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心臟植入型電子器械植入量的增加,其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率也在逐年增長,這裡就存在電極導線拔除的問題。
準分子鐳射鞘電極拔除系統於2015年進入我國,這種系統拔除效果如何?
近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昃峰、王碩等進行的研究顯示,準分子鐳射鞘電極拔除系統拔除效果尚可,成功率和安全性都較高。
這項研究共對157例患者的電極導線進行了拔除。
結果顯示, 153例(97.45%)患者的導線成功拔除,拔除術後電極頭端殘留 4 例(2.55%),殘端均小於 4 cm。
其中147例(93.63%)無任何併發症,餘者7 例(4.46%)患者出現心包填塞。
7例心包填塞患者中, 5例屬於嚴重併發症(急性心包填塞及導線拔除術後需開胸修復瓣膜),包括 4 例緊急開胸進行心臟修補,1 例 經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後發現三尖瓣脫垂、三尖瓣重度反流而行外科手術;2 例患者術中出現低血壓;1 例於導線拔除術後第 14 天死亡。
該研究中,25 例患者需聯合其他導線拔除工具拔除電極導線,這些患者經肘正中靜脈造影均發現植入側靜脈存在狹窄或閉塞,且植入時間較長,平均為(117.90±89.56)個月,鐳射鞘推進困難。
2 例患者聯合 Evolution 機械鞘分離靜脈粘連組織後成功拔除,21 例經上腔靜脈途徑不能完全拔除植入導線,應用下腔裝置 Snare 成功拔除導線,其中 3 例患者應用 Snare 分離右心房導線出現右心耳穿孔,緊急開胸進行修補。
研究者指出,電極拔除需要有強大的心外科作為後盾。對植入側靜脈狹窄、植入導線時間較長、需要拔除的導線數目較多時,可能需要聯合多種拔除工具,拔除時間和風險均相應增加。
157 例患者中,電極導線最主要的拔除原因為囊袋感染(81.53%),其次是電極故障(12.74%)、菌血症(2.55%)、感染性心內膜炎(2.55%)、患者自覺不適要求拔除電極(0.64%)。
研究者指出,首次植入即發生囊袋感染的患者 57 例,佔比 36.31%,提示國內心律裝置的植入仍存在諸多問題。在臨床植入及更換起搏器時均應當做好無菌操作,預防感染的發生。
研究者總結,電極拔除的成功率與安全性是由電極植入時間、電極固定方式、拔除工具、術者經驗以及心臟破裂等併發症緊急處理能力共同決定的。
就準分子鐳射鞘拔除電極導線而言,還需在拔除工具齊全、經驗豐富、裝置齊全的雜交手術室進行,同時需要麻醉科、心外科應急體系保駕護航,缺乏專項培訓的中心應謹慎開展。
這項研究中,157例患者平均年齡(65.28±15.38)歲,其中男性 94 例(59.87%)。
共拔除導線288根,其中右心房電極導線102根(35.42%),右心室電極導線112根(38.89%),除顫電極導線59根(20.49%),冠狀竇電極導線 15 根(5.21%);電極導線平均植入時間為(108.79±85.72)個月。
研究者根據美國心律學會 2017 年經靜脈電極導線拔除專家共識定義了電極導線拔除手術成功及併發症。
來源:昃峰,王碩,李鼎,等. 應用準分子鐳射鞘技術拔除電極導線的單中心經驗. 中國迴圈雜誌, 2022, 37: 76-81.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2.01.012【長按或掃描二維碼可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