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最早出現在《周禮》中,盛行於宋朝,到了明清,成為了我國主要的民俗節日!
相傳中秋為月神太陰娘娘、月下老人及土地公生日,故拜月、祭土地為中秋的主要祭祀活動之一,道教尊月神為太陰星君又叫月光娘娘、太陰星主、月姑等。
在我國農曆,把八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正好又是仲秋之中,所以八月十五又叫中秋節,也稱月亮節,團圓節!
那麼,人們是如何拜月的呢?
當然少不了月餅,明代有書記載,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在很多農村地方,有老人將麵糰捏成兔子形狀,以象徵玉兔!
那麼由此可以看出,拜月的食物以圓形為主,取團圓之意,在供果中,西瓜是必不可少的,當月亮降臨時,由家裡的老婦將月餅西瓜等切分與眾人,以家裡人數包括外出人數而切,一塊不多一塊也不能少,大小相同,分與眾人食!而西瓜要切成蓮花狀,切八瓣或與人數相同數!
太陰星君傳來已久,男女熱戀時拜禱太陰星君盟誓定情,分開時拜禱太陰星君重回團圓!
中國人歷來就崇拜月亮,月亮的圓滿被認為是“運而無窮”、“幸福如意”的象徵。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明清以後,每逢中秋,人們擺設酒鋪時果,賞月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