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7月13日,在廣州東山第十五兵團司令部的作戰室裡,一通專線電話鈴聲急促地響起。
兵團司令員鄧華連忙拿起電話。聽筒那頭傳來的,是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的聲音。
羅榮桓向鄧華下達了調任命令:
由他出任東北戰略預備隊第十三兵團司令員,並率部立即北上鴨綠江地區佈防。
最後,羅榮桓又鄭重地告訴他要做好隨時渡過鴨綠江,入朝作戰的準備。
憑靠軍人的直覺,鄧華心頭一震,預感接下來將要同新的敵人較量了。
鄧華當時剛滿40歲,正是意氣風發,對於這種保家衛國的機會他自然是不會有任何猶豫,立即在電話中答覆道:
“服從組織的安排。”
只是鄧華此時或許有些疑問,在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時刻,中央為什麼會千里迢迢調任自己從廣州到十三兵團呢?為什麼不讓十三兵團的原司令員繼續擔此重任呢?
一、臨陣換將
在鄧華接到調令的半個多月前,朝鮮半島發生了內戰。
當時,鄧華剛剛勝利指揮了解放海南島的戰役,回到廣州剿匪。
朝鮮戰爭的炮聲在新中國的“家門口”響起,這讓身為軍人的鄧華很是敏感。
他雖然遠在廣州,卻讓參謀拿來朝鮮半島的地圖,每天關注著戰鬥的局勢。
很快,美國主動出兵支援南韓,造成北朝鮮人民軍一敗塗地,朝鮮戰局陷入危機。
鄧華立即做出判斷,認為黨中央在此危急局勢下會採取應對措施。
不出所料,黨中央召開了兩次軍事會議,最終決定要保衛東北邊防,必要時出兵支援朝鮮反抗美國的入侵。
靠近鴨綠江最近的就是東北野戰軍。
此次保家衛國的重任,“東野”的第十三兵團自然是首當其衝。
而十三兵團的司令員是黃永勝。
事不宜遲,為避免錯過戰機必須立即命令黃永勝率部做好戍邊工作。
可就在此時,有一個人卻在會議上主動提出:
不能由黃永勝擔此大任,入朝作戰必須由鄧華來替換黃永勝。
這個力薦鄧華的不是別人,正是原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
林彪在“東野”任職之時,鄧華與黃永勝都是他的老部下。
對於這二人的情況,林彪可以說得上是知根知底。
他與羅榮桓、劉亞樓共同商議後,一致認為黃永勝各方面的軍事素養都不如鄧華。
面對的是世界上最強的軍事大國,只有鄧華這樣的傑出將領才能為我軍贏得更大的勝利。
這才有了最開始鄧華接到調令的那一幕。
臨陣換將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大忌,林彪等人能如此堅信鄧華必不負所望,是因為他確實有過人之處。
鄧華是一名老紅軍,早年便追隨毛主席一起鬧革命。
他先後參加過古田會議、長征,在抗日戰爭中經歷過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等戰鬥,可以說是資歷高、經驗豐富。
解放戰爭時期,鄧華擔任了保安副司令兼瀋陽衛戍司令,再次與林彪合作。
當時,林彪根據毛主席下達的指示展開了四平戰役。
鄧華認為部隊疲勞,裝備差不應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
但林彪卻對鄧華髮了一頓大火,要堅持毛主席的指示。
鄧華提出:
兩個縱隊攻取四平,敵我兵力對比優勢不大,勝算太小;
如果用三個縱隊,拿下四平就更有把握。
可惜這一建議,也並未被林彪採納。
最終,“東野”與國民黨軍隊在四平展開了慘烈的攻堅戰,雙方都損失慘重。四平更是被染成了“血城”。
這一戰役的失利,對“東野”計程車氣打擊很大。
林彪在事後,很後悔沒有聽取鄧華的意見。
遼瀋戰役打響後,林彪遵從黨中央指示攻打東三省通往華北的“大門”錦州。
由於錦州是關係全國戰爭的戰略要地,國民黨再次佈置了重兵把守,林彪要啃下這塊“硬骨頭”絕非易事。
於是,林彪直接投入四個縱隊進攻錦州。
在決勝時刻,又一次是鄧華憑藉獨特的軍事洞察力向林彪電報,建議攻錦州需要“東野”六個縱隊的兵力才能一舉拿下。
這是一次比較大的冒險,六個縱隊可是整個東北野戰軍二分之一的兵力,一旦投入戰鬥不能快速取勝,就會造成其他戰場的兵力薄弱。
但這次林彪雖然沒有回電報答應,仍調了兩支縱隊前往錦州支援。
事實再次證明鄧華是對的:僅一天一夜的激戰,解放軍便攻下了錦州。
之後的解放戰爭中,鄧華更是屢立奇功。
在前不久的海南島戰役中,鄧華指揮了解放軍的第一場渡海戰役,創造了用木船戰勝現代兵艦的軍事奇蹟。
可以說他是一名戰無不勝的“神將”,即使是被譽為軍事天才的林彪也對他讚許有加。
正是因為如此,林彪才會在關鍵時刻保舉鄧華,相信有了鄧華,我軍就贏了一半。
二、跨過鴨綠江
鄧華剛一上任第十三兵團司令,就開始著手搭建自己的指戰員班子了。
由於兵團領導層變動,他現在一人兼任司令員、政委、參謀長數職,忙得不可開交。
鄧華第一時間找來的兩個幫手,是解方和洪學智。
解方畢業於日本陸軍學校,精通軍事和英、日兩國語言,有“軍中諸葛亮”之稱,是參謀長的不二人選。
而洪學智,正是原來鄧華在第十五兵團的副司令。
兩人合作多年默契十足,曾一同指揮了解放海南島的戰役,作戰經驗豐富。
除此之外,洪學智是一名樂天派,他的詼諧幽默能調節緊張氛圍。
當時,美國空軍已經越過鴨綠江轟炸丹東。
鄧華做好防禦部署的同時,必須與他們二人做好新的作戰計劃。
解方先是對美國在朝兵力、駐日部隊以及美國本土軍力作了詳細介紹,並與我軍的力量作了對比,指出了各自的長短之處。
“看來,具有海空優勢的美軍的下一招,很可能是在朝鮮人民軍側後登陸。”
洪學智看著朝鮮地圖說道,並對我軍出國作戰的後勤保障做出了分析。
“對,咱們的想法是一致的。”鄧華連忙點頭道。
當美國第一時間宣佈由麥克阿瑟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後,鄧華便對這個未來的最大對手進行了詳細瞭解。
麥克阿瑟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指揮西太平洋地區對日作戰。
在對日軍正面進攻損失慘重後,他利用美國海軍和空軍的機動性,迂迴到日軍側面登陸攻擊,並取得成功。
而鄧華在對朝鮮前線的地形做過研究後,判定麥克阿瑟必會舊計重施採取迂迴戰術,登陸的地點很可能是仁川。
三人意見達成一致後,鄧華立即起筆以“鄧洪解”的署名,向中央寫了專題報告。
報告中將朝鮮地形、敵我力量、敵人企圖、應對方針寫的條理清晰,令毛主席都大為讚賞。
一切盡在鄧華的預判當中,麥克阿瑟果然說服了美國首腦選擇了地形不利的仁川作為登陸點,出乎意料地打了朝鮮人民軍一個措手不及。
麥克阿瑟稱其為“烙鐵行動”。
仁川登陸剛剛成功,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便悍然越過“三八線”,並揚言“中共不會進攻”,認為勝局已定。
“要毀滅一個人必先讓其膨脹”,就在麥克阿瑟信心滿滿之際,毛主席果斷下達了出兵援朝的指示,並正式將援朝部隊命名為志願軍。
彭德懷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鄧華是志願軍第一副司令。
志願軍最先擬定的是兩個軍入朝作戰,人數不過十一二萬。而聯合國軍總兵力已達四十二萬。
原本武器、後勤都處於劣勢,現在兵力還如此懸殊,完全沒有優勢。
鄧華拉上洪學智,連夜坐車來到彭老總家裡“訴苦”。
鄧華與洪學智表示,現在兵力太少對美軍沒有勝算,並且美軍空軍已發現我軍在邊境集結,一旦鴨綠江的橋被炸燬,過江就很困難。
因此建議最少四個軍同時過江。
集結優勢兵力消滅敵人是我軍的一貫戰術。彭德懷也很贊同,向毛主席轉達了意見。
毛主席採納了鄧華的提議。
在全國眾志成城的努力下,克服了後勤保障、兵力補充等重重困難,在鴨綠江畔集結了四個軍、三個炮兵師的兵力,由鄧華統一指揮一起跨過鴨綠江。
與此同時,鄧華硬著頭皮,向中央要飛機、大炮,希望儘可能地解決武器彈藥問題。
這樣給志願軍增加一分勝算。
10月19日,是一個全中國人民需要記住的日子。
經歷三個多月的運籌帷幄、厲兵秣馬,就是為了等這一天。
鄧華告別了正在休產假的妻子,吻了吻剛出生兩個月的兒子,與志願軍的戰士們一起踏上了過江的大橋。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在數十萬戰士的歌聲中,鄧華成為第一個跨過鴨綠江的志願軍將軍。他們將一起面對前方未知的挑戰。
三、鄧華是個好幫手
美軍此時已經佔領了北朝鮮的首都平壤,不斷往北進軍,離鴨綠江已經是近在咫尺。
但這都在鄧華預料之內。
早在入朝之前,鄧華給毛主席的報告中就闡述了誘敵深入的戰術。
我志願軍的後勤補給線不夠長,不能拉長戰線,正好利用美軍的自大,讓他們拉長戰線,我軍伺機反擊。
在彭德懷與鄧華等領導的指揮下,抗美援朝戰爭打響了。
中國人民志願軍如同“天降神兵”一般,打了南韓軍與美軍一個措手不及。
第一次戰役,經過12天的激戰,殲滅敵軍一萬五千餘人,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退到了清傳江以南。
朝鮮戰場局勢發生了180度的逆轉。
即使第一次戰役失敗,狂妄自大的麥克阿瑟依然不把中國志願軍放在眼裡。
他認為自己只是錯判了中共的勇氣,只要利用美軍的機動化部隊全面發動進攻就必勝無疑。
面對嚴峻的形勢,彭德懷眼睛看著地圖眉頭緊鎖,轉向他的副司令問道:
“鄧華呀,面對這個形勢你是怎麼考慮的?”
話音剛落,鄧華便不假思索地娓娓道來。
他依然建議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利用清川江北部山區的地形優勢作為戰場,讓東西線的敵軍產生缺口。東線採取阻擊,西線分割包圍、聚而殲之。
一番滔滔不絕的戰術分析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彭德懷對此戰術也甚是滿意。
彭總與鄧華再次指揮軍隊示弱,引敵人進入我軍的陷阱當中。
而麥克阿瑟的自負,成為了他的致命弱點。
聯合國軍不出意外,如同“甕中之鱉”一樣,遭受我志願軍的猛烈打擊。
美軍第二師被殲滅,傷亡慘重,一直潰敗退到了“三八線”。
第二次戰役結束後,我志願軍解放了“三八線”以北地區,還收復了以南部分土地。
這奠定了抗美援朝勝利的基礎。
在經過多次的戰役後,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僵持在了“三八線”附近。
期間,鄧華多次臨危受命,挑起大梁,成為彭老總的左膀右臂。
終於,美國不得不承認中國志願軍的強大,願意在談判桌上討論停戰協議。
這是中朝人民都渴望已久的和平,一定要在談判桌上爭取最大的利益。
鄧華便是此次中朝談判代表團的一員。
為了表達對和平停戰的誠意,中朝方願意以“三八線”以南的開城為談判地點。
並且在會議上提出了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至此不再動干戈。
這本是一條誠意滿滿且合情合理的提議,卻沒有得到美方的同意。
美方代表以美軍佔據海空優勢為由,要求中朝軍隊後撤38—68公里的土地,以作為對美軍海空優勢的補償。
面對如此荒謬的反建議,中朝代表團將此反駁得體無完膚。
一時之間,談判陷入了僵局。
鄧華在會議上看到美方代表一個個盛氣凌人、蠻不講理,就想到此次談判其實是不合時宜的。
第五次戰役的失利,造成美軍在東線戰場越過了“三八線”攻佔了大量土地。
美方能如此有恃無恐,是因為在軍事上美軍是佔了上風的。
為了幫鄧華等談判代表在談判桌上爭取更多的籌碼,毛主席與彭老總決議要發動第六次戰役收復“三八線”以北被美軍佔領的地區。
這樣一來透過軍事壓力,美軍便不得不妥協。
原本,這個策略鄧華是非常支援的。
可如今中朝人民、美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在關注這場談判的結果,期望和平到來。
那就必須在軍事分界線的問題上,讓雙方有個滿意的答案。
於是,鄧華靈光一閃,想到了用現在的現有戰線停戰,可能會成為談判的專機。
雖然東線美軍佔領的土地面積,要大過志願軍在西線佔領的土地,但是我軍佔領的土地更加肥沃,還有開城這座朝鮮古都,政治意義重大。
這樣對比現在就此停戰,我方是佔更多利益的。
再加上聯合國軍在“三八線”增設三道防線,陣地堅固;而我軍後勤補給不足已經是彈盡糧絕,第六次戰役實在對我軍不利。
鄧華向毛主席發出了反對第六次戰役的報告。
毛主席與彭老總商議後,認可了鄧華的提議,最終第六次戰役沒有進行。
開城談判最後雖然因為美方的無賴行為而失敗告終,但鄧華的現有戰線停戰的提議被毛主席採納,也成為了後來朝鮮停戰的根本原則。
彭德懷在與鄧華接觸的這段時間更深刻地認識了他,並不止一次對別人講:
“鄧華作戰勇敢,細心,出了些好主意,是個好幫手!”
四、軍事生涯巔峰
第六次戰役的取消,讓中國志願軍進入到了革命史上前所未有的長期陣地攻堅戰。
此時,中美兩軍在“三八線”已經僵持了長達一年。
彭德懷年初因為回國治病,鄧華擔任代司令員,如今統帥志願軍百萬雄師的重任抗在了鄧華一人的肩膀上。
彭總這支頂樑柱不在,鄧華倍感壓力。
但他作為林彪指名道姓的將領,憑藉堅強、勇猛的性格和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還是贏得了彭總與毛主席的信任。
為了再次打破談判的僵局,鄧華決定要先下手為強。
隨即部署中朝聯軍在全線發動了戰術反擊戰,消滅了大量的敵人並鞏固了陣地。
但這很快迎來了敵人的瘋狂反撲,同時也迎來了鄧華軍事生涯最為卓越的陣地戰指揮藝術——上甘嶺戰役。
聯合國軍集結六萬軍隊,對朝鮮上甘嶺地區發動猛烈進攻。
鋪天蓋地的炮彈從天而降,落在了志願軍不足四平方公里的兩個陣地上。
炮彈的數量達到了三十萬發,重磅炸彈500餘枚。
連續轟炸2小時後,美韓聯軍分六路向我軍陣地攻了上來。
但這對志願軍代司令員鄧華來說,卻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他激動地說:“我們等著他進攻等了四個多月了,送上門來了,好啊!”
鄧華向陣地各個兵團下達作戰方針:
利用陣地的坑道堅守,要主動出擊與敵人反覆爭奪每一寸土地,大量殺傷消耗敵人,粉碎其攻勢。
我黨自成立紅軍以來,一向避免正面與敵人大火力對拼,採取運動戰消滅敵人。
但為了逼美軍重新回到談判桌,鄧華果斷採取了陣地消耗戰術,必須要打疼美軍。
而勝利的關鍵,就看號稱“地下長城”的坑道體系能否發揮其作用了。
上甘嶺正處於廝殺聲、炮火聲震天響之時,在東北海岸發現了聯合國軍軍艦似有登陸的跡象。
如果聯合國軍登陸成功,便會對上甘嶺形成兩面夾擊之勢。
鄧華眉頭緊鎖,看著地圖思索片刻,認定這是敵軍聲東擊西的拙劣“表演”,意圖要分散我軍在上甘嶺的兵力,可以不予理會。
但為了以防萬一,還是電令朝鮮人民軍做好海防部署。
事實證明鄧華的敏銳直覺是對的,聯合國軍放了一槍便撤離了海岸。
事後,也只好哀嘆道:“敵人沒有做出什麼反應,因而未獲戰果。”
聯合國軍本以為如此小的陣地,只需要依靠炮火支援,損失200多人,在五天之內就能拿下,可再一次碰到了“釘子”。
敵人白天佔領的地面陣地,志願軍利用坑道晚上發動突襲,殲滅敵軍重新奪回陣地。
甚至一天之內,一處地面陣地會反覆數次爭奪。
鄧華也調兵遣將,讓多支炮兵部隊在陣地外圍對陣地守軍進行炮火支援。
我軍炮聲響起,鄧華便下令守軍退回坑道躲藏,在敵人遭受炮火重創的同時,再衝出坑道反擊。
裡外夾擊的戰術,讓聯合國軍死傷慘重。
上甘嶺完全成為了一片“火海”,一座“屍山”。
在經過長達四十三天的堅持後,這場由戰鬥演變成戰役規模的上甘嶺防禦戰,終於以志願軍牢牢鞏固住陣地,宣告勝利。
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投入三百多門大炮、七十餘輛坦克、三千多家戰機,共發射一百九十餘萬發的炮彈;
而我軍則用一百三十餘門大炮,投入四十餘萬炮彈。
在雙方的轟炸下,竟將上甘嶺的高土地炸鬆了兩米。
我志願軍在四十多天更是打退聯合國軍900餘次進攻,爭奪陣地59次。
這是一場讓世界都為之震驚的戰鬥。
它的慘烈程度不僅對中國,甚至對世界戰爭史都是空前絕後的,超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
以鄧華為代表的志願軍指戰員憑藉卓越的指揮藝術,為中國贏取了勝利,也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
經歷了一次次慘痛的失敗後,自認為戰無不勝的美帝國主義最終服軟,於1953年7月27日,派出談判代表在停戰協議上籤下了字。
【總結】
抗美援朝的勝利,鄧華是功不可沒的。
他知己知彼、料敵先機,憑藉敏銳的軍事洞察能力和出色的戰略部署水平,為新中國的“立國之戰”爭取來了最終的勝利。
他沒有辜負林彪對他的信任,也沒有辜負毛主席、黨中央,以及中朝兩國人民對他的期望。
開國上將的勳章,對他來說實至名歸。
感謝優秀的革命將領與無數不怕犧牲的革命戰士為中國人民所做的貢獻,你們將永垂不朽!
編輯:托馬斯
責編:Th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