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這才剛開始,全球災害又開始“躁動”!太平洋湯加海底火山多次噴發,火山爆發指數(VEI)至少為5級,預估後續可能會達到6級的水平,噴發所產生的煙塵在外太空都清晰可見。國內外網友將其描述為地球的一顆“青春痘”,其威力比人類歷史上最厲害的核武器還要大。
VEI是火山爆發指數的簡稱,根據噴發程度分成1~8級,每提升一個等級,噴出物的規模就相差10倍。VEI指數為5時,噴出物的體積超過1立方千米,噴射高度大於25km,型別為普林尼型;指數為6級時,噴射量大於10立方千米,高度同樣超過25km,型別為普林尼型或者超普林尼型。
上一次達到VEI 6級的火山噴發是發生在30年前的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噴發事件,噴發出的能量相當於48000枚原子彈爆炸;換成TNT炸藥,則相當於62000萬噸!菲律賓火山噴發後,科學家發現,全球氣候的異常現象持續了2年,平均氣溫降低了約0.5℃。
根據徐群等學者的跟蹤研究,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氣候也受到了明顯影響。皮納圖博火山噴發於1991年,緊接著在1992年,中國夏季和秋季就出現了大範圍的反常低溫,從長江中下游到東北再到內蒙古地區,甚至還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冷害。
衛星監測也進一步“實錘”,1992年時北半球確實進入了10年來最冷的時期,南半球的氣候變化幅度則相對較小。由此可見,VEI 6級火山噴發足以“撬動”全球氣候,像此次湯加海底火山噴發,VEI指數至少為5級,可能沒有皮納圖博火山那麼猛烈,但對2022年氣溫的影響已經在所難免。
據專家認定,湯加海底火山噴發已被評估為普林尼型,其特點就是爆發強烈,伴有岩漿物質的大量丟擲。2022年的氣候彷彿迎來了當頭一棒,今年的氣候局勢可能不會像往年那麼尋常。
▲根據氣溫紀錄,全球每一次大規模的火山爆發都對應著即將出現的全球降溫,湯加火山噴發的“餘威”將陸續顯現,南半球受影響最大。
事實上從2021年開始,全球的極端天氣事件就層出不窮,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英國的the week網站總結了2021年全球出現的異常天氣事件,論致災程度和恐怖級別足以被定性為“極端”:
在2021年1月,西班牙馬德里出現了破紀錄的降雪,2月份美國德克薩斯州出現冬季風暴,氣溫驟降至零下13℃,全州大規模停電。3月,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爆發極端洪水,大暴雨導致河流泛濫,上千人被迫撤離。
6月份,全球焦點轉向莫斯科,當地氣候中心監測到了34.8℃的高溫,全球氣溫升高又多了一個有力證據。同樣是在6月,北極圈內多處站點的氣溫超出30℃,而在正常情況下,同樣的地方要等到7月份才能達到30℃以上。
7月初,極端高溫持續發酵,美國和加拿大的上空出現了異常的“熱穹頂”現象,高溫氣體在“熱爐”內反覆加熱,遲遲無法外散。加拿大利頓小鎮的高溫達到了破紀錄的49.6℃,美國死亡谷也出現81℃的地表高溫,北美多地居民因高溫而猝死,引發全球關注。
7月份是全球氣候異常的高頻率期,北美這邊是極端高溫,歐洲和亞洲則是極端暴雨、洪水。在歐洲,一場特大洪水襲擊了德國西部地區,摧毀了大量的房屋橋樑,上百人遇難,這是德國半個世紀以來遭遇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接下來就是大家最有感觸的河南暴雨事件,無數國人為之牽絆。7月20日,河南鄭州等地遭遇大暴雨和特大暴雨,1小時內降雨量超200mm,城區和鄉鎮洪澇嚴重,極端性和危害性不言自喻。
8月,希臘野火;9月,颶風“艾達”登陸美國;10月,印度和尼泊爾被季節性洪水襲擊;11月份,龍捲風橫掃美國中西部;12月,超級颱風“萊”登陸菲律賓,傷亡近千人。
縱觀整個2021年,論災害的高發程度,無疑是多災多難的一年。諸多證據表明,全球氣候正在變得越來越極端,夏季出現異常高溫和暴雨,冬季出現異常低溫和降雪,兩極分化嚴重。歸根到底,全球氣溫升高依然是幕後的始作俑者,這次湯加海底火山噴發確實可能會給地球“降溫”,但持續時間不會太長,全球變暖依然是大趨勢,這一點是不變的。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AR4)也指出,21世紀全球溫度將持續升高,並且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一系列的自然災害。與工業革命之前的基準線相比,2011~2020年全球氣溫升高了約1.09℃(其中約1.07℃的增溫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地表溫度平均每10年上升約0.2℃。
經過研究,多國科學家也發現了氣溫升高和極端天氣之間的關聯。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篇論文Summer weather becomes more persistent in 2 ℃ world指出:如果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提高2℃,那麼北半球中緯度的乾旱、熱浪以及強降雨等極端天氣持續時間可能會增加。
科學家透過氣候模型預測,2℃的升溫足以對全球氣候產生巨大影響,中緯度14天以上的高溫天氣將比同期增加約4%,北美東部的極端乾燥、高溫將增加20%。
最後視線再回到中國。在我國發生的很多氣候事件,背後也能找到全球氣候異動的“蛛絲馬跡”。
在去年冬季,我國經歷了兩次明顯的寒潮,其中12月下旬的寒潮被稱為“霸王級寒潮”,1月的寒潮則被稱為“帝王級寒潮”,幕後黑手就是北極渦旋。根據監測,渦旋的中心竟然抵達了我國吉林、遼寧北部,內蒙古的東部,導致區域性出現了零下52℃的極端低溫。
然而到了2月份,北極寒流卻開始轉向美國,亞洲南部的暖流從赤道流向中國,與寒流一進一退。因此,國內極寒之後又出現了極暖現象,美國則恰恰相反。冬季氣候反覆不定,背後由北極漩渦一手操控。
北極寒潮為什麼會南下呢?正常情況下,北極的冷空氣會被漩渦(強西風急流)牽制,一般不會輕易南下。但是當全球氣溫升高,北極氣溫不再那麼低時,極地渦旋對冷空氣的束縛力就會變弱,導致冷空氣南下,在我國北方形成頻繁的寒潮。
就在不久前,國家氣候中心也釋出通知,春運期間國內發生極端降溫的機率較大,需要注意加強防範。根據預報來看,全國的新一輪雨雪正在醞釀,而且南北都會下!今年春運從1月17日開始,前後歷時40天,氣候異動主要表現為氣溫降低,降雨偏多,東部和西南地區大霧變多,低溫性的雨雪、冰凍天氣呈階段性爆發。
如果全球氣溫繼續升高,比工業化前基準線提高2℃,恐怕極端的天氣事件還將變本加厲,北極寒潮南下說不定就真成了家常便飯。這裡也提醒大家,對今年春運期間的極端氣溫應注意防範,提前做好準備,注意雨雪、冰凍對出行和健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