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學忠(1890~1964),字孝侯,國民黨抗日愛國將領,陸軍二級上將。山東省煙臺市蓬萊(今蓬萊市)市小門家鎮於家莊村人。1908年(宣統元年)考入通州速成隨營學堂步兵科。1911年以第1名的成績畢業於北洋武衛左軍(即毅軍)速成隨營學堂步兵科。1928年,任東北軍第1軍軍長。1930年9月,受命率領東北軍第1軍隨張學良從瀋陽出發,入關進駐北平,被南京政府任命為平津衛戍司令。1931年任第1集團軍總司令。
“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主張抗日。歷任河北省政府主席、天津市市長等職。日本侵略軍以于學忠為其侵略華北的障礙,多方利誘、威脅,甚至使出暗殺手段,于學忠皆不為所動。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時,他支援張學良“兵諫”,擁護團結抗日,參與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採取與共產黨合作抗日的立場。1937年“七七” 事變後,任第3集團軍副總司令,奉命率部守衛山東海防。次年1月,任第3集團軍總司令,率部先後參加津浦路南段戰役、淮河戰役、臺兒莊戰役及武漢會戰(武漢保衛戰),屢立戰功,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1939年,任魯蘇游擊戰區總司令,指揮第51軍、57軍在蘇魯交界處與八路軍合作抗戰。次年,兼任山東省政府主席、魯南遊擊總指揮。
1942年底至1943年春,蔣介石命令第二十八集團軍李仙洲部入魯,同時命令于學忠的魯蘇戰區總部和東北軍撤出。
于學忠出魯方式選擇
于學忠率部出魯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按部隊換防原則,待李仙洲部人魯、于學忠部將原屬防區交給李仙洲部之後再作撤離;一種是不等李仙洲部入魯,于學忠部自行撤離。
如果採用第一種辦法,就壯大了國民黨頑固派在山東的勢力,使共產黨、八路軍難以集中力量在山東抗日。
于學忠鑑於山東的抗日大局,也認識到李仙洲部最好不能順利入魯。於是決定採取第二種辦法,不等李仙洲部接防即開始撤離。
禮送于學忠出魯的安排
于學忠部如何出魯,事關山東抗日大局。中共山東分局和八路軍山東軍區非常關注,在瞭解到于學忠的態度後,即於1943年7月4日致電軍委和八路軍總部,提出了禮送于學忠部出魯的方針,中央覆電同意。
於是,魯蘇戰區總部與八路軍山東軍區約定:於部撤離駐地時,以燃火為號,八路軍即去接防;於部可在魯中抗日根據地的坦埠和舊寨兩個地方透過八路軍防區;於部經過八路軍防區時,八路軍籌備糧草,予以歡送。
從7月上旬開始,于學忠率魯蘇戰區總部、東北軍陸續撤出山東,開往皖北。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也隨同撤出山東。
對沂魯山區和諸日莒山區的戰略考慮
在魯中山區,于學忠部撤走後,突顯出來的沂魯山區和諸日莒山區,成為日偽軍和地方頑軍染指的目標。
沂魯山區,係指以沂山、魯山為主,西連泰山、南接蒙山、東達諸城縣、北抵膠濟鐵路的縱橫數百里的山區,是山東中部最大的山區,為戰略要地。
諸日莒山區,係指諸城、日照、莒縣一帶峰巒連綿的山區,其東瀕大海,北靠膠濟鐵路,西接沂魯山區和魯南山區,亦為戰略要地。
當時,盤踞在這兩大山區周圍的偽軍有魯山南部的偽吳化文部,諸城一帶的偽張步雲部,諸日莒山區北部的偽厲文禮部,及在厲部卵翼之下的反共磨擦專家秦啟榮殘部;頑軍有日莒公路以北的張裡元部。上述各部均欲奪取這兩大山區。
為了趕在敵、頑前面控制這兩處戰略要地,7月4日、12日,中共山東分局、八路軍山東軍區命令魯中軍區和濱海軍區的部隊分別挺進沂魯山區和諸日莒山區。
山區控制權爭奪戰
7月5日,八路軍濱海軍區第十三團、第六團和一個營,在地方武裝配合下,推進到日莒公路以北。接著,擊退了欲奪取這一山區的偽張步雲部和頑軍張裡元部,於10日進駐諸日莒山區的重要地帶、原魯蘇戰區第一一一師的防地——五蓮山區,到14日基本控制了諸日莒山區。
7月12日,八路軍魯中軍區第一團和第二(沂蒙)、第三(泰南)軍分割槽部隊向北沂蒙山區挺進。先接佔了魯蘇戰區第一一四師的防地,又越過益(都)沂(水)公路東進到莒縣、沂水、安丘邊區,控制了魯蘇戰區第一一三師的防地。與此同時,魯中軍區第四團一個營和第四軍分割槽部隊控制了沂山地區,繼而向北發展,與由魯山以北的淄河向南發展的第十二團打通了沂、魯兩山區的聯絡。
7月15日,日軍1500餘人在偽張步雲部3000多人的配合下,進佔了五蓮山區要地,並向四周“掃蕩”,妄圖控制已被八路軍收復的諸日莒山區。
7月18日,八路軍濱海軍區第十三團對進佔五蓮山區的偽張步雲部實施突襲,斃傷其500多人,給偽張部以嚴重打擊。同時,萬毅率新一一一師與進佔五蓮山區的日軍展開激戰。8月2日,八路軍膠東軍區第十四團一個營越過膠濟鐵路配合打擊五蓮山區之敵。經反覆爭奪,八路軍終於恢復了五蓮山區要地,基本控制了諸日莒山區。
7月28日,日軍獨立混成第五旅團在偽厲文禮部協同下自安丘南犯,偽吳化文部由沂水向莒縣北部進犯,企圖實施反撲。八路軍魯中軍區部隊和日偽軍展開激戰,使敵難以前進。8月6日,魯中軍區第一團與濱海軍區第十三團的兩個營配合作戰,襲擊偽厲文禮部後方,重創厲部。與偽厲文禮部共居一巢的國民黨反共磨擦專家秦啟榮斃命。
同時,魯中軍區第二團和第一(泰山)軍分割槽部隊在魯村一帶殲滅偽吳化文部1000多人。
至此,八路軍山東部隊基本控制了日莒公路以北的諸日莒山區;完全控制了益(都)沂(水)公路以東、安(丘)莒(縣)邊以西的沂山山區;部分控制了魯山山區,面積達2250平方公里。
八路軍山東軍區部隊控制沂魯山區和諸日莒山區,具有重要意義。從此,佔領了山東戰略制高點,為以後開展的軍事鬥爭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