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瑩瑩(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繪
“雙減”政策實施後,家庭作業減少了,課外班不能去了,原本忙忙碌碌的孩子們一下子空餘出很多時間。一時間,許多家長感到手忙腳亂,不禁發愁這多出來的時間怎麼辦。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資料,我們發現,學習類培訓並不與孩子的學業成績直接掛鉤,而僅有好成績的孩子未必快樂。要養育出身心健康、情緒積極的孩子,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保障孩子的運動、玩耍和勞動。因此,“雙減”政策的出臺,正是為了解決阻礙孩子健康發展的因素,使每個孩子都能有快樂幸福的童年,避免各種成長悲劇。
成績好的學生 更喜歡興趣培訓
生兒育女,希望孩子優秀是人之常情,但要找到真正能讓孩子優秀的秘籍。很多研究已經充分證明,大量刷題、超前學習並不能保證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更無法保證孩子有終身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018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北京、陝西、遼寧、江蘇、廣東和四川6個省份近4500名中小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把對成績非常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兩組學生比較後發現,滿意組參加興趣類培訓時間比不滿意組多69.35分鐘,參加學科類培訓時間比不滿意組多21.19分鐘。這說明成績滿意組用於興趣類培訓的時間更多。橫向比較也發現,滿意組暑期每週用於學科類培訓的時間比興趣類多45.19分鐘,不滿意組學科類培訓時間比興趣類培訓時間多93.35分鐘。這說明成績不滿意組用於學科類培訓的時間更多。
可見,成績好的學生用於興趣類培訓的時間遠多於成績差的學生,但是他們的成績並沒有因此下滑。參加學科類培訓或許在短時間內有些許效果,但其持續性值得家長們認真審視。因此,在國家下大力氣實施“雙減”政策後,家長們切莫恐慌,少了一些作業和課外輔導,恰好可以給孩子留出更大的發展空間。
讀懂孩子快樂幸福的五個要素
“雙減”之後,有的家長琢磨著換個戰場偷偷給孩子補課,這種短視化、功利化的做法並不能使孩子的成績真正好起來,更會遠離家長希望孩子快樂、幸福的初心。
家長費盡心力、耗資巨大地陪讀陪練,孩子感到快樂嗎?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北京、廣州、南京、成都、長沙、遼陽、阜陽7個城市近3500名小學生和初中生進行“少年兒童快樂成長指數”研究時發現,當被問到“如果滿分是100分,你給自己的快樂打多少分?”只有64.4%的學生打90分以上,其次是80—89分(16.4%),還有7.5%打60分以下。分組考察發現,打90—100分的學生中,成績上等佔比72.2%,成績下等佔比47.8%,相差24.4個百分點;打60分以下的學生中,成績上等佔比4.8%,下等佔比14.3%,相差9.5個百分點。可見,如果以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標準,很多成績一般或成績差的孩子就會感到不快樂。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我現在使勁兒提升孩子的成績,成績好了他不就快樂了嗎?現實生活中無數的案例證明,成績好並不是快樂與幸福的決定性因素。復旦大學的碩士生林森浩,因為與室友的矛盾,把劇毒物質投放到飲水機裡;西安音樂學院的藥家鑫,開車撞人後因為怕被訛上就捅死對方;北京大學高才生吳謝宇,手段殘忍地殺害了媽媽並藏屍家中……令人既為這些孩子惋惜,也為這些家長心痛。
因此,家長一定要深刻地理解孩子成長與發展的核心要素是什麼,瞭解孩子們到底想要什麼。“少年兒童快樂成長指數”研究發現,孩子們認為幸福的五要素是有知心朋友、有溫暖的家、健康、快樂、自由,快樂的五要素是考了好成績、和朋友玩、被長輩表揚、上網、被同伴讚揚。由此可見,孩子的幸福與快樂來自家庭、朋友、健康、認可、休閒、自由等。
可惜的是,孩子們在現實生活中太難得到快樂幸福了。對中美日韓四國高中生的對比研究發現,中國家長最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最不關注孩子的情緒和交友。但情緒和交友恰恰包含在孩子快樂幸福的要素中,也是孩子最容易出問題的部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的合作研究還顯示,7.7%的中學生存在高抑鬱風險,5.5%存在重度焦慮,18.1%有過自殺想法。
沒有家長願意孩子有了好成績但心理上出問題或走向違法犯罪。因此,要實現教育目標,還要從孩子幸福快樂的要素入手。
一定要讓孩子做三件“無用的事”
決定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很多,合作、寬容、堅持、耐心、誠實、責任心等品質都是成功的要素,友情、親情、自由、樂觀、健康、自尊、品味等也是幸福的因素。這些品質、素養、情感的作用遠遠超過智商。國家這次“大動干戈”減輕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正是要直擊痛點,留出時間來讓孩子全面發展,讓孩子從小有幸福的童年,長大有幸福的一生。
正寫到這裡,我收到好朋友的微信,一個12歲女孩跳樓前留下滿滿三頁遺書,上面寫道:“若有來生,我們不要再見面了。想想也沒什麼,你們愛的不是我,是衝進班級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級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滿分的我”“是我太懦弱了,我不敢面對下一次的語文六十多分,數學七十多分和英語八十幾分,我還是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好朋友跟我說:“有的家長不能給孩子快樂的童年,甚至要他們的命!”
為了不再讓更多的孩子無助與流淚,不再讓更多的孩子用生命去吶喊與討伐,家長要拿出決心和勇氣,安排好“雙減”之後的生活,至少必須做三件事。
第一是運動。運動對人一生的發展具有重大價值。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3300多名中小學生的運動狀況研究發現,運動時間是否充足與學習成績高度相關。每天運動1小時—2小時的學生,成績在班級屬於上等和中上等的比例分別是19.1%和42.7%,不運動的學生屬於上等和中上等的比例分別為10.1%和31.2%。另外,體育好的學生,學習成績上等的比例為24.8%、下等的比例為5.0%。研究還發現,體育好的學生朋友人數更多,更願意與夥伴一起玩,更善於溝通。因此,想讓孩子提高成績、有朋友、性格開朗、善於合作,就帶孩子多運動吧。
第二是玩耍。孩子需要自由自在的時間,但玩耍、休閒常常在家長看來最沒意義,孩子的休閒要麼被忽略,要麼被安排。家長更想讓孩子閱讀經典文學而不是欣賞電影、學攝影技能、研究考古發現,更想讓孩子選擇外語、思維、語文等課外培訓而不是攀巖、滑雪、木工等活動。有的家長要求孩子玩耍也必須有意義,比如去郊遊就被要求要寫篇作文。
其實,“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很多看似無用的休閒時光,正是滋養孩子成長的精神養分。家長一定要給孩子能自主安排的時間,不干涉、不限制,讓孩子自己放開了玩,讓孩子的壓力能得到釋放,情緒能得到緩解,自主效能得到提升。
有的家長擔心讓孩子隨便玩耍,他們就會玩網路遊戲,玩了就可能沉迷。實際上,網路遊戲不僅是這一代孩子的娛樂方式之一,也是他們的社交語言。研究發現,七成多中學生表示喜歡網路遊戲,七成多認為網路遊戲幫助他們減壓,但是經常給孩子推薦遊戲的家長卻不足1%,經常陪孩子玩遊戲的家長也只有一成多。而課餘沒時間做感興趣的事、家長反對上網、家庭教養方式專制粗暴、學業壓力大的孩子,反而容易沉迷網路。
第三是勞動。很多家長認為勞動並不重要,中考高考又不考。但是,勞動對於孩子一生的意義是奠基性的。勞動有利於促進手眼協調發展,減少感覺統合失調導致的學習障礙。這些障礙在12歲之前加以訓練是可以糾正的,12歲以後往往難以改變。
眼裡有活兒的孩子更善於觀察,善於換位思考,愛勞動的孩子心中有他人,也更有責任心。這些都是孩子在未來發展中必須具備的品質。所以,讓孩子小時候就做做家務,對孩子的視覺、觸覺、聽覺、平衡性、協調性、責任心、獨立性、自信心等都有很大的益處。
“雙減”政策深化了教育供給側的改革,但需求側若不改變,減負就無法真正有效。家長要儘快轉變思維,在運動、玩耍、勞動、閱讀、體驗等看起來無用的小事上多發力,更好地成就孩子的人生。
(作者:孫宏豔 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