑黃等名貴香料,以及具有出產國特色的各種名貴商品一併運至波斯灣。
阿拉伯人的駝商隊驢商隊每天在波斯灣彙集,在那裡有的商人把香料等貨物運送到中東各商站,大多數貨物則繼續用船運往其它港口,經紅海到達埃及,再跨過地中海到達熱那亞,最後經威尼斯銷往歐洲。
《威尼斯港口》油畫
在諸多商品中,尤其是歐洲人夢寐以求的香料,幾經週轉後價格往往會高的離譜,有時候到達他們手裡後,香料價格居然上漲了8倍到10倍。歐洲人可謂深刻領悟了“物以稀為貴”的真諦。中世紀歐洲素有“黑色黃金”之稱的胡椒,在有的時間段內價格竟會誇張地上漲到原來的50倍。
據史料記載,中世紀在歐洲市場上胡椒是按顆粒出售的,可以置換土地,可以當做女兒體面的陪嫁,甚至可以作為貨幣使用。不言而喻,歐洲人對香料有多麼渴望,就對壟斷香料的阿拉伯人有多麼仇恨,尤其是在那個被天主教束縛的中世紀的西歐。
眾所周知,當阿拉伯帝國勢力漸漸減弱,歐洲教廷就發動了持續近200年的十字軍東征,那可絕不單純是為了奪回聖城耶路撒冷,報幾百年商貿往來中被穆斯林壓榨宰割之仇,我認為也是一定成立的緣由之一吧。
香料圖片
總之,各種稀有商品在阿拉伯商人那裡都隨處可見,應有盡有,因為他們完全壟斷了通往歐洲的商業貿易,不止於香料,其它各國商品也必須經由他們轉手之後才能擺到歐洲市場上。
僅香料這一項生意,在中世紀就讓阿拉伯人賺得盆滿缽滿,上至哈里發和貴族階層富得流油,下到平民百姓也過得富足闊綽。
阿拉伯蘇丹
因此,某種意義上說,阿拉伯人把控海上絲綢之路時期,就是阿拉伯人的大航海時代,那是阿拉伯人的黃金時代,也是伊斯蘭文明的鼎盛時期。
古代阿拉伯人
除了商業、造船和航海,他們還在天文、數學.、醫學、哲學和藝術等方面對人類做出了卓越貢獻。
是阿拉伯人最早將中國的火藥、印刷術、指南針還有印度人發明的阿拉伯數字傳入歐洲,“無論阿拉伯人達到何處,他們都會為當地人帶來蔗糖和製糖術,蔗糖總是伴隨著《古蘭經》的腳步。”
中國古代司南
從8世紀到13世紀的500年裡,世界的中心是當時的阿拉伯帝國。據說古代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巴格達向今天的紐約一樣繁榮。巴格達城的輝煌和奢華放在現代社會仍會令人歎為觀止。
金碧輝煌的古代巴格達城
毋庸置疑,阿拉伯人駕駛三角帆船開創的航海事業,對歐洲人開啟大航海時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歐洲探險家船隊•油畫
15世紀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接二連三成為海上強國,他們迫切渴望尋找到能通往《馬可波羅遊記》裡描述的“遍地黃金,香料盈野”的神秘東方的海上航道,以打破阿拉伯人締造的貿易壁壘。
他們在建造用於遠洋航行的帆船時,都積極參考阿拉伯人三角帆船的原理和長處。著名航海家——地理大發現的三位先驅迪亞士、哥倫布和達•伽馬,他們在出發前都反覆認真地研究阿拉伯人的航海經驗,潛心學習阿拉伯人使用的能準確海上位置的水手星盤,仔細參閱阿拉伯人繪製的各種航海圖。
迪亞士畫像
1487年7月 ,雄心勃勃的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率領一支由三艘大帆船組成的船隊沿非洲海岸南下,去尋找繞過非洲南端進入印度洋的航路。他們在航行途中遭遇風暴,歪打正著進入了海浪洶湧的好望角。
風暴平息後,根據以往的航海經驗,迪亞士確信船隊已經繞過了非洲最南端進入了印度洋,只要向東繼續行駛一定會到達神秘的東方。但是由於船上糧食短缺,船員們疲憊不堪,鬥志銳減,他不得不下令返航回國。
達•伽馬與船隊(油畫)
1497年7月,葡萄牙另外一個偉大的探險家達•伽馬,又率領4艘大帆船沿著當年迪亞士開闢的西非海岸線準備尋找通向印度的新航道。
11月,達•伽馬的船隊繞過好望角進入了印度洋。由此向北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各個獨立城邦國。在肯亞他榮幸地遇見了一位十分友好的蘇丹,不僅給予他熱情款待,還給他派遣了一位航海經驗極其豐富的阿拉伯水手為他們領航。
商隊凱旋
有了阿拉伯嚮導領航,又加上順風而行,達•伽馬的航行簡直如魚得水,他的船隊僅花了一個月時間,於1498年5月20日那天,就到達了印度南部馬拉巴爾海岸的卡里庫特港。
1499年7月10日,達•伽馬船隊滿載著東方的香料、絲綢、茶葉、棉花、布匹、寶石和其它許許多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名貴商品,心滿意足地返回了首都里斯本。此舉震驚整個歐洲,繼而震驚了整個世界。
歐洲商船
葡萄牙人“一夜暴富”的美夢兌現成真,極大地刺激了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等國君主及冒險家們的敏感神經,為了開闢出一條海上新航道,撇開中間商阿拉伯人的利潤盤剝,直接與東方進行商貿往來,人類歷史上有著空前壯舉的大航海時代從此拉開了序幕。
歐洲探險船隊
所以說阿拉伯人駕駛三角帆船在印度洋上成千上萬次成功往返於東方的海上航行,實際上就是人類探索和認識整個世界的前奏。
迪拜海灣風光
因為,從中東地區直航印度洋西海岸的壯舉,在人類歷史上,最先是由阿拉伯人實現的,那是屬於阿拉伯人的大航海時代。
【曼蒂公主原創文章】
中東海灣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