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社民黨、綠黨、自民黨的代表色分別為紅色、綠色、黃色,因此這一組合被德國媒體稱為“交通燈聯盟”。2021年12月8日,在經過兩個月的組閣談判後,在本次德國大選中獲得優先組閣權的社民黨與綠黨、自民黨組建的“交通燈聯盟”新政府走馬上任。其中綠黨聯席主席安娜萊娜·貝爾伯克和哈貝克則分別擔任外交部長以及主管經濟和氣候事務的部長。由於綠黨的重視,環保相關政策在組閣協議中得到大幅加強,預計也是新政府未來的重點方向。
同月,新一屆政府便籤署了一份聯合協議,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純電動汽車的保有量至少達1500萬輛,從而向氣候中立轉變,而此前的目標是1400萬輛。可見,“交通燈聯盟”希望藉此協議重塑該國的汽車製造業,將重心徹底轉向新能源。
而在現實層面,仍有不少問題困擾著“交通燈聯盟”,比如補貼資金的來源,轉型帶來的裁員問題以及當地車企對新能源線路和時間節點尚未實現真正的統一。這一系列問題亟待新政府一一解決。
事實上,德國在汽車行業的電氣化轉型方面已經取得了堅實的進展。資料顯示,2021年,電動汽車的銷量接近67.5萬輛,佔據了24%的市場份額。但有業內人士認為,聯盟若想達到預期目標,推進速度還需加快。德國汽車行業分析師馬蒂亞斯·施密特在一份報告中稱,“純電動汽車的銷量在短期內不會呈現爆發式增長。”他預計,在2025年後,政府需利用政策及補貼才可大幅推動純電動汽車的銷量。但到目前為止,“交通燈聯盟”還未詳細說明資金體量及來源。
他還認為,部分汽車企業或將更密集地推出純電動汽車產品,並以犧牲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為代價。
除了補貼資金問題,由汽車產業電動化引發的裁員危機同樣引人關注。雖然戴姆勒、大眾等汽車集團已幾經裁員潮,但德國目前仍擁有歐洲數量最大的汽車行業勞動力——約88萬人,這一數字幾乎是法國汽車產業從業人員的4倍。大陸公司此前就曾警告稱,德國汽車產業過度熱衷於電氣化,現已威脅到人們的就業。同時,博世集團也表示,該集團僅在德國就有1.5萬名工人從事柴油部件製造工作,一旦宣佈禁燃,這些員工都將面臨被辭退的危機。
的確,“交通燈聯盟”的計劃中明確指出,將在2030年禁售燃油車,這比歐盟的 2035年禁燃日期提早了5年。據《明鏡》週刊報道,這一禁令遭到了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和全德汽車俱樂部的反對,因為對該國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來說挑戰太大,難以實現。此前支援該項計劃的大眾汽車集團CEO赫伯特·迪斯也在此前稱,2030年內燃機退出歷史是不可能實現的。
除此之外,氫燃料電池、合成燃料等技術路線問題仍是困擾德國汽車產業的迷霧。德國新一屆政府顯然有引領當地企業重振市場的決心,但更應考慮到現實問題,一再給企業施壓,或將得到的是適得其反的效果。畢竟,道阻且長,產業轉型也需要時間。