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雖然國家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但是各個省份依然有殘餘的軍閥勢力。
其中,盤踞寧夏的就是人稱“寧夏王”的馬鴻逵。
他曾任寧夏省主席長達17年,集兵權和政權於一身,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軍閥帝國。
後來追隨國民黨敗退臺灣,然而蔣介石並不收留他,他只能又帶著8噸黃金和自己的三個姨太太逃往美國。
正是這樣一個在寧夏作威作福的“土皇帝”,彌留之際,卻呼喚著想回家。
按理說,這麼多的資產應該夠馬鴻逵安度晚年,但他的結局卻是窮困潦倒,客死他鄉。這個作惡多端的馬鴻逵,哪還有家可以回呢?
隨風倒的馬鴻逵
馬鴻逵出生在一個習武世家,他的祖父曾幫助當時的清政府鎮壓陝甘回民起義,勸說同族侄女婿投降清政府,被左宗棠贊為“良回”,自此在左宗棠麾下任職。
父親馬福祥中過武舉,與其兄一起招募士兵幫助清政府鎮壓農民起義,得到清政府的重用。
在這樣的家庭中,馬鴻逵從小就讀書習武,按照家人的打算,他應該進入朝廷接替父親的職位,為清政府賣力。
長大後,他在學堂學習期間接受了先進的教育,見識到了清政府的懦弱,這讓他對清政府愈發不滿,於是多次參加反清活動,還加入了同盟會。
結果被清軍逮捕扔進了大牢,多虧了父親馬福祥四處活動才將他撈出來。
馬鴻逵出獄後,他的父親怕他再惹是生非,一氣之下就把他扔進甘肅陸軍進修。
後來又帶到自己統帥的軍隊擔任寧夏新軍統領。在這裡,馬鴻逵學到了很多,也讓他不再著眼於寧夏,而是嚮往更廣闊的世界。
清政府滅亡後,袁世凱復闢帝制,當時各個地方的勢力都很大。
袁世凱擔心他的軍閥小弟會頂替他,於是想方設法地牽制他們,下令每個地方勢力都派一個人質到北京,馬鴻逵也在其中。
為了拉攏馬福祥,袁世凱還讓年紀輕輕的馬鴻逵出任侍從武官,直接在他手底下任職,並委以重任。
袁世凱去世後,段祺瑞接任了他的位置,馬鴻逵迅速地投靠了段祺瑞。
當時,各地軍閥都想擴大自己的地盤,連年進行著大混戰。
馬鴻逵在這個最黑暗的時間段,為了避免自己的隊伍被吞併,四處尋找“大哥”當靠山,於是開啟了在各個強大勢力之間左右逢源的歷程。
北伐戰爭最開始的時候,馬鴻逵找的“大哥”是馮玉祥,他帶領自己的部隊投奔了馮玉祥。並不斷養兵,增強自己的實力。
當時,一些小軍閥也率領自己的部隊加入馬鴻逵的隊伍,這讓他的實力大漲。
馮玉祥五原誓師後,讓馬鴻逵帶著他自己的第四路軍配合北伐,馬鴻逵在這些戰爭中不斷擴充武器裝備。
他的手底下有一名共產黨員劉志丹,馬鴻逵受此人影響很大。後來蔣介石下令“清剿共產黨”時,馬鴻逵還專門派人將劉志丹安全送出國民黨的軍隊。
後來,北伐戰爭結束,馬鴻逵覺得馮玉祥這裡不是久留之地。
在蔣介石的拉攏下,馬鴻逵又“跳槽”到了蔣介石那裡,還被蔣介石收編成第15路軍,馬鴻逵一理所當然地擔任了總司令。
在蔣介石手下任職的時候,馬鴻逵轉過頭擁蔣反馮,打起了自己之前的“好大哥”。
來到蔣介石麾下後,為了獲得蔣介石的信任,屢次參與圍剿紅軍的戰鬥。因此馬鴻逵成了蔣介石面前的紅人,在國軍將領中節節高升。
由此可見,馬鴻逵此人見風使舵、隨風倒的本領極高。
寧夏土皇帝
馬鴻逵的父親馬福祥在寧夏盤踞了很久,馬福祥死後,馬鴻逵就繼承了寧夏的勢力,成了寧夏的實際首領。
其實,在中原大戰結束後,馬鴻逵盯上了河南這塊寶地,他希望蔣介石能夠讓他在河南駐軍。
因此蔣介石即便任命了他去寧夏,他還是賴在中原不肯赴任,寧夏則交給他人打理。
然而河南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蔣介石並不願意給這樣一個半路才來投靠他的人。
再加上馬鴻逵跟蔣介石的親信劉峙有過節,劉峙自然也不願意自己的敵人掌握優勢,就在蔣介石面前大力詆譭馬鴻逵。
蔣介石本就認為寧夏不重要才將這個交給馬鴻逵,如今他還挑揀上了。蔣介石不給馬鴻逵任命書的同時,還利用劉峙壓迫馬鴻逵。
馬鴻逵這時孤立無援,唯一肯幫他的父親也已經去世。在蔣介石的催促下,馬鴻逵灰溜溜地跑回了寧夏。
寧夏遠在邊陲,交通不便利,蔣介石也懶得管這裡,所以給馬鴻逵的權力很大。剛上任的他,為了在蔣介石面前好好表現,他還裝出一副“勵精圖治”的樣子。
新官上任三把火,馬鴻逵一上任,就喊出要“學習三民主義”,還要“消滅煙毒土匪”,讓寧夏人民富起來的口號。
然而,口號喊得挺響,卻是光打雷不下雨,沒有一點實際的表現。
沒過多久,馬鴻逵的本性就暴露了出來。而他也常常將“有兵就有權,有權就有錢”這句話掛在嘴邊,並當成人生信條,開啟了自己在寧夏的獨裁時代。
按馬鴻逵的話來說,在哪裡都要先搞錢。
他開始學習封建的剝削制度,清查核實寧夏的地畝,想方設法加重老百姓的稅收,當時寧夏的人民一度被沉重的賦稅壓得喘不過氣。
他還在銀行私印貨幣,強迫寧夏的百姓換取他的新幣,以舊換新也並非等額,而是折半。
馬鴻逵更是利用自己的權利,將寧夏的經濟命脈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借興辦實業的名義大肆斂財,以此建立起以家族產業為核心的官僚資本。
馬鴻逵剛回到寧夏時,就開始招兵買馬來穩固自己的勢力。從寧夏地區大量徵兵,運用“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方式壯大他的隊伍,導致不少家庭支離破碎,當地百姓苦不堪言。
由於蔣介石給了馬鴻逵寧夏地區官員的任命權,於是他開始改組各級政權。而馬鴻逵任人唯親,他挑選官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忠於他和他的家族。
寧夏從上到下,大小官員,莫不是對馬鴻逵俯首帖耳、唯命是從。
每次手下有什麼重要事情需要彙報,早上都得在他的辦公區域先等候一段時間。
等馬鴻逵召見後,先給他問安後才能彙報事件,馬鴻逵處理事情也是根據自己的好惡來決斷。當時,他的下屬生動地把這個程式叫做“上朝”。
為了獲得更多權力,馬鴻逵想方設法趕走蔣介石任命的官員。
這時蔣介石才反應過來自己是放虎歸山了,派出孫殿英去西北地區督辦。
誰料,孫殿英率八萬人的軍隊西進時,卻遭到來自西北“四馬”的阻攔。
經過幾番戰鬥後,孫殿英潰敗而逃。而蔣介石也分身乏術,無力再管轄寧夏地區了。至此,馬鴻逵將寧夏圍成了一個鐵桶,無人敢於挑戰他。
馬鴻逵在寧夏做了17年的“土皇帝”,他在的時候不斷地搜刮民脂民膏,給寧夏百姓帶來了很大的傷害,寧夏人民的生活堪稱暗無天日。
不過,隨著解放軍的到來,馬鴻逵的好日子也就要走到頭了。
寧夏成功解放
在抗日戰爭時期,馬鴻逵遠在寧夏地區,他的主力部隊並沒有過多參與對日寇的作戰。
而是在寧夏過著鞏固地盤、橫徵暴斂的“皇帝”生活,時不時的出兵也是為了對付周邊的共產黨軍隊。
當日本投降後,全國人民都在為抗日勝利而歡呼,唯有對抗日沒有出過力的馬鴻逵在寧夏痛心疾首:“抗戰都勝利了,共產黨不僅沒被消滅還更強大了”。
解放戰爭爆發後,國民黨各地政權處於風雨飄零的狀況,西北地區的國民黨軍隊幾近被解放軍殲滅。
馬鴻逵一時之間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這讓他十分恐慌,急忙將這些年搜刮的民脂民膏運到香港,準備逃到海外。
1949年8月,就當馬鴻逵準備放棄寧夏地區時,收到了蔣介石的電召,於是他緊急飛往重慶。
在重慶,蔣介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話裡話外就是希望他能夠死守寧夏,支撐西北殘局。
蔣介石還許諾他戰後封官,另一方面撥給他百萬銀元的兵餉使用。在這樣的誘惑下,馬鴻逵沒有拒絕,他向蔣介石許諾:“哪怕就剩一兵一卒,我也會同共軍作戰到底”。
回到寧夏後,他立即調整作戰方案,將兵力分散到三個區域,妄圖設定三道防線來阻攔解放軍前進的腳步。然而他的計劃註定要落空了。
而基於對馬鴻逵的瞭解,毛主席則下達了指示:
“馬鴻逵在西北地區作惡多端,殘害百姓無數,在任期間從未做過好事。寧夏和平解決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雖然執行起來會有困難,但是儘可能要和平解決”。
而在西北地區的解放軍部隊早已做好準備,十九兵團就在附近等待命令。
而馬鴻逵一方面口口聲聲說“一兵一卒也要戰鬥到底”,另一方面卻早已想好了退路。
9月1日,馬鴻逵藉口要參加緊急會議,連忙乘坐飛機飛離銀川,趕往了重慶,寧夏的大小事宜全部交到了其子馬敦厚手中。
此時,解放軍將領楊得志收到了解放寧夏的命令,於是率領十九兵團兵分三路向寧夏挺進,很快就突破了馬鴻逵設定的第一道防線。
同時為了使寧夏人民少受戰亂,共產黨派出和談代表團遊說寧夏國民黨部隊和平解決問題。
而馬敦厚毫無和平解決的想法,拒絕接見和談代表,關閉了和談的大門。
而馬鴻賓的部隊則接受了共產黨的好意,表明願意與解放軍和談,商議率部起義的事情,和平解決寧夏問題。
與此同時,十九兵團早已突破第二道防線,解放軍63軍也劍指銀川。而馬敦厚匆匆忙忙地將指揮權交給部下,他則奔向早已準備好的專機逃離銀川。
而在重慶,他也見到了聲稱要“死守銀川”的馬鴻逵,父子倆相見無言,只能掩面哭泣。
很快,寧夏的軍隊群龍無首,便商量著向共產黨投降。馬鴻逵苦心經營的老巢土崩瓦解,而他除了嚎啕大哭也別無他法。
兩次逃亡
寧夏和平解放後,馬鴻逵帶領家人躲在重慶,終日託病不出。
後來,解放軍勢如破竹,眼看重慶也呆不下去了,馬鴻逵見到了蔣介石,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表示自己沒有守住寧夏,愧對黨國。
而蔣介石和身邊的閻錫山安慰他“沒啥沒啥,還可以重頭再來”,馬鴻逵則提出想要去臺灣養病的請求。
蔣介石對此也十分同意,他得知馬鴻逵在離開銀川前,曾經將8噸黃金和大量金銀珠寶運送出去,而蔣介石也想拿捏馬鴻逵,讓他吐出這8噸黃金。
就這樣,在兩人各懷鬼胎的心思下,馬鴻逵帶著自己的妻妾和兒子,到達了重慶機場。
而這時,竟然沒有一個人來送他。馬鴻逵也沒有時間低落,前方等待他的更是未知。
他也知道,蔣介石已經不信任他了,此時的他猶如喪家之犬,不過也沒有其他選擇供他挑選。
馬鴻逵沒想到的是,剛到臺灣屁股還沒暖熱的他,就被告了一狀,將西北丟失的罪名全安在馬鴻逵一人身上。
馬鴻逵更是百口莫辯,他覺得臺灣不能再待了,萌生了逃離的念頭。
後來,蔣介石給了他一個“撤職查辦”的處分,他的黃金也被老蔣和不少國軍將領虎視眈眈地盯著,這讓他更加惶恐不安,每天想的就是怎麼逃走。
很快,他就想到了辦法,他先將自己的四姨太送到香港,聲稱她患上重疾需要治病。
不久,香港就傳來了四姨太病危的信件,信中說自己時日不多,只求見馬鴻逵一面。
馬鴻逵立馬趕到蔣介石那裡,痛哭流涕地訴說自己的四姨太病得多麼嚴重,而自己有多麼想念她,只求能看在將死之人的份上,批准他去香港見一見。
不得已,蔣介石只好答應了他的請求。
於是,馬鴻逵就帶著自己的妻妾來到香港。
在這裡,他上下打點,託人將自己之前運到香港的8噸黃金存到美國。然後,他就帶著自己的妻妾登上了飛往洛杉磯的飛機。
飛機上的馬鴻逵,幻想的是自己坐擁金錢和美妾的幸福生活。此時的他,卻沒想到去往美國的自己竟會如此悲慘。
悽慘的美國生活
剛到美國的馬鴻逵手中有大量黃金,購買了不少的資產,的確過了一段花天酒地的生活。可是很快,他的家中就麻煩事不斷。
最先開始的就是姨太太們之間的爭端,馬鴻逵的四姨太性格強勢,把持著家裡的財政大權,而且她與五姨太向來不合,兩人天天各種挑刺。氣不過的五姨太找馬鴻逵哭訴,但是還沒過多久四姨太就故伎重施。
五姨太之前是大學生,與馬鴻逵在一起也並非她的本意,家中的生活讓她早已厭煩。
而這時,一位美籍華人教授闖入了她的生活,他們很快就走在了一起。
當五姨太提出要離開時,馬鴻逵不同意,五姨太則一紙訴狀將他告上了法庭。最終,他們還是離婚了,而馬鴻逵也一度淪為美國華人圈的笑柄。
不過此時的馬鴻逵也無暇顧及這些了,他剛到美國的時候投了大量資產,而這些資產都陸續出現了虧空,只有之前購買的一個馬場勉強支撐著家庭生活。
這時的他想到了自己的祖國,於是向中國申請想要回到寧夏。
鑑於馬鴻逵在寧夏時期的惡行罄竹難書,還帶著搜刮的民脂民膏逃往美國,沒錢了又想回國了,中國政府義正言辭地拒絕了他的請求。
晚年的馬鴻逵,身體越發不好,他的體重成了嚴重的負擔。唯一能讓他感到一絲快樂的,就剩下了自己的曾孫女馬愛玲。
而馬敦厚在去到美國不久就因病去世了,留下了獨子馬家燁。
而這個孩子與家裡的人都不親近,女兒馬愛玲也是因為工作太忙沒時間照料才送到馬鴻逵身邊。
不過馬鴻逵卻很喜歡這個曾孫女,經常陪她一起騎馬,還不斷拒絕馬家燁要接回女兒的要求。
而這次,馬家燁直接將法院傳票寄給了馬鴻逵,告自己的爺爺侵犯了他的撫養權。
馬鴻逵得知這個訊息後,氣急攻心。想他馳騁半生,後半生在異國他鄉連祖國都回不去,臨了連自己的曾孫女都不能養在身邊。
鬱結於心的他很快臥病在床,1970年,在一家洛杉磯的民宅裡,馬鴻逵到了彌留之際。臨死前,他嘴裡嘟囔著什麼,姨太太湊近聽,馬鴻逵一直重複著“我想回家”。
最終,這位“寧夏王”也沒能回到他心心念唸的寧夏,他的姨太太將他安置在臺北,這位肆意了半生的“土皇帝”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這位“寧夏王”的後代,在回國後問了這樣一句話:“寧夏人民原諒我們了嗎?”。
馬鴻逵手上沾染了太多寧夏人民的鮮血,也許寧夏人永遠不會原諒他,而他落得一個孤獨終老、客死他鄉的結局恐怕就是他作惡多端的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